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媒体、电影院线和网络新媒体已构成中国纪录片传播的三大主流渠道。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新媒体传播形态与方式更多样,且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受众规模以及一些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异军突起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互联网正在造就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纪录片2.0时代。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悬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之国 《当代传播》2007,(6):122-123
本文阐述了电视纪录片运用悬念叙事的必要性,指出应该依据电视纪录片本身的叙事风格来建构悬念,充分利用电视语言来表现悬念.在悬念中叙事,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叙事学视角探寻《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系列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技巧.通过个案分析,透视纪录片中情与理的“两极中和”手法和取得的效应,并对其叙事结构,包括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做了多维度的解读,力求总结和梳理纪录片的若干叙事规律,为提升电视传播效果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林斌 《采.写.编》2021,(10):144-145
无论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还是现实题材纪录片,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讲故事,但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讲给谁听,这里面却大有学问.本文认为,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审美表征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纪实美方面,通过反映现实生活来表达时代主题.作为城市电视媒体,要积极利用纪录片这个有效载体讲好现实生活中的精彩故事,路径应该是在寻找社会热点内容、采用线性叙事结构的基础上,丰富视听传播符号.  相似文献   

5.
谭晓云 《青年记者》2020,(11):77-78
新媒体纪录片的传播主体策略(一)多元化的制作模式电视纪录片以电视台的制作团队为主要制作模式,“制播分离”催生了多元化的制作模式.融媒体时代,聚集民营制作主体、新媒体平台与广播电视台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催生了联合制作、外购与委托承制三种纪录片主要制作模式,为纪录片产业提供更优质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不同的创作主体对电视纪录片会有不同结构建构.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为电视纪录片结构建构提供了框架与路径.而电视纪录片结构构建的美学追求,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米洁  徐莹 《东南传播》2021,(6):135-137
战疫微纪录片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形式.从创作主体可分为官方、民间以及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形式.本文从拉热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出发,从叙述者、叙事手法的层面对官方和民间两种战疫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从创作主体的风格和叙事的视角、群像叙事手法以及叙事推进方面都有不同特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战疫微纪录片已成趋势,融合创作在视角和价值的层面上都更能凸显叙述内容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8.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创作主体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构。平列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给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还需要注意实现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创作主体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构。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给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还需要注意实现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媒介融合视角出发,结合近年来媒介融合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阐述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理念的拓展。同时,结合一些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段的创新。最后,探讨电视纪录片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下实现更高层次的媒介融合,提出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要关注人性最本质的需要,坚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作品已不局限于在电视和电影媒介播出,新媒体平台成为重要的纪录片播出阵地.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从这一崭新的媒介下受众的欣赏习惯与媒介传播规律出发,来探讨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同时以优秀新媒体纪录片《遇见你》为例,来分析新媒体纪录片的特征,并指出新媒体纪录片与互联网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体现在制播方面、叙事方式、语境场景的创新,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纪录片的创新,为纪录片提供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13.
王雷 《新闻前哨》2024,(4):61-63
在新媒体语境的背景之下,纪录片创作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以及机遇。为了更好地促进纪录片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叙事的特点入手,对其创作实践进行分析,围绕新型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需求,来探究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的教育生态重构。[1]  相似文献   

14.
刘烨 《新闻世界》2013,(7):273-274
【摘要】传媒进入“微时代”,微纪录片顺应时代,悄然走进大众视野。本文以央视2012年推出的大型微纪录片《故宫100》为例,剖析微纪录片细碎化的新特征:适应新媒体传播、化整为零易接受及表现手法活泼。微纪录片叙事策略则有从微观视角切入、大众文化的叙事理念以及叙事结构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15.
赵雪倩 《今传媒》2023,(10):33-36
本文基于“自我讲述”与“他者视域”融合视角,从纪录片多模态话语出发,揭示了“他我融合”第三视角在主题呈现、话语互动和社会传播三维向度的叙事话语策略,提出了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可以通过文本和影像的巧妙叠加、隐转喻诠释与互文重构等策略,以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效果,旨在为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常江  王晓培 《现代传播》2015,(4):102-106
本文使用"再现"理论与叙事学方法,对近年来西方主流电视媒体制播的11部(共24集)以"中国崛起"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进行文本分析,尝试解读西方主流电视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加以建构的意识形态机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勾勒西方电视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主要叙事模式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特定的国际社会与文化语境之下对其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日新月异,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者和观众规模,改变了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方式,让观众能更便捷地感受到纪录片的真实.因此,纪录片大众化平民化成为一种趋势,面对这样一种趋势,电视纪录片要如何保持精品化、先进性,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独立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起,似乎就与底层叙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观照的内容多在主流秩序之外,曾经一度有边缘化的迹象.但最近几年,一些聚焦底层社会的独立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和院线渠道上突然大热,这与它们关注的视角、表述的方式、情感的传递、价值观的倡导有着重要关联,也是独立纪录片向大众审美靠拢、亟待获得更大社会影响力的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燕京 《传媒》2023,(5):55-57
近年来,传统文化纪录片不断发展创新,将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中医药文化、文物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了国家正面形象的树立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本文从叙事和传播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和创新传播进行分析,提出在叙事层面要倾向于微观视角和多元化叙事;在传播层面要以微传播和数字化传播为载体,不断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从而为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艳秋  宋志宏 《东南传播》2021,(11):139-141
私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在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以个人化的视角填补了传统纪录片的空白.私纪录片在早期因其自我、私人化的表达,在传播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影像技术的成熟和社交化媒体环境不断扩展,私纪录片不再局限于私人空间和个体属性,在题材选择、影像制作、传播路径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逐渐向公众化转型.呈现出自我疗愈与共性表达、自我认同与社会共鸣、私人影像与社会版图的有机融合.私纪录片的个人叙事与传统纪录片的宏观叙事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完成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像记忆,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