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课程设置是各类学校保证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特点.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达到“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  相似文献   

2.
复合型人才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合型人才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蒋乃平中等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对“复合”的内涵给予恰当的定位,并通过课程改革落实在课程设置上,才能适应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旺盛的活力。一、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培养方向不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  相似文献   

3.
中等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而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中等专业学校应从优化课程设置入手,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保证培养出的学生“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应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而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中等专业学校应从优化课程设置入手,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保证培养出的学生“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  相似文献   

5.
罗丹 《中国教师》2014,(2):76-77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高级中学是一所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各项均衡发展的国家级示范型高中。多年来,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努力建设优质化校园,以期实现学校的优质化发展。学校要实现优质化发展,必须重视课程建设,教师需要统筹安排好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诸环节,从而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力。  相似文献   

6.
课程的设置与课程体系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首先,课程是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载体,它集中地、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的要求,国家的教育方针、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科学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其次,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训,教法的改革、教学质量的评价,也都是以课程及其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的。因此,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始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多年来,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以传授…  相似文献   

7.
张兰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9):100-102
项目实训教学是职业学校突出“职业“特点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开发》项目实训课程的实施为例,较系统地论述了项目实训课程的内涵、教学过程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开发和设置为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服务的项目实训课程.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中职学校实现职业能力教育目标的载体。宁波市职教中心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平台+模块”、企业成熟课程与传统课程置换、以课程为核心项目进行国际合作办学等课程模式,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诸环节上体现了职业能力本位,形成了“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9.
马三生  马辉 《继续教育》2006,20(6):28-29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案。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核心,是促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调发展,依据是满足社会需要、学科建设、人格取向、个性发展的要求。所谓的“能力本位”模式,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程序是“职业分析→目标分析→课程组织→课程评价”。能力本位模式是70年…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是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同时也是“江苏省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样本校。从上学期90年代末期开始,学校在开设活动课、选修课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校本课程。2005年9月,江苏省整体进入新课程实验,学校在原先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选修Ⅱ序列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探索。本文结合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开发课程和教学计划的基本问题,将学校最近一段时间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操作探索以及问题解决总结如下,以期寻找更加明晰的校本课程实施途径,以促进教育同仁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2006年秋季,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进入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全面实施。新的课程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明确了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必修、选修的授课时数,并指出“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关于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的若干问题的构想与思考》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基本特点、实施原则、活动模式、实施流程、课程评价等进行了前瞻性的构想与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12.
吕芸 《职教通讯》2014,(30):13-15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去甚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建立以工作过程为框架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面向网页设计师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皮丕琴 《湖南教育》2003,(20):34-34
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是开发的起点。 2002年9月,我们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根据我校的实际,开发了“快乐体育”的校本课程,学校按学生年龄段分别开设了“体育游艺”“快乐体操”“快乐球艺” 等课程,并形成系列,作为一至六年级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使命。课承与师承是学校教育传承职业精神的基本路径。学校教育通过确立职业精神传承的课程目标、发掘丰富的职业精神资源、实施主题统整的课程组织方式和依托多样化的课程形式,确保职业精神通过课程实施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承。学校教育对职业精神的选择继承和发展创新最终通过教师培养学生而实现。除学校教育外,劳动生活过程和企业生产培训过程是职业精神传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课程设置的边缘化和实施的低效性,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陷入了困境.通过对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历史变迁的分析发现,以"回归职业活动"为基本理念,把职业素养内容全面纳入课程体系,是职业素养培养有效性的关键,这包括职业素养内容的选取和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殷树凤 《职教论坛》2017,(27):37-40
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前提。职业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分析设置课程。笔者在对现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反思基础上,结合自身在南京商业学校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几大原则,并通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改革考核制度,建设课程建设信息反馈系统等途径改进课程设置改进,以更有效地实现职业学校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们天津市的职业高级中学,从1979年开始创办以来,至今已形成145所学校、在校生73586人的规模并已成为天津市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我市职业高中为社会各企业、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中、初级人才,为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为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输送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必须抓好课程的基本建设,强化对课程的管理。在我市的职业高级中学发展初期,基本由学校自报专业、自设课程、自选教材、自定教学内容。随着专业数量的逐年增加,所设课程越来越繁杂。教学基本状况可概括…  相似文献   

18.
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前提。职业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分析设置课程。笔者在对现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反思基础上,结合自身在南京商业学校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几大原则,并通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改革考核制度,建设课程建设信息反馈系统等途径改进课程设置改进,以更有效地实现职业学校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是根据社会的职业需求更新换代的,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中职课程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谓的“前世”是指在我国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即20世纪初以来的一段时期;所谓的“今生”是指世纪之交启动新课程改革至今的时段。这是一个一百多年的演化过程。而校本课程是指由普通学校自主设置的课程,有别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部分,也有别于一些专门学校(如职业学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