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皇侃《论语义疏》中出现了几种为中古汉语所特有的疑问句新形式:由“为是……为是”和“为当……为当”构成的选择问句以及多种疑问词(“不”、“否”、“乎”、“耶”等)构成的正反问句。在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皇侃《论语义疏》具有特殊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一书反映了战国末期的语言特点,是汉语史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语料。在对《韩非子》疑问句穷尽调查后发现,其疑问句几乎都是由疑问词来发问的。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句可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反问句和测度问句六大类型。  相似文献   

3.
朱璇 《文教资料》2011,(28):27-29
《长生殿》正反问句数量众多,主要是使用"可VP"句式和"VP否(无)"句式。"可VP"句式中,"可"的揣度副词的用法在《长生殿》中得以充分展示。"VP否"式的正反问句的继续使用,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VP不VP"正反问句中"VP"的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4.
在《宋书》中,“未详”类词语多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的句首,从整个句子的语气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全句变为陈述句,前加“未详”类词语表示存疑;一类全句仍为疑问句,用“未详“类词语引出问句.提醒听话者注意,探问事实和催促听话者作答。从中我们可以管窥现代汉语间接问句的前身。  相似文献   

5.
国内关于语义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教学、写作教学、翻译、语义场与语义模糊性等几个方面,而对语义场理论关照下的修辞研究却为数不多。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以《论语》研究为例,跳出往常人们从译本对比和修辞手法的研究角度,选择在语义场理论下考察《论语》中的修辞现象的研究角度,或许可以为《论语》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以老舍著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为特定语料库,聚焦于其中的正反问句,在详尽统计的基础上,探究《四世同堂》中正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将正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分为探询、陈述以及指令三种功能,并在其下进行细致分类,分别列举实例,详细说明不同语境下正反问句的不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中的"VP不"疑问句涵盖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两大类型,其中"VP不"正反问句数量庞大,反映出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征。部分"VP不"正反问句句末的"不"字开始虚化,转变为是非问句,体现为三种:一是表否定的句子;二是带表确认事实类语气副词的句子;三是由"是"字判断式构成的句子。  相似文献   

8.
在《五灯会元》中,一方面源于上古汉语中的一些旧有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表达形式继续存在,另一方面,自魏晋致唐以来许多新兴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表达形式得到了充分发展,新兴的成分不仅数量多,比例大,且用法稳定,表明在《五灯会元》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中,新兴成分已逐渐取代旧有成分。  相似文献   

9.
王争伟 《文教资料》2010,(22):24-25
在威廉·布莱克的《羔羊》与《老虎》诗中,有着十分明显修辞问句,这些问句与基督教颇有渊源,有的还难以定论,它们展示了诗人世界观从一元到二元化的两种状态或阶段。在诗中诗人还采用了不同的角度和写作技巧,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近代讽刺小说在语言上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从《儒》中两种类型的反复问句的使用入手,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加以论述,得出结论:《儒》中反复问句的使用体现了江淮方言的特色,但与今天的江淮方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类型的反复问句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1.
明初,元朝势力北撤塞外草原,史称"北元"。北元欲图恢复中原,明朝为加强边防,修筑"边墙"(长城),建立卫所。明朝在与北元保持对峙格局的同时,不断加强北边防御体系建设。洪武二十九年正式设置开平卫指挥使司,将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东、西两面的防御体系正式联结起来,构成一道外围防线,标志着明洪武朝北边防御体系的建成,也成为明与北元的基本疆界。  相似文献   

12.
表示"等待、等候"这一意义,"俟、待、候、等"的历时演变情况是:先秦用"俟"和"待",汉初始用"候";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先秦用例及仿古外,"俟"在口语中几乎不用,主要用"待",其次是"候";"等"表"等待、等候"义,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此后的宋元时代,"待、候、等"一直处于竞争中,直到明代,"等"的使用比率才在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占绝对优势,表明"等"在口语中已基本替代"待"和"候"。"等"之"等待、等候"义产生是方言进入通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牢丸”是何种食品?目前至少有“蒸饼(馒头)“包子(馒头)”水饺“汤团”等不同的说法。根据文献记载研究、分析,我国古代对物品有“随形而名”的习惯和特点,“牢丸”有一“丸”字,“丸”即“圆”,说明“牢丸”是一种呈“丸(圆)”形的食品。另外,从“牢丸”的食用方式看,与“圆子”相符。因此,“牢丸”应是。圆子”。我国制作、食用“圆子”(包括“汤圆”)的历史不晚于西晋。关奠词:古代I食品;牢丸,圆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zhuang,chuang,shuang来自《广韵》的江韵(举平赅上去)开口二等知组、庄组声母字和阳韵(举平赅上去)开口三等庄组声母字,涉及到21个反切,其读音格局(即音类、音类关系和音值的格局)初步形成于元代的《中原音韵》,定型于明代的《等韵图经》。并讨论了把这类《广韵》反切折合成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韵”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其运行轨迹,大致是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宋,深化于元明清。书“韵”生成,源发自书法主体有雅量、气度、神采、高格;对于书法客体来说,即书作要能有“余意”、“态度”、“书外意”、“幽趣”;创作方法上,“和”是要领,多用“卧笔”、“圆笔”、“提笔”、“飘笔”,须“藏锋”、“虚和取韵”。  相似文献   

16.
朝鲜《吏文》是明代政府的公文集,内中含有朝鲜政府给明政府的公文,是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资料.该书在语言材料上的价值具有“同时代性”“真实性”“复杂性”“公文性”等特点;该书在词汇上的价值体现在如实记录了明代初年词汇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当时朝鲜社会使用汉语词汇的情况,朝鲜汉学家崔世珍对该书词语的注解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明代的汉语词汇和朝鲜语词汇的面貌,以及当时中朝两国的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跑”字二音二义,阳平pao表兽足刨地,上声pao意为“急走”。音义分别,本不该相混。然今人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见了“虎跑泉”便念“虎pao泉”,此种误读之普遍,反映了我们语音史、词汇史研究在“跑”字上的缺位,以致诸多大型权威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普遍失误。阳平表兽足刨地之“跑”,是早在汉代产生的老词,上声之意为“急走”pao,是晚至元代才出现的一个新词。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也会直接影响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史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渐为新变"的泰始诗坛到"勃尔复兴"的太康、元康诗坛,最后到"变创新体"的永嘉诗坛,西晋诗歌艺术逐渐脱离了建安风骨之慷慨激越与正始文坛崇尚玄思的风尚,向结藻清英、繁缛绮靡、刻意追求形式技巧的形式主义风尚发展,形成了"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文学特征。并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可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中古诗歌发展史上开创了继往开来的诗歌艺术风尚。  相似文献   

20.
"三言"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关于其中作品的成书时代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研究空间。《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一文,胡士莹和郑振铎两位先生认为是宋人话本,实则应为明代作品。首先,对前人提出的"宋人话本"说的研究观点提出质疑;其次,根据宋元明时期刑法制度的差异,"沙门岛"领土所属权的变化,证明这篇作品绝非创作于南宋时期;最后,根据"温州府"和"临安府"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进一步证明这篇小说为明代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