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中小学生‘减负'”,社会各界呼吁了那么多年,上至中央政府下到中小学校为此都想方设法为学生“减负”,可成效就是不明显,相反在一些地区陷入了“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怪圈。岁末年初,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导的新一轮云南中小学生“减负”又拉开了序幕,此次“减负”可谓筹划详尽,兼治标本。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什么是“减负”?为什么要“减负”?如何“减负”?这三个问题(即三个“W”;what、why、how)便成为减负过程中必须搞清的三个重要问题,本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减负”作一个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分析我国的“双减”政策面临的若干问题,发现前期出台的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心理负担的“减负”政策与理想化仍有一定差距,存在“越减越负”“素质”教育过度以及“想减不敢减”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回归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的以及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的具体过程,深入剖析前期素质教育“减负”政策执行偏差原因,如考核方式不当、违背目标群体成长规律、背离义务教育公益属性以及缺少统一的认定标准,提出要重视“双减”政策的过程考核、遵循目标群体的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双减”政策环境以及统一“双减”政策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减负就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负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减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不是为减负而减负。“越减越重”的减负怪圈如何突破?学界流行着“只要中考与高考以考分为本的人才选拔模式不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评价制度不改就很难取得减负实效”的舆论。因此,减负陷入了仅依靠改革学校与评价制度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减负”要抓住根本,不能简单地“一减了之”。我认为在“减负”问题上,要避免步入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简单化,一刀切。  我认为,对中小学生“减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减负”要“减”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不是不要负担。现在各学校的情况不同,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讲,重点学校,迫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压力,学生的负担确实重,因而“减负”势在必行。而在一些非重点学校,特别是一…  相似文献   

6.
吴永忠 《福建教育》2023,(31):15-16
“双减”政策是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减负提质的重要部署,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精神,科学全面认识“减负”和“提质”的关系并一体化设计策略体系。文章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强调通过抓好教学管理、教研管理、作业管理,提升教师对教学常规的理解水平,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方法优化,有效落实“双减”精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2000年3月30日藁城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会上教研室总结了全市1999年的教学教科研工作,安排布署了2000年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表彰了16个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五个先进单位的代表介绍了经验;局长焦振芳同志作了大会总结报告。大会要求全市中小学要认真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减负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系,“减负”不是减质量、减效率,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衡量减负工作的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中国大地又掀起教育改革的春风:教育改革要求每一个中国公民正确认识“读好书,上大学”和“学好本领,做工务农”的辨证关系。无论在哪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教育界都在围绕“怎样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议题,探索自己改革发展的新道路。 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教育改革的浪潮从中小学生的“减负”掀起。我们深究一下,为什么报纸、电台和“红头文件”都大声疾呼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而这个“负担”就是减不下来。一些学校迫于行政的压力,做个“减负”的样子,比如高中把一年级六天的课减一天,工、三年级照…  相似文献   

9.
2000年3月30日藁城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会上教研室总结了全市1999年的教学教科研工作,安排布署了2000年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表彰了16个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五个先进单位的代表介绍了经验;局长焦振芳同志作了大会总结报告。大会要求全市中小学要认真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减负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系,“减负”不是减质量、减效率,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衡量减负工作的标准;二是正确处理减负与考试的关系,减负并不意味着…  相似文献   

10.
减负,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但人们对减负的认识似乎机械、简单和表面,片面地认为减负仅仅是学生学习负担量的减少。其实,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有过重的一面,也有较轻乃至过轻的一面。因此,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应既有“减”,也有“加”,其基本策略是“减量增质”。惟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1.
“减负”是现代教育形势的需要,也是党中央的要求。“减负”应抓好三方面工作,处理好四个关系,达到“减负”增效,防止“减负”步入“误区”,“减负”管理应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联系实际,提高“减负”的自觉性,确保“减负”工作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自从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后,“减负”便成为今年教育工作的一大热门话题。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全社会都在密切注视着教育部门如何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江泽民同志说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把“减负”工作真正抓好、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靠社会、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首先,“减负”工作需要学校具体抓。学校在抓这项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减负”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严格执行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按要求开…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孩子太苦了!他们的书包太重了!”在政协小组发言上,白发苍苍的冯理达委员的一席话。引得在座很多身为祖父母、父母委员们的唏嘘不已。 代表、委员就目前普遍存在的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指出,现在中小学中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达到减负的作用,反而是越减越重。  相似文献   

14.
“双减”政策是针对中小学课业负担和社会培训的问题而颁布的,目的是改变教育生态环境,减少学习压力,减轻学生负担。但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幼教也受到“超前化”的严重影响,教育焦虑情绪已蔓延到幼儿、家长及教师。因此,不仅中小学生需要“减负”,幼儿也亟需“减负”。幼教改革不仅需要借鉴中小学的经验,也需要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不仅要“减”,也要“加”;“减”的是限制和约束,“加”的是自由和兴趣。本文秉持真正的“儿童立场”,致力于幼教改革方法论探讨,在分析“双减”政策背景基础上,提出减负下幼儿发展“加”“减”并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也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充分认识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严重危害,深刻认识“减负”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力度,采取各种措施把学生过重的负担真正减下来,是当务之急。本文要讨论的是如何实现内涵减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减负”不是没有负担,“减负”不能单纯徽减珐,“减负”要立足自我。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 ,教育部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 ,在全省教育系统产生巨大反响。会后 ,本刊记者采访了江西省教委副主任王占铭同志 ,请他就“减负”对推进素质教育 ,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以及怎样下大力气抓好“减负”问题发表见地。王占铭同志说 ,教育部2000年工作首先抓“减负” ,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大刀阔斧抓减负 ,抓到了点子上 ,针对性很强 ,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把这项工作做好。王占铭同志说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的一件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 三令五申之下,确实收到一些效果。但在减负过程中有一种现象特别要引起我们重视,就是 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并没有真正把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反倒把一些在升学考试中不考的 或者没有列入年终教学成绩考核之列的但学生平时最喜欢上的一些科目,如历史、美术、自 然等,当作所谓的“副”科给减掉了,使减负在这些学校实际上变成了减“副”。把减负变成减“副”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所致:一是片面 追求升学率所致。时下,还有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和…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校学生的负担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多次采取“减负”的措施,据有的教育专家的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政府共下发过31个有关“减负”的正式文件。但是,中小学生的负担却始终没有减下来。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半山:减负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到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什么是负担?来自何方?怎么减?长期以来,外界“一相情愿”高呼减负。而学校里依然我行我素。其实。减负并不是给学生少布置几个作业那样简单。首先需要我们弄清到底什么是该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