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客观审视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倍感任重道远。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既要从大学自身着手寻求突破,也要从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间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去寻求破解途径,构建"大学文化场",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双方联动。面对当前社会中呈现的"文化困局",既要强化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担当,培育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也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络引导,创造先进的文化产品,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健康文明的舆论场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大学是科学技术与知识人才的汇聚地,在文化继承与创新、借鉴与传播、创造与培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期浸润在社会文化之中的一种亚文化,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以"平行、博弈、合作"为基本常态的互动机制,大学文化则通过"纠正、提炼、辐射"等方式引领着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共培文化意识、共育文化人才、共谋文化创新、共享文化成果逐渐成为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路径的主要模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思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统一在"文化是大学之魂"之中。哲学既是科学的智慧又是智慧的科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文化是大学之魂"中的"文化"是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基于这种认识,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应当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永远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大学固有的独立精神,促进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4.
现在普遍认同大学具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特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生产力水平跃升,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的时期,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愈加凸显。本文试将"引领文化"上升到大学的"第四职能"的高度,着重论述现代大学引领先进文化发展的功能和大学创新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媚俗和"易帜"为表征的现代大学文化的合法性危机与大学的自我舍弃、自我放逐密不可分,但工具理性主义社会文化对大学文化的侵蚀和"遮蔽"才是问题产生的关键。在时代精神引领下"祛蔽"而"返魅"是现代大学文化合法性危机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恢复大学作为独立的文化与学术组织的特性,赋予大学终极关怀和人文教化的使命,在"独立自治、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的基础上,重构大学与市场、政府、社会的关系,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文化生态,我国大学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与意义在当代语境下变得日益重要。大学文化一经形成,将成为实现大学使命与目标的精神力量,成为社会影响力的一种源泉。推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首先需要在大学文化创新中践行"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次,使大学文化对内要有凝聚力和崇高的价值取向,对外具有感召力和精神魅力;第三,关注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契合。  相似文献   

7.
现在普遍认同大学具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即说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文化引领的社会功能。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生产力水平跃升,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和政治变革时期,大学文化引领的功能愈加凸显。"文化引领"已成为大学的新的职能,即大学的"第四职能"。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生产模式1向模式2的转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文化是大学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意志,高水平大学需要以文化的力量推进协同创新、站在文化的高度省思自身发展。大学学术的社会培育、大学精神的社会认同、大学战略的社会依存、大学优势的社会引领等的深刻变化,使大学对社会有着更深的依赖和更多的责任,并要求作出文化回应。协同文化是大学对社会的依赖、责任之文化诠释,它坚持以"优势"为条件的生存方式、以"依存"为认同的主流价值、以"合作"为惯习的行为准则、以"协调"为追求的战略视野。高水平大学要培育协同文化,致力打造协同精神、坚持协同创新、提升协同自觉,积极回应社会对大学的文化期待。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治理之所以可能,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本身具有"治理性"。大学文化的"治理性"是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出来的独特治理属性和治理功能。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的基本关系主要体现为嵌入、制约和促进三种关系形式。当前,大学文化治理的困境集中表现为大学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大学学术本真精神彰显不够和大学社会责任意识功利化追求。大学文化治理的关键是要凸显大学精神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价值,保障大学文化自觉转化为大学治理行为实践,并建构一种以参与、沟通、包容与信任为核心特征的大学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大学是主体与客体;推进文化发展、建设和美中国,大学是"主场"、大学教师是重要推手。文化昌盛之势下,大学必须有"文化",应批评、引领文化思潮和助推文化繁荣、社会文明。文化繁盛、社会全面进步与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及其教育力、文化力、创造力关系密切,文化发展当关注、发力让教师"德艺双馨"。依法治校、推进大学善治是大学发展、辉煌的基础与保证;让社会美丽、让生活美好是大学教育、大学发展的指向、落点与功效。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制度、文化转型的动态过程,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文化的每一次转型也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大学作为知识型社会组织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学作为文化和社会的纽带承担着独特的使命。大学要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发挥其功能推动社会文化转型,消解在文化转型与变革过程中的文化焦虑、文化危机,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道德教育责任主体之外,文化始终是型构人类价值理性的强大力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分别具有不同的道德教育功能,但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因素是以文化模式的方式形成文化合力,进而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就是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文化也因此而成为道德教育的责任主体。文化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粗放模式",二是"集约模式"。在当代社会,集二者于一体的"混合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机制,折射出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政策和道德教育理念变迁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恭维语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的礼貌语言.恭维语的运用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化社团对恭维语的对象、内容、场合以及对恭维语的反应各有不同.对中西方的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功能、价值观念和文化规约等方面的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恰当地运用恭维语,真正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公认的大学三大职能,对于大学的第四职能,有社会阶层再生产说、创造新职业说、社会批判说和引领社会说等,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定论。然而通过探究大学的本质属性以及大学职能的演变历程,便会发现大学的组织属性、本质活动以及本质要求三个方面阐释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第四职能有着深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姓名是一种区别社会成员的符号,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特别是跨文化交往)中,它不仅起着识别社会成员的重要功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扇信息交流的窗口,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化的诸多方面。以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对中西姓名文化底蕴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例释分析,意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助其明晰认知中的盲点,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对屯堡文化在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进行论述,认为在现代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屯堡文化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文化传承链条出现断裂,文化符号正在消亡以及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不断减退等困境。  相似文献   

17.
在田野调查和有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裕固族学校教育功能进行较为深入的、整体性的社会人类学分析后发现:裕固族学校教育应该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传授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知识,促进社区发展,使学习者适应主流社会生活,并通过筛选和分配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二是传承本民族文化,使学习者通过文化濡化适应所在社区生活,从而维系民族认同和所在社区的存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化,然而,在当前中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走向多元,以"网络"为核心,兴起了一股"非主流"之风,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 "非主流"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并且因为青少年行为的不成熟,"非主流"的行为正在被扭曲,引起越来越多的非议。本文主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从"文化工业"的角度对青少年"非主流"的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化,然而,在当前中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走向多元,以“网络”为核心,兴起了一股“非主流”之风,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非主流”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并且因为青少年行为的不成熟,“非主流”的行为正在被扭曲,引起越来越多的非议。本文主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从“文化工业”的角度对青少年“非主流”的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文化的全球性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共存并进的时代,高校博物馆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新意识,可从定位的个性鲜明,展览的主题突出,功能凸显大学文化特色,扬长避短建设网上博物馆,合作共建、协同创新等方面塑造高校博物馆自身文化。发挥好知识传播、文化辐射、文化共享、文化传承等作用,最终达到文化育人、服务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