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但是,直以来,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有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学生就不会学习了,这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弊端.要想改变“老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情况,就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我利用学案讲《植树问题》. 学案里我设计了两道题: 1.如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会出现几个间隔和几个点? 2.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你认为一共可以植几棵树?(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你认为会出现几种情况?能把你设想的情况画下来吗?  相似文献   

2.
课堂上,在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有关知识时,出现了一点点“波折”,但“此波折”却让课堂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教学片断(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平行的直线,并在两条直线上各点了三个点,如下图。然后让学生思考:你想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看到图后想到了直线、射线和线段,并争先恐后地给大家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极了,这说明同学们平时的知识学得非常认真和扎实。现在请你们用所学的知识将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射线名称相同点不同点端点长度直线线段(生独自填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有疑问的可请教其他小组…  相似文献   

3.
自我感觉一直以来都与“鸡兔同笼”颇有缘分。这是一道数学名题,却困扰了我整个小学生活,而今身为人师,苦恼依然——因为我正在对我的四年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辅导。“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头有5个,腿有14条。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这道题我换汤不换药已经教三遍了,但仍有学生不明所以:为什么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鸡,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兔呢?要知道这些学生还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呀!对此,我惟有苦笑。机缘巧合,前不久我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徐斌老师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数学课“鸡兔同笼”。当时一看到大门口黑板上的这个课题,我着实吓了一跳——他竟敢上这内容?然而现在,我只想说:数学,就这么简单!”亮点一:怎么画最简单?”——学画数学画在让学生充分估计了笼子里鸡、兔可能有的只数后,教师问:“我们在美术课上画过鸡和兔吗?”画过!”在学生们的齐声回答声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出了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鸡和兔。接着教师话锋一转:现在我们来画画数学画,不过数学画不用这么麻烦,怎么画最简单?”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小朋友围绕“简单”二字做起了文章:“用‘○’表示头”、“用‘|’表示腿”、“有两个‘|’表示鸡’、“有四个‘|’表示兔”……不久鸡和兔...  相似文献   

4.
这几天,数学老师在讲函数的坐标,当老师在黑板上画两条坐标线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件事。一直以来,数学老师会画直线已经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了。无论多长的直线,他不用尺,却照样画得很直。有一次,一位同学问老师:“为什么您画的直线这么直”。老师笑着说:“只要你做人做得直,那么线也就可以画得很直了。”我知道,老师那只是开玩笑,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的。我想起老师曾经说过,他教书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时我又想,这肯定是他在这二十年里练出来的“小绝活”吧!别看画直线简单,你能画直吗?我想不能吧!而老师,他也是靠“…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更直观地感受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势所采用的不同的开凿方法,我让学生边读书边试着画示意图。我发现学生只是简单地在本子上画个草图,很不严谨。于是,我再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接着,我让学生再仔细阅读文中“开凿隧道”的内容,并提示学生隧道的开凿要“精益求精”。然后,我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示意图。这次,学生深有体会,拿起三角板在黑板…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7.
一、恰当问题,给学生思维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笔者在教学“画图”软件中的“圆角矩形”这一工具时,先提问:“‘画图’当中有多少种工具?你学过了哪些?它们有多少种用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打开了“话匣子”:“‘画图’中有直线、曲线、刷子、椭圆等16种工具,我知道直线可以变粗变细,橡皮可以变红变绿……”教师继续问:“那你们知道‘圆角矩形’工具吗?它究竟又可以画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提问声中活跃了起来,他们试着自己打开“画图”软件,选取“圆角矩形”工具,在画图区中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猜测———验证该…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者说课吴翠芬(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直线、射线和线段是一组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选取金箍棒为载体,引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同时,想借助金箍棒的"变"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延伸"的意思。教学"表示法"时,让学生思考"用什么记号区分这三种线",放手让学生创造,既是帮助学生体会三种线的本质,又是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的意义。"看硬纸条的转动、动手过点画直线、观察动态课件演示画直线"这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充分体会"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整个教学的主环节,我都注意基于小学生的经验特点展开,注意学生参与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练习中判断"能否经过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10.
“课本中有一处出错了”“老师,我发现课本中有一处出错了。”这是我在讲授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的课堂中传出的声音。闻声看去,我不由一愣,原来是课堂中不愿多说话,但是很聪明的小柯心。只见她左手指着课文第2自然段说“:文中写‘原来有一丛野蔷薇’,可我发现课文插图中只画了两棵野蔷薇,那就不应该用‘一丛’。”小柯心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同学们纷纷去看书。难道书中真的错了吗?结果我们看到的和小柯心说的一样。此时我就赶紧引导学生一起查“丛”字的含义。字典中说“:‘丛’,聚集,许多事凑在一起。”显然书中文和图有不相配…  相似文献   

11.
知识是什么     
“我认为知识是……”“不,我认为,知识是……”……乍一听,你或许会以为这是辩论赛上学生们的高谈阔论。其实不然。这是一堂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七册的“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三种线的异同:师:“手电筒、太阳等射出的光线,都是射线。谁还能举出生活中遇到的‘三线’?”一女孩:“老师,我认为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不,知识是射线。我们学习知识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无限延伸,所以,我认为知识是射线。”“不,知识是线段,一个人的学习,总是有始…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时,有些老师先让学生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所画图象直观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对于这样的教学,笔者认为,它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在小学学习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是通过画图观察得到“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在初中学习正比例函数时,也是通过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来观察得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现在学习一次函数,如果还是让学  相似文献   

13.
我有一盒彩笔,我用它画美丽的今天:画一条金色的直线,那是流星照亮夜空。画一个红色的圆,那是太阳温暖的笑脸。画一条蓝色的曲线,那是大海跳动的琴弦。画一个高高的圆柱,那是电厂的烟囱直入云间,▲我有一盒彩笔,我用它画明天的理想:我画会发光的大树,为了照亮夜里赶路的人们。我画一片茂密的森林,为了改变我们居住的家园。我画一个彩色的太阳,为了让一年四季更美丽。我画会说话的小动物,为了让人类听懂他们的语言。(根据新课标北师大洲反刁、学朋乡文萦三册《我有一立彩笔》改编》▲”导”’‘~1我有一盒彩笔@郭子瞻$山东省滨州…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数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对这道题目,学生通常会回答两条。如果笔足够细的话,大概还可以画出更多条。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通常会说:"如果点更加小,小到没法再小了,可以画几条?"学生听老师这么说,就会估摸着老师可能不喜欢这个答案。那么,过两点画两条直线肯定是错的。既然老师讲点很小,那应该是暗示我们画一条吧。于是,就会试着回答一条。在一条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学生便会记住这一题目。对个别记不住的学生,在多次强化后也会记住。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书上有一道思考题:"经过纸上的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经过3个点中的每两个点画直线,最多可以画3条;经过4个点中的每2个点呢?5个点呢?6个点呢?(任意3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20个点呢?(这一问是教师补充的。)"对于这道题,原来只能在五六年级的奥数课上出现,讲授时颇费一番工夫才能使学生理解。现在四年级数学书上居然出现了,而且还要面对全班学生去讲,笔者心里不免嘀咕:学生能理解吗?  相似文献   

16.
《月亮湾》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第二学期第3课。课文以清新自然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月亮湾。我在教这一课时由简到难,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的融合,注意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由简到难,激活学习状态这是上午第三节课,学生有些疲劳,也有点懒散。于是,这课便从最简单的开始。我出示“弯”,学生都会读,读得很响亮。他们一定在想:老师小看我们了,居然这么容易。我问:“谁知道‘弯’的反义词是什么?”哗,学生们的小手高高举起,仿佛一片树林。“直。”学生一语中的。我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直线,性急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平行四边形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画法,同学们总觉得不太好画,今天林老师就来告诉同学们平行四边形的几种画法。你们手上有三角板(或者是能画平行线的工具都行)吗?现在就跟着老师做:画法一:(1)画两条平行线(图1)。(2)画一条直线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于A、B两点(图2)。  相似文献   

18.
谈初一学生如何学平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初一学生来说,几何是一门新的基础课程.如何使学生学好几何,我认为首先必须过好以下几关: 基本概念关 平几入门学习,概念是基础.对概念的理解,必须掌握它的本质属性,抓住关键词. 例如,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确定”两字有两层含意:(1)可画一条直线,即存在性;(2)只可以画一条直线,即  相似文献   

19.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20.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要在墙壁上固定一根横木条,至少需要______只钉子.2.将弯曲的公路改为直的公路可以缩短路程,这是根据数学中______的道理.3.钟表上,3点正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______度.4.如图1中,共有______个角,其中钝角有______个.5.如图2,直线m上有A、B、C、D四点,则图中共有线段______条,射线______条,直线______条.6.如图3,经过直线a外有一个点P,经过点P有无数多条直线(图中仅画出四条),在这些直线中,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最多有______条,在所画的四条中只可能是_____.7.如图4,∠BAC=90°,AB=3,AC=4,BC=5,则点B到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