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刊讯(记者韩阳)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选秀活动近日在各大分赛区陆续启动。11月16日,一部由权威红学专家撰写的系统介绍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的普及性读物——《话说<红楼梦>中人》由长江出版集团旗下的崇文书局出版并已在全国各大书店正式销售。与曾经热闹一时的“索隐”“揭秘”“正说”“妙解”《红楼梦》不同的是,这部普及性论著立足于《红楼梦“》文本”本身,从“作品”出发,吸纳了百年来《红楼梦》研究的成果,着意于《红楼梦》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阐释。问及该书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时,该书作者之一,中国红楼梦学…  相似文献   

2.
我爱读《红楼梦》。《红楼梦》是一本最经得住读,经得住分析,经得住折腾的书。《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读《红楼梦》,就是与《红楼梦》的作者的一次对话,一次“经验交流”。以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红楼梦》的经验,以《红楼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在一些文章中使用成语时,往往出现错别字。例如:今年第7期,题为《我说“我”》一文中有“凭心而论”;去年第3期,题为《熟悉生活热爱生活》一文中有“哲理名言”;同期题为《闲心耐心细心》一文中有“唾手可为”。以上三例中的“凭、哲、为”均为别字。正确的写法应分别为“平”、“至”、“得”。  相似文献   

4.
论司马迁在编辑学领域的原创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破天惊的重大突破汉武帝元封三年,三十八岁的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由此揭开了发愤著述的征程。《史记》是作者毕生惟一一部著作,也是华夏子孙看到的第一部中国通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的劳动成果在以后学术领域里引起的影响之大,用“石破天惊”形容当不为过。(一)首创以人物为中心的巨著文明悠久国家的早期文献似乎多半采用编年体形式,中国先秦时期也大抵如此。那时虽然有《尚书》之类的记言体,以及战国时代偶然出现的像《世本》那样的其他形式,但从整体上看,则是以时间为纲、简单记事的编年体称霸学术领域时期。以人物为中心的纪…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来我给新闻班讲课中,总是极力推崇《红楼梦》。这因为在我自己的26年的新闻实践中,总觉得《红楼梦》同记者应该结成“忘年交”。因而每每想写一篇“记者与《红楼梦》”的文章,揭示一下《红楼梦》对记者和新闻写作的好处,但由于属一孔之见,是否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小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写的尽是吃饭穿衣,婚丧嫁娶和谈情说爱的生活小事,婆婆妈妈的,读不入去;当时爱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尽管是半文半白,但写的“打仗”,仍然囫囵吞枣地将它读完了。到了大学,才通读了《红楼梦》。工作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才体会到《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6.
贵刊2003年第11期刊登的《令人心寒的“震撼”》一文中,作者叶程鹏先生联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先生在《“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一文中提供的《上学》“摄影背景”引出对《上学》作者的批评。叶先生认为,在  相似文献   

7.
胡适曾以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革与提倡白话文而名盛一时。为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他把考证与整理出版古典小说作为普及工作而大力提倡。他一生曾对二十余部古典小说写过数十万字的考证文章与书信,尤其是对于《红楼梦》的考证,着力最多,收获也最大。他首先从考证《红楼梦》作者的身世开始,提出了《红楼梦》乃是一部作者隐去真事的“自叙传”的新观点,批判了当时影响最大的“索隐派”各种牵强附会的臆说,从而开创了对这部古典名著研究的新途径,被后人称之为“新红学派”。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对胡适《红搂梦考证》中的新观点予以评论说:“然谓《红楼梦》乃作者自叙,与本书开篇契合者,其说之出现最先,而确定反最后。……迨胡适作考证,乃较然彰明,知曹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苓〔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著书两部,未就而没;晚出全书,乃高鹗续成之者矣。”并肯定胡适的“自叙侍”说,“实是最可信的一说”。 然而,《红楼梦》考证胡适虽先发其端,其具体考证工作并非他一人之力。这在《胡适口述自传》一书里也曾提到:“在寻找作者身世这项第一步工作里,我得到了我许多学生的帮助。这些学生后在‘红学’研究上都颇有名气。其中之一便是后来成名的史学家顾颉刚,另一位是俞平伯  相似文献   

8.
前两天在书店看到书海出版社出版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这本书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几本散文名作中出现的一百多处文史差错进行了指正、考辨。余秋雨的大名在当今社会上如雷贯耳,敢有人对秋雨先生叫板,竟然在他的文章中挑出一百多处差错,这书可不能不看,便买了一本回去。看完上海学者金文明先生写的这部《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确实有“石破天惊”之感,因为金先生在书中指出的不少差错,并不都是很冷僻的史料,很多都是文史常识。在文史常识上出错,余秋雨固然有推不掉的责任,说明他写作有失严谨。但我看…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精神与文化方面的建设亦如是。而要创新就有一个继承的问题。作家孙犁曾经在《接受遗产问题》一文中提到:“接受遗产不只是接受中国遗产,也要接受外国文学遗产。”“越是近代的则被接受的可能越多,对那些作品更应当注意。如中国的《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如外国的绥拉菲维支、巴比塞、肖霍  相似文献   

10.
与《亮剑》并列荣获全军第18届电视剧金星奖长篇一等奖的电视连续剧《石破天惊》,6月7日至18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宣部7月5日在北京召开“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刘云山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称赞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石破天惊》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优秀作品,很有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讴歌了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 6月15日第二炮兵政治部在京召开《石破天惊》研讨会,来自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总政治部、中国文联、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清华大学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对《石破天惊》给予高度评价。本期研讨会栏目专题刊登这次研讨会上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发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1979年4月,《读书》石破天惊地打着“读书无禁区”的旗号创刊了。《读书》编辑沈昌文和陈翰伯、陈原、史枚等人,谨奉“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力将《读书》做成“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加之《读书》作者如丁聪、王蒙、费孝道、金克木、董鼎山、刘晓枫、辛丰年等国宝级学者参与,《读书》在当时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相似文献   

12.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13.
新近在《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一期上拜读了孔祥科先生的一篇文章《曹雪芹讲的哪里话?!》,对孔先生文中有关《红楼梦》中方言的有关问题的见解,敝人颇感兴趣且有同感,遂草就小文一篇,求教于各位学者、专家与喜欢读红的读者诸公。只是余少小出身穷乡僻壤,一向调笑戏耍者多是乡村野老,捧读“红楼”及研究“红楼”方面的文章少矣,文中言谈必文不对题,恐多编差,姑先作一揖,诚请各位高人勿以为笑则个。 孔文在“前记”中说,去年4月7日,南阳作家周熠先生在《河南日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新春读“红楼”》的文章,认为…  相似文献   

14.
《财经》石破天惊的文章里,洋溢着尖锐和锋利,而《商业周刊/中文版》的文风,有分量而不尖锐。与《财经》“刺玫瑰”的形象相比,《商业周刊/中文版》显现出一种世家的从容大气。  相似文献   

15.
贵刊《新闻知识》第七期刊登了凌大同志的短文:《“参与”勿误用》。文中作者对“参与”一词在一些报刊上经常出现的误用情况,列举了几例,并予以纠正,虽说纠而正之,但我以为尚有纠正不妥之处。文中,凌大同志把“预”的含义解释为“预防”,我认为这只是简单的组词,而不是“预”这个字的本意。据商务印书馆1950年出版的《新华词典》第1030页,“预”  相似文献   

16.
读《红楼梦》,看《红楼梦》,听《红楼梦》,尤其是听.已成为当今电视生活的一部分。中央电视台自从开办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百家争鸣,让一部《红楼梦》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不爱读书的部分年轻人心中.这不能不说是“百家讲坛”的功劳。另一方面,百家都讲.特别是讲红楼者居多,所以个别专家也有误导,也难怪,红楼已形成了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7.
何来“壶奥"     
"侯文咏还引述脂砚斋的评点:‘(《红楼梦》)深得《金瓶梅》的壶奥。’于是,《水浒传》《金瓶梅》到《红楼梦》,在侯文咏看来,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里最灿烂、最有出息的一支家属系谱了。"这是2010年5月12日《现代快报》A26版《作家侯文咏另类解读(金瓶梅)》一文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善于表达情感,人类的各种情感在《红楼梦》中都有深刻表现,这里面既有我们平常所说的爱情、友情、亲情,也有一些畸形的情感,还有宗教情感。无论是少女怀春,还是高士悲秋,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丢魂落魄,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酸甜苦辣,各种各样的情感在《红楼梦》中都有丰富表现。正是因为长于表现人类的感情《红楼梦》也是一部诗情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9.
有一段时间全国不少报刊竟相转载的《“狐狸精”奇案》一文,是作者根据传说和自已的想象编造的。文中提到的单位、人物以及狐狸精迷人等情节,纯属子虚乌有。这是《朋友》杂志编辑部在一份检查材料中透露的。检查说,《朋友》杂志“部分编辑人员片面追求刊物的经济效益”,“企图用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去吸引读者,用以扩大刊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当许多读者提出批评后,该刊在去年四、五期上又发表了《“狐狸精”奇案实地考察记》为自已辩护,对抗读者的批  相似文献   

20.
《采写编》今年第一期上《“垂手”怎得?》一文中认为“垂手可得”是“唾手可得”的误用,其实是作者搞错了。 翻开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第200页,上面赫然有“垂手可得”一词条。其意为:“形容不费力气即可得到。也说垂手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