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与广大家长探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问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今,不知感恩、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的事例,却屡屡刺激着人们的人性与良知。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社会少了感恩之心?在感恩缺位的现实面前,家庭、学校、社会又该作何反思? 如果探究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源头,父母们难辞其咎。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灵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们往往一方面感慨现在的孩子自私.不懂事,心中只有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另一方面自己却又在培养着孩子习惯于家庭对他们的“关怀备至”,从而造成孩子的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其实,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年龄小,具有可塑性,很容易把感恩的种子埋在心底.并不断开花结果。但这个过程一定离不开父母的参与、指导,为人父母者,要“给”孩子一颗感恩之心。鉴于孩子对“被爱”的渐趋冷漠与麻木,进而导致孩子道德意识的弱化,并引发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有的学校为学生布置了替父母洗脚、做饭等“感恩作业”。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作为学生必须遵守和履行的基本行为规范。在此,也希望我们刊登的文章能引发家长一些理性的思考,并给家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感恩,将会直接影响到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我国素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古训,历代也出现了许多报答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救命之恩的千古佳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却不知感恩为何物,更不知道如何感恩。因为孩子们一降临人世,得到的就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被幸福层层包裹,所以往往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近年来,竹溪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学会感恩,共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和感恩实践,让感恩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发芽,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时下,“感恩”突然成了教育的热门话题:有的学校“让孩子每天带生鸡蛋上学”,体会父母呵护他们的一片苦心;有的学校专门设立了“感恩节”;还有的学校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体悟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有的学校甚至以“剖腹产手术DV”为题材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实施“感恩教育”本无可厚非,但以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这些方式能否使感恩教育得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4.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基本品德,然而,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了社会的主体,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的自我膨胀意识,致使多数孩子在一切活动中都以自己为中心,幼儿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自私、霸道、任性、脆弱缺乏同情心与爱心。  相似文献   

5.
“优雅阳光”四个字是我们花桥中心校学生成长文化素质的内容之一。为使这一目标得到有效训练与落实,我们从感恩开始。因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感恩,还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然而,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很少会主动关心长辈、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与大自然。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如果—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去感恩的人,又会感恩谁呢?优雅阳光又从何谈起呢?为了帮助孩子舍弃“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娇气,  相似文献   

6.
时下,“感恩”突然成了教育的热门话题,有的学校“让孩子每天带生鸡蛋上学”,体会父母呵护他们的一片苦心;有的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感恩节”;还有的学校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鸦甚至有的学校用“剖腹产手术DV”为题材教育孩子感恩……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实施“感恩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是应尽可能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用最自然、最通俗的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是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主观臆断地“一摁了之”,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十日寒”的“做…  相似文献   

7.
近日,班主任在班会上组织学生为父母做件简单的事情,让他们当面对父母说“声谢谢”。并从“说谢谢”开始,培养孩子感恩社会、老师和父母的感情。这个活动意义不同寻常。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对他的付出是相当大的。但有的孩子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连说一声“谢谢”也不肯。有的孩子在校园里大手大脚地挥霍,全然忘记下岗父母的艰辛;有的子女有了工作和收入,却还向父母伸手,常“常啃老”“、吃妈”;有的子女虽然肯给父母钱用,却很少“回家看看”……“感恩教育”真不该缺失,因为只有知道感恩,才可能懂得回报。如果连一句“谢谢”…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学会感激别人,学会表达对父母、对老师和对他人的爱。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感恩之树”枝繁叶茂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就要鼓励孩子从现在开始,积极为他人做好事。为使孩子养成习惯,我的做法是:在孩子成长本上画一棵“感恩之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帮家长、帮老师、帮邻居,还是帮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会画在这棵树上,每做一件好事就在“感恩之树”上画一个小红心或一片树叶。当树上出现10个小红心或…  相似文献   

9.
图片新闻     
上犹二中贴近孩子情感世界,关注学生行为习惯.举行“锻造美好品行.感恩美丽心灵”大型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3000余名学生、家长、教师的美好情感在震撼心灵的报告中,从感恩互动向至爱升华。  相似文献   

10.
亢媛 《知识文库》2023,(20):103-106
<正>国家资助政策的施行,助力无数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保证了我国的教育公平。然而由于当前感恩教育不到位、思想文化多元化等原因,部分受助生感恩意识淡薄,导致没有实现资助“育人”。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最后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社会、学校、家庭多角度探索“三位一体”感恩教育路径,以期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实现资助工作由“助人”到“育人”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白聪敏 《广西教育》2014,(28):15-15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里给予他们的太多,通过教育,让他们懂得感恩,增强责任感,才会更好地奉献社会、帮助别人。”梧州市蒙山县“感恩教育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该县文圩镇中心小学校长陆洪斐感慨说。  相似文献   

12.
刘成伦 《今日教育》2007,(5S):37-38
感恩作业究竟有几成真实? 当下的孩子多数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普遍缺少蒙恩意识。早在三年前我就着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诸如在特殊的节日设立感恩活动周.要求学生完成对同伴、老师、家长、班级、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感恩作业.并请家长签字督促。可是.日子久了。不少家长为省事。不管孩子是否完成.都照签不误。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位家长如此留言:傍晚时分.我向儿子提出一个要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为了感恩。你今晚给外婆洗一次脚好吗?哪知儿子死活不答应.我软硬兼施做了许多思想工作。儿子就是不肯。在我有些失望甚至想放弃的时候.我意识到光有要求是不行的.家长应该率先垂范。于是。我耐心地对儿子说:“儿子。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第一个要感恩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因此我想为自己的母亲洗脚。你也参与。我们母子俩一人替外婆洗一只脚。”这样。儿子才爽快地答应了……是啊!读到此般留言。我不禁要问:每次给学生布置的感恩作业,究竟有几成真实?有多少学生因感恩作业而滋生了由衷的感恩之情?有多少家长用心地在培植孩子的感恩心?如何才能真正地让蒙恩意识在学生的心里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面对他人的关爱,他们很少想到要去感谢和回报。这样下去会使孩子们缺少爱心,缺乏责任感。为此,我更多地关注班里学生的情感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学会感恩”,在“学会感恩”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于是我选择“学会感谢”这个主题开了一次班会。  相似文献   

14.
一“、感恩教育”的提出近年来,一些学生受人恩惠不知报答,孩子平时很少给父母写信或打电话,一写信或打电话就是要钱,问候的话语和情感交流很少。为了多要钱物,私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等事件时有报道。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做人道德原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的,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这些现象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它的产生除了家长太娇惯孩子、一味地溺爱孩子、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而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有关外,与学校德育缺乏“感恩教育”也有重要的关系。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必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二“、感恩教育”的目的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体悟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的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关爱、谦让,更不懂孝顺。教师应关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学做小主人,旨在把孩子培养成“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宁波读者小田来电问:“我们发现孩子对人对事缺乏感恩的心,似乎什么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他理解父母,理解他人,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父母、对待他人和社会呢?”主持:“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学会尊重他人。下面,我们看看杭州市的部分家长是怎么做的吧。  相似文献   

17.
新版《中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应该说是填补了以往教育内容中的一个空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是医治现在孩子冷漠、没有责任心、缺乏爱心、不懂关怀的一剂良药。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必须从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魏巍在《我的  相似文献   

18.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所谓“教会学生感恩”,就是要通过经常有目的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父母及亲人、老师、朋友,与国家、学校、班集体等周围一切与自己发生联系的事物的关系,了解和认识“帮助”的意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是怎样接受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华志益 《教育》2014,(12):73-73
学会感恩,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是要他们懂得尊重他人,更要在此基础上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好.感恩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获得爱与付出爱是同样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会他人的内心情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老师、感恩生活.感恩的定义与由来感恩的定义“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  相似文献   

20.
我校曾作过一次调查,有22%的孩子几乎从不和家长沟通,有19%的孩子觉得父母不辛苦,只有5%的孩子自己洗袜子,有近两成的孩子没考虑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有41%的孩子从来不对父母说感激的话,只有19%的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这表明,当今的孩子缺乏感恩意识,只知道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缺乏“关心他人”应有的热情和责任。对此,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学生行为素质教育的基点,以活动让学生的心热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做关心他人的阳光小天使。一、引导感悟教育的真谛在于能启发自觉。我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首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与感恩教育有关的传统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