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立新在《人民日报》2007年5月15日第5版撰文指出: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受过垃圾短信的骚扰之苦,“躲都躲不掉”成为共同的无奈。这样的情况下,一则消息的出现令人欣喜。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吸引了350万人参与,影响人群超过1亿人。  相似文献   

2.
到哪里倾诉     
1998年夏初,一本披露当代中国人情感困惑的叫《绝对隐私》的书出版,使隐私成为这一年夏天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样的局面,是《绝对隐私》的作者安顿所始料不及的。作为记者的安顿,从1995年8月起开始了“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的个案调查”,并从1997年6月起将她的采访以对话的形式登在《北京青年报》周末版的“口述实录”栏目。这个每周一次的栏目受到读者空前的关注,那些真实而又不幸的故事,在打动人的同时,也像一面镜子,让人照见了自己。《绝对隐私》的畅销,可以引发我们关于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徐忠友 《文化交流》2009,(10):21-23
冯小刚因拍摄“贺岁片”而闻名,被许多观众称为“贺岁导演”。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中,无论是前些年拍摄的《没完没了》《大腕》,还是近年来拍摄的《天下无贼》《手机》等,都有一种独特的“冯氏幽默”,让人看后有惊叹,有笑声,也有思考。  相似文献   

4.
话语是讲述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不仅是外部世界知识的表现工具,更是构建世界的工具。该文试图对当代译者话语进行描述和分析,探求译者眼中的“翻译为何”的问题,选取的资料来自罗新璋主编的《翻译论集》和郭凤岭编、傅雷等著的《译者的尴尬》。话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从文化的渊源来看,中国人注重精神力量,注重人与国家的关系。文化体现了一种价值和精神活动。文化是话语产生的宏观语境因素之一,当代中国话语以“平衡和谐”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华文化语言道德要求关照他人、社会和谐至上。  相似文献   

5.
编辑手记     
一个崇尚张扬的时代,人人都想找个"大角儿",看电视也欣欣然当起了电视台的"人大代表",于是,《中国短信电视台》应运而生;人有了生命就得活,活得不好也得活着,谁让你命该如此?《活着就活着吧》道出了一个底层人无奈的心声;闲话是中国人酒席上最重要的一道菜,有一种闲话叫"段子",《闲话与段子》深刻揭示了"段子"的妙用,可谓一语中的;"为了孩子我什么都放弃了,可是我苦口婆心讲了那么多,他却根本不听我的",可怜  相似文献   

6.
“庄菊华老师,您好!您的作品《清理水葫芦》已入选‘中国农民画精品赴联合国总部大展’。”浙江嘉善县姚庄镇展丰村村民庄菊华手机里一直珍藏着这条舍不得删的短信。4月23日17时59分,这是让庄菊华久久不能忘怀的时刻,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农家人,却将绘制的农民画送入联合国展厅,一时间成为江南小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2005年6月最后一天的莫斯科.细雨连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郊外的总统官邸与普京会面。尽管这种会晤好像并没有过多的私人内涵,但在媒体的笔端却流露出一种温暖。有人说,留过“苏”的人,对俄罗斯有着很深的情感;留过“法”的人,身上又有一种岁月抹不去的浪漫。俄罗斯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中国人经久传唱着;托尔斯泰对古老俄罗斯深沉的爱,极大地影响和感染着中国读者;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也曾穿行  相似文献   

8.
在常人眼中,美仑美奂的娱乐圈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凭借着一部影片或一首歌曲,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笼罩在头上的巨大光环吸引着无数爱做梦的少男少女。为了能挤进娱乐圈,多少人不惜放弃一切只为能一夜成名。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的艰辛呢?她,只身一人来到广州闯天下:1996年,她怀抱古筝误打误撞进了影视圈,参加了《鸦片战争演义》等电视剧、电影的演出,迅速成为各大媒体报道对象,接着,因为“厦门拒拍裸片”、“10万元征婚风波”、“状告香港传媒”等一系列事情而引起媒体的关注,几度成为香港亚洲电视台《今日睇真D》的焦点,成为香港最畅销杂志《东周刊》的封面女郎,香港  相似文献   

9.
史燕 《职业圈》2011,(17):96-96
一、所谓激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正如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斯但纳在《人类行为:科学发现成果》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个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它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告终。因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0.
孙志勇 《职业圈》2014,(30):55-55
21世纪是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人类将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信息传播方式经历了“门户网站”、“博客”再到“微博”“微信”的转变。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革,也珏将引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变革。微博、微信的发展已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人们思想交汇、情感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平台。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但由于微博、微信的许多特点,也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 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读后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这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旬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为此,我们开办了“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堪称一郎“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蕴含着上古时代的丰富信息,然而,由于时代久远,其中很多宝贵的信息并不为后世的读者(包括今天的研究者)所理解,所重视,常被斥为怪诞不经,甚至被视为神话总集。今天,我们应该让《山海经》从神话回归历史,恢复它作为上古时代信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 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这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为此,我们开办了“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信息。  相似文献   

14.
孙晓森 《职业圈》2011,(33):134-135
建筑市场中的寻租活动是委托人——代理人——寻租人之间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互相博弈过程。在这一竞争过程中,由于国有资产的公共产权性、各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我国建筑市场中各种形式的“设租”和“寻租”活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刘斌 《职业圈》2012,(14):155-156
“瓶颈”一词来源于《五灯会元》o是说唐代陆亘大夫遇到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一直让他寝食不安,于是求教南泉普愿禅师。禅师轻轻一唤。将大夫从问题的困顿中给叫了出来,大夫有所醒悟。发展到今天,已经引申为“瓶颈”效应,即TOT,意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或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提起“禁书”二字,相信很多人脑海里首先闪现的书名,会是《金瓶梅》。可是现在几乎每个书店、书摊,都在出售这部小说。其中既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万历丁已(一六一七)年初刻本为底本排印的所谓“词话本”,有齐鲁书社以清康熙年间刊本为底本排印的所谓“张评本”,也有明崇祯年间刊印的所谓“崇祯本”。也就是说,《金瓶梅》最重要的三种版本,现在都极易看到。尽管它们都不是全璧,而是经过了程度不同的删节,但这在“文革”及其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它完全是禁书。应当说,这部著名的古代小说现在已经基本摆脱了遭禁的厄运,甩掉了“淫书”的恶谥。然而,对《金瓶梅》的误解还盘踞在许多人的心中。删节本开禁了,但全本仍然是被禁的,擅自印行是触犯刑律的。就一部完整的《金瓶梅》来说,尽管绝大多数学者认定它是杰出的艺术巨著,对它的研究也日益广泛深入,但它仍然是一部禁书。《金瓶梅》问世迄今已有四百年了,却始终处在这种一面被人赞誉一面遭人禁毁的境遇当中。这在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大概都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奇事。让我们探寻一下这种独特现象的成因吧。  相似文献   

17.
“瓶颈”一词来源于《五灯会元》o是说唐代陆亘大夫遇到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一直让他寝食不安,于是求教南泉普愿禅师。禅师轻轻一唤。将大夫从问题的困顿中给叫了出来,大夫有所醒悟。发展到今天,已经引申为“瓶颈”效应,即TOT,意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或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8.
2001年9月1日至5日,第七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在河南郑州市隆重举行。应郑州市外宣办之邀,中国外文局组织《人民画报》、《北京周报》、《中国报道》、《今日中国》、《对外大传播》、“中国网”的外国专家和记者,由《中国报道》副总编辑张梅芝带队,组成了一支一行9人的专家记者团,对这一大型活动进行了采访。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有3名外籍专家,他们分别是“中国网”的英文专家 Sara Grimes、《人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11):4-4
人民武警报 认识《对外大传播》有些偶然,被《对外大传播》吸引并成为忠实读者则是必然。《对外大传播》以独特的外宣视角,用充满理性而又不乏激情的表达,诠释着“让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理想——这样厚重的特色使得它不仅在外宣领域独领风骚,还在新闻传播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 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这些文章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为此,我们开办了“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