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江 《文化学刊》2009,(3):131-131
吴江在《百家杂谈》中撰文指出:不可否认,山寨文化确实起步于对主流文化的模仿,毕竟,当主流已经树立起它的商标,甚至形成市场的垄断时,模仿并嵌入几乎是唯一的途径。然而,更应看到的是,山寨文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更有超越和创新。山寨产品的物美价廉,以及对主流垄断市场的冲击,不仅是“山寨”创新与超越的证明,更是驱使主流市场不断进取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鲇鱼”。  相似文献   

2.
“山寨”一词自2008年以来成为了不容忽视且具有泛化意寓的流行语,它已脱离其本义而成为草根文化的代名词。山寨春晚是继山寨机、山寨明星、山寨鸟巢之后出现的挑战传统主流媒体、模仿品牌文化的平民阶层文化,具有明显的“分庭抗礼”的“挑战”与“叛逆”味道。山寨春晚一经出现,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对于山寨春晚节目的优劣和表演水准的高低或褒或贬,观点不一。山寨春晚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其举办模式和所透射出的文化意识值得我们深思。本期“文化视点”精选一组文章,就“山寨春晚所引发的文化思考”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讨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以期与关注山寨文化现象的学界同仁和有识之士互相交流。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09,(5):189-189
李宗桂在《人民论坛》2008年第22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09,(5):191-191
束学山在《国学》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贴牌后进入市场,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侵权就更加堂而皇之了。山寨文化不过是美化山寨产品的一件美丽外衣,在骨子里,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一样,是缺乏创造和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09,(5):82-82
王超在《青年记者》2009年第8期发表的《解读网络媒体山寨文化的勃兴》一文指出:对于表达草根阶层价值观的山寨文化,与牟取利益,复制、仿造、损害他人的山寨产品应该区别对待。对此。社会学者夏学銮给出了一个辩证的认识角度——诸如山寨手机、山寨广告明星等商业产品性质的“山寨”属于侵权行为,不应支持;而可被称为副文化的山寨文化反倒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09,(5):111-111
解迎春在《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本身附着了容易成为流行的要素。首先,山寨文化本身依附于模仿对象,其模仿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模仿品与模仿时象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山寨文化会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及符号刺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7.
黄涛 《文化学刊》2009,(5):8-10
一、“山寨产品”与“山寨文化”的区分 2008年以来,“山寨”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流行语,如果不去了解它的意思就觉得自己跟时代隔膜了。单从词源上说,“山寨”一词当然早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收录着,解释是:“1.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2.有寨子的山区村庄。”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09,(5):163-163
张若渔在《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对于“山寨现象”必须有一个区分作为评论言说的基础。就目前山寨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而论,我们不妨将其一分为二:其一谓之“山寨产品”;其二谓之“山寨文化”。对于前者。如果从知识产权法或商标法的角度说,包括山寨手机、山寨电脑在内的诸多“山寨产品”,自然无法消解“盗版”、“剽窃”的谴责。  相似文献   

9.
毫不避讳的说,模仿是每个人的本能,也是每个企业的本能。但在中国流通行业,这一功能已经被企业发挥到极致,甚至出现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任何一件商品拿过去都能被复制出来。正因为超强的模仿能力,加速了产品的高度同类化、同质化,导致了大众消费者的反感、抵制。每年的糖酒会上,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山寨"品牌,当你兴冲冲的走过去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09,(5):102-102
赵宏瑞在《小康》2009年第1期答记者问中指出:在山寨产品的问题上,很容易货比三家;但在山寨文化上,法律界限更不容易为人共知。因此要扼制不好的作品搭着原来好作品的车去降低原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用以谋利的这些山寨文化必将使文化市场变得畸形。这反映到法律方面就是要抓住现有法律进行深度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09,(5):12-12
顾等晨在《政工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如果说山寨有些另类,那不过是平添了一份模仿与戏谑罢了。这份模仿与戏谑,或无心、或有意,或纯粹娱乐或几多无奈。世界信息化大潮浩浩荡荡,但我们的很多思维还停留在过去,在传统文化和固有政治生态双因素作用下,我们的媒介发展还只是小打小闹。  相似文献   

12.
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提升为价值。这种价值更能经受得起持久的市场竞争考验,进而扩展为“精神价值链”。只有形成了“精神价值链”,才能让企业获得难以被模仿与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在消费物质形态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文化形态的产品。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最大的效益是由文化创造的,应利用文化营销去推动企业发展。由此看来,文化价值模式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09,(5):97-97
李凌凌在《新闻界》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互联网是山寨文化的技术基础。民间文化古已有之,但囿于表达渠道的局限,其传播范围和效果一直乏善可陈。而互联网的低门槛、高参与、开放性、自主性,为民间文化提供了天然的表现舞台。草根创新一时蔚为大观。可以说,没有互联网,就不会有从“恶搞”到山寨的一系列草根狂欢。  相似文献   

14.
一场发端于美国金融业的危机现已扩散至全球各行业,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逐步受到影响。那么,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危还是机?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如何在本次危机中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持续有效地推进“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5.
李迎霞 《职业圈》2014,(21):10-13
企业文化融合是关于跨文化企业中既有文化的命题,分属文化扩散范畴。企业的跨文化情景,各种既有文化即多元文化的表现、实质、作用机制,构成其中的基本问题。多元文化的实质是社会化的信念和欲望,具有塑造企业的力量,文化的扩散遵循社会模仿律,即发明、模仿、对立的社会模仿机制,传播是扩散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多元文化经由文化扩散机制,即模仿律作用产生新的企业文化的进程,即为企业文化融合,其中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对企业文化融合进行干预的理论依据,启发了介入重点、方式和策略。法国社会学者塔尔德关于文化、人格、传播、社会模仿律的洞见,传播学中的一些理论假说,企业文化融合相关案例等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吴旦展 《职业圈》2014,(9):77-78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企业的五大致命过失》一文中深刻指出,企业的第三大致命过失就是“定价受成本的驱动”。大多数美国公司以及几乎所有的欧洲公司,都是以成本加上利润率来制定产品的价格。然而,他们刚把产品推向市场,便不得不开始削减价格,重新设计那些成本高昂的产品并承担损失,而且他们常常因为价格定位不准,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很好的产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中,产品价格不断下调,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成本管理观念,运用有效的目标成本法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才能提升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熙熙 《文化交流》2010,(1):81-81
菲利普13岁那年,他在学校主办的一场“卓别林模仿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回家后,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兴奋之余,他忍不住还贴起了表演时的那撇小胡子,拿起雨伞,学着卓别林的模样在母亲跟前走起了八字步。末了,他还得意洋洋地对母亲说:“评委们都说我的模仿惟妙惟肖,简直就是卓别林重生。”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09,(5):147-147
朱狄敏、周彬彬在《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个人自由与枷锁的分水岭,充分体现了民众的自主权。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群体不断涌现。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趋于多元化。从深层次而言。山寨文化反映了多数民众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山寨文化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主流文化、权威文化的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文化也随之进入了更加繁荣的新时代。如果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产品比作“中国名片”,那么将它们推向海外市场,就需要加入恰到好处、比例适中的“国际色”。在此,笔者结合中国文化产品在南非的现状,就开拓商演市场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秦琼传说分别被陕西省与山东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历史典籍与民间传说中的秦琼形象,彰显出秦琼文化“道义”的内核,亦即“忠义”“孝义”“侠义”。秦琼文化创新发展的案例可以分为文创产品、影视作品、节庆活动三个方面。笔者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的调研分析,提出了秦琼文化创新发展的建议,亦即强化文创产品的深度开发、促进文创产品的线上销售、加强秦琼故事的创作与改编、重视秦琼故事的呈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