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1,(4):98-98
黄前程在《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质论是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质论源于孔子“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这一观念,君子人格是中国文质论思想的原型。自汉代起,治道文质论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内容和政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古代贤人、君子自修的崇高标准.而“慎独”更是这一崇高标准最高境界的体现。“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慎独”即是自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N也不能离开的。是不以环境为变化条件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孔子思想的“境界观”方延明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思想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以及对东南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在今天。为什么孔子思想历经二千五百年仍然具有中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魅力何在?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  相似文献   

4.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的意思。孔子将“和”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和睦,小人附和。 中庸之道的本意并不反对暴力,有时候必须用暴力来到达中庸。但是中庸之道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极为兴盛,因而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实际上遵循人道,并用“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中庸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薛金福 《职业圈》2012,(1):52-53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的意思。孔子将“和”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和睦,小人附和。 中庸之道的本意并不反对暴力,有时候必须用暴力来到达中庸。但是中庸之道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极为兴盛,因而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实际上遵循人道,并用“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中庸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一。通常来说,学有广狭两种含义:一是包括思与行在内的广义的学;二是把学与思区别开来,把学限定在接受知识的狭义范围内。《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强调"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本文拟从"孔子论学"的经典教义中,获得读书和学习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君子最早见于我国古老经典,后经孔子改造与设计、孔子后学的充实而成为象征仁礼兼备、修己安人、"慎独"而"中庸"、厚德载物的理想人格,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南宋以后,孔氏后人南迁入衢,形成了以衢州孔氏家庙为物化象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孔氏南宗文化,君子思想由此在三衢大地生根发芽,为当地礼仪人文教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进了衢州的"人文有礼",是今天"衢州有礼"的思想活水。  相似文献   

8.
麻国庆 《文化学刊》2008,(1):185-186
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有别于西方文化,就在于其基本性质是艺术的、道德的,即中国是人文哲学,而孔子提出的仁字,便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词。中国文化重人文、人生、  相似文献   

9.
“一山一水一圣人”代表的是山东文化的精气神,“山”和“水”体现的是齐鲁自然文化,而“圣人”则更多地代表齐鲁文化的人文一面,是齐鲁文化的精髓所在。山东以传播孔子文化为己任,注重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意识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推进孔子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对外传播内容和手段,加大“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力度,在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融合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良知”一词最早由孟子提出,良知是人的一种道德本能。直至明代,心学儒者王守仁又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培养方式。本文从“致良知”的含义入手阐述“致良知”的方法和意义,继而将“致良知”与当代道德现状相结合,阐述如何在当代社会独善其身,从而改变社会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1.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最开始指的是当政者,发号施令者,后来逐渐被赋予道德内涵。"道"与"德"两者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其实是两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范畴。"道"既是君子为人处事原则之中总结和抽象出的规律性范畴,又是君子立身立德的终极根据。而"德"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之中的道德纲目,又是君子自身的善心善性以及价值取向的体现,其最终指向的是对"道"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典籍《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门徒的言行举止,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一部语录文集,《论语》是中国优秀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代表。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还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的各个领域。该文归纳总结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经典代表著作——《论语》在近现代韩国的传播历程,并以《论语》赵骏河译本为例,选取6处事例进行分析。即“瑚琏也”“雍也可使南面”“齐一变至于鲁”“善为我辞焉”“焕乎其有文章”“必有寝衣”。对其翻译失真现象进行改善尝试,期望通过研究给典籍翻译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何时起,“君子”一语难得听闻了,君子之风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不仅正人君子式的人物已经是凤毛麟角、廖若辰星,就连“君子”一词也很少见诸书籍报端、乡俗俚语。“君”作为尊称,也成了历史,好像君子只生活在古代社会里,只出现在《论语》、《大学》等典籍中。  相似文献   

14.
论孔子儒学之精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都是历史地、有规律地逐渐积累、形成的。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这是和孔子以及由他创始的儒学分不开的。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秦皇汉武,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仅是先秦时期的显学,而且自汉武帝定为国学之后,直至“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为止,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对于传统精神,毛泽东有两点重要思想:一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二是“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孔子儒学的研究,应当坚持这种正确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以雍也》)这里,孔子把“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也作为观察社会现象,处理社会问题的总的方法或原则。孔子在《中庸》中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讲执政要去掉两种极端,而采用“中”的原则进行统治。他认为有道德的人“惠而不费,劳而不怨,《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春之卷目录~~  相似文献   

16.
"成人"在先秦时期多用于指"如何成为具有某种品德或才全德备之人",并非仅仅简而释之"对他人的成就",尤其是在孔子思想里,"成人"具有开放性的品质。孔子的"成人"观念强调了因境施教和因材施教,主张弟子要有纯粹的仁义道德追求,在整个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弟子"执两用中"的道德启发。  相似文献   

17.
君子人格是儒家学派的理想人格,代表了儒家对于人生实践的价值取向,《论语·为政》提出了“君子不器”的重要论断,朱熹理解为君子人格不能如器具一样,只是具有一种特定功用,此说颇有影响。而在《论语·子路》中又有“君子……使人也,器之”的讲法,这种“器之”与“不器”之间的矛盾难免使人们理解儒家人生价值取向和个人人生道路选择时造成困扰。该文通过解读文本,分析儒家对于人生与做事的基本态度,重新理解器与不器的关系。在儒家眼中,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道德的、开放的、处在丰富的关联中的,因此人完整的、现实的生命有别于器,而在面对具体事务时要尽己所能,恕人不能,也不可忽视对人器性方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おもてなし」一词发源自日本平安、室町时代的茶道礼仪,使用历史悠久,含义深刻。近年,日本国内刮起一片「おもてなし」风潮,成为推广日本观光的代言词。「おもてなし」可以说是日本人独具的极其细腻的体贴之心和传统文化融合之后的产物,它最大的魅力在于"款待之人的心意"。「おもてなし」这种文化源于佛教中「一期一会」的无常思想,而这种思想同样也成为了支撑整个「おもてなし」过程的内核。在当代日本,「おもてなし」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和期待。同时它也成为日本人之间、日本人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一种新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山寨”一词自2008年以来成为了不容忽视且具有泛化意寓的流行语,它已脱离其本义而成为草根文化的代名词。山寨春晚是继山寨机、山寨明星、山寨鸟巢之后出现的挑战传统主流媒体、模仿品牌文化的平民阶层文化,具有明显的“分庭抗礼”的“挑战”与“叛逆”味道。山寨春晚一经出现,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对于山寨春晚节目的优劣和表演水准的高低或褒或贬,观点不一。山寨春晚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其举办模式和所透射出的文化意识值得我们深思。本期“文化视点”精选一组文章,就“山寨春晚所引发的文化思考”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讨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以期与关注山寨文化现象的学界同仁和有识之士互相交流。  相似文献   

2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之"仁"从三个层次进行描述即以外延描述、从人所具有的品质层次对"仁"进行内涵式的描述、对"仁"的超越层面的描述。这一过程体现了孔子道德思想从感性出发达到理性认知,最后达到无限境界的特点,从而彰显了孔子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特色,即以无限超越的理想为旨归,注重实行与理性认同合一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