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化学刊》2009,(5):82-82
王超在《青年记者》2009年第8期发表的《解读网络媒体山寨文化的勃兴》一文指出:对于表达草根阶层价值观的山寨文化,与牟取利益,复制、仿造、损害他人的山寨产品应该区别对待。对此。社会学者夏学銮给出了一个辩证的认识角度——诸如山寨手机、山寨广告明星等商业产品性质的“山寨”属于侵权行为,不应支持;而可被称为副文化的山寨文化反倒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2.
“山寨”一词自2008年以来成为了不容忽视且具有泛化意寓的流行语,它已脱离其本义而成为草根文化的代名词。山寨春晚是继山寨机、山寨明星、山寨鸟巢之后出现的挑战传统主流媒体、模仿品牌文化的平民阶层文化,具有明显的“分庭抗礼”的“挑战”与“叛逆”味道。山寨春晚一经出现,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对于山寨春晚节目的优劣和表演水准的高低或褒或贬,观点不一。山寨春晚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其举办模式和所透射出的文化意识值得我们深思。本期“文化视点”精选一组文章,就“山寨春晚所引发的文化思考”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讨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以期与关注山寨文化现象的学界同仁和有识之士互相交流。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09,(5):71-71
王勇在《声屏世界》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可以说“山寨舂晚”最大的卖点就是草根。在这个舞台上,大腕与普通老百姓一样,谁能带给网友更多快乐,谁的节目入选几率就更大。从目前媒体报道的一些新闻来看,草根节目将成为这台晚会的主角。与央视春晚每年那几张老脸相比其吸引力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09,(5):30-30
萨支山在《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当我们讲到山寨文化时,很多人会说到恶搞,会说到一些后现代的美学特征。我们会发现山寨文化中有一个非常确定的东西,这就是它总是有一个原本和摹本,无论是山寨版的春晚,还是山寨版的周杰伦,都有原本和摹本。但是这种原本和摹本又不完全是精英或草根、权贵或贫民这样二元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09,(5):163-163
张若渔在《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对于“山寨现象”必须有一个区分作为评论言说的基础。就目前山寨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而论,我们不妨将其一分为二:其一谓之“山寨产品”;其二谓之“山寨文化”。对于前者。如果从知识产权法或商标法的角度说,包括山寨手机、山寨电脑在内的诸多“山寨产品”,自然无法消解“盗版”、“剽窃”的谴责。  相似文献   

6.
肖明超 《职业圈》2012,(25):58-59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一个品牌到底使用什么样的营销手段,才能够永葆青春?在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当草根消费者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发表评论,甚至开始对品牌采取娱乐化的手段传播信息的时候,品牌又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09,(5):191-191
束学山在《国学》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贴牌后进入市场,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侵权就更加堂而皇之了。山寨文化不过是美化山寨产品的一件美丽外衣,在骨子里,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一样,是缺乏创造和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值得代代薪火相传的宝贵文化财富。但随农耕社会的渐行渐远、现代文化潮流的奔涌而来,滋养人们千百年的民间文化身陷被遮蔽以至消亡的困局。民间文化陷入生存发展困局的主要原因,大致为:现代文化的介入,导致人们欣赏趣味的巨大转改;农耕时代的终结,导致民间文化生存土壤及环境丧失;现代技术的崛起,导致民间文化生存优势丧失;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的欠缺,导致民间文化不能有效突围解困等等。根据对民间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成功传承发展经验的研析认为:提高全社会对民间文化价值及传承意义的认识、利用政策法规实施保护性传承、强化民间文化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活态传承、培养和壮大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等,当是民间文化能够突围解困并实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之策。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09,(5):189-189
李宗桂在《人民论坛》2008年第22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释“山寨”     
《文化学刊》2009,(5):34-34
梁吉平、陈丽在《语文建设》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山寨市场”是充斥着各种仿冒产品的市场,而“山寨”价格及文化就不能解释为“仿冒”了。其实“山寨文化”上演的是一场场模仿秀,实际上即模仿文化,是山寨产品从电子制造业扩展到其他领域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模仿意识,“山寨鸟巢”即其代表作。“山寨价”是指仿冒机的价格.构词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在构词形式和意义上与俗语“白菜价”有相似之处,暗指产品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最流行的词语就是"山寨了.现在经常听到有人谈论山寨手机,山寨春晚,山寨明星……那么"山寨,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说法到底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12.
开发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就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保护开发机制,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黄涛 《文化学刊》2009,(5):8-10
一、“山寨产品”与“山寨文化”的区分 2008年以来,“山寨”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流行语,如果不去了解它的意思就觉得自己跟时代隔膜了。单从词源上说,“山寨”一词当然早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收录着,解释是:“1.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2.有寨子的山区村庄。”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商品经济的作用促使社会阶层分化,底层写作成为文坛瞩目的热点。但是作家普遍都走向了代言人式的写作模式,不是真正的底层再现。在城市浪潮下兴起的山寨文化是否就是底层文化的真实状态?本文以《高兴》为例,分析了山寨文化把知识分子笔下的代言人式的底层写作转化成山寨民的娱乐化,都是非底层化的身份:代言人与山寨民。代言人到山寨民不但是对底层灰色的五彩化,更是言说对象主体的变异,是彻底的非底层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09,(5):147-147
朱狄敏、周彬彬在《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个人自由与枷锁的分水岭,充分体现了民众的自主权。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群体不断涌现。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趋于多元化。从深层次而言。山寨文化反映了多数民众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山寨文化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主流文化、权威文化的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16.
吴江 《文化学刊》2009,(3):131-131
吴江在《百家杂谈》中撰文指出:不可否认,山寨文化确实起步于对主流文化的模仿,毕竟,当主流已经树立起它的商标,甚至形成市场的垄断时,模仿并嵌入几乎是唯一的途径。然而,更应看到的是,山寨文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更有超越和创新。山寨产品的物美价廉,以及对主流垄断市场的冲击,不仅是“山寨”创新与超越的证明,更是驱使主流市场不断进取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鲇鱼”。  相似文献   

17.
李坚  王曦 《文化学刊》2011,(3):114-118
"防艾"草根组织能力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是组织文化问题。本文阐述"防艾"草根组织能力建设中瓶颈问题的现状、瓶颈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防艾"草根组织能力建设中瓶颈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期在现有社会及法律环境下为"防艾"草根组织的能力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09,(5):111-111
解迎春在《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本身附着了容易成为流行的要素。首先,山寨文化本身依附于模仿对象,其模仿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模仿品与模仿时象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山寨文化会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及符号刺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09,(5):102-102
赵宏瑞在《小康》2009年第1期答记者问中指出:在山寨产品的问题上,很容易货比三家;但在山寨文化上,法律界限更不容易为人共知。因此要扼制不好的作品搭着原来好作品的车去降低原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用以谋利的这些山寨文化必将使文化市场变得畸形。这反映到法律方面就是要抓住现有法律进行深度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阜新市拥有8000多年前的"查海遗址",挖掘出土的玉玦代表了查海文化的文明高度。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和转型示范市,作为"世界玛瑙之都",打造维护好城市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阜新市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但是要想实现以城市文化品牌为聚焦点,助力阜新市这样资源枯竭经济转型的城市,必须大力挖掘和利用民间文化精髓,使其大放异彩,吸引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注目。文化品牌的建设与维护,政府的大力支持固然首当其冲,但是高校的的参与加盟将使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入到高水平的科研层面和文化创意层面,不仅使政府行为有效扎实的落实,更能走出一条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本文从高校科研向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延伸,试图从设计角度探讨阜新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主张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为阜新各类民间文化提供适合的保护传承途径;也为阜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具有文化深意与内涵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促进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