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山寨”     
《文化学刊》2009,(5):34-34
梁吉平、陈丽在《语文建设》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山寨市场”是充斥着各种仿冒产品的市场,而“山寨”价格及文化就不能解释为“仿冒”了。其实“山寨文化”上演的是一场场模仿秀,实际上即模仿文化,是山寨产品从电子制造业扩展到其他领域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模仿意识,“山寨鸟巢”即其代表作。“山寨价”是指仿冒机的价格.构词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在构词形式和意义上与俗语“白菜价”有相似之处,暗指产品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2.
“山寨”一词自2008年以来成为了不容忽视且具有泛化意寓的流行语,它已脱离其本义而成为草根文化的代名词。山寨春晚是继山寨机、山寨明星、山寨鸟巢之后出现的挑战传统主流媒体、模仿品牌文化的平民阶层文化,具有明显的“分庭抗礼”的“挑战”与“叛逆”味道。山寨春晚一经出现,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对于山寨春晚节目的优劣和表演水准的高低或褒或贬,观点不一。山寨春晚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其举办模式和所透射出的文化意识值得我们深思。本期“文化视点”精选一组文章,就“山寨春晚所引发的文化思考”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讨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以期与关注山寨文化现象的学界同仁和有识之士互相交流。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09,(5):163-163
张若渔在《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对于“山寨现象”必须有一个区分作为评论言说的基础。就目前山寨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而论,我们不妨将其一分为二:其一谓之“山寨产品”;其二谓之“山寨文化”。对于前者。如果从知识产权法或商标法的角度说,包括山寨手机、山寨电脑在内的诸多“山寨产品”,自然无法消解“盗版”、“剽窃”的谴责。  相似文献   

4.
吴江 《文化学刊》2009,(3):131-131
吴江在《百家杂谈》中撰文指出:不可否认,山寨文化确实起步于对主流文化的模仿,毕竟,当主流已经树立起它的商标,甚至形成市场的垄断时,模仿并嵌入几乎是唯一的途径。然而,更应看到的是,山寨文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更有超越和创新。山寨产品的物美价廉,以及对主流垄断市场的冲击,不仅是“山寨”创新与超越的证明,更是驱使主流市场不断进取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鲇鱼”。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09,(5):82-82
王超在《青年记者》2009年第8期发表的《解读网络媒体山寨文化的勃兴》一文指出:对于表达草根阶层价值观的山寨文化,与牟取利益,复制、仿造、损害他人的山寨产品应该区别对待。对此。社会学者夏学銮给出了一个辩证的认识角度——诸如山寨手机、山寨广告明星等商业产品性质的“山寨”属于侵权行为,不应支持;而可被称为副文化的山寨文化反倒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09,(5):191-191
束学山在《国学》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贴牌后进入市场,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侵权就更加堂而皇之了。山寨文化不过是美化山寨产品的一件美丽外衣,在骨子里,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一样,是缺乏创造和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09,(5):97-97
李凌凌在《新闻界》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互联网是山寨文化的技术基础。民间文化古已有之,但囿于表达渠道的局限,其传播范围和效果一直乏善可陈。而互联网的低门槛、高参与、开放性、自主性,为民间文化提供了天然的表现舞台。草根创新一时蔚为大观。可以说,没有互联网,就不会有从“恶搞”到山寨的一系列草根狂欢。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今天,中国民间保留得最完整、最原始、最古朴、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壮观而又别开生面的宴席,要数云南省元阳县哀牢山上哈播寨的寨宴了。按照哈尼人的传统习惯,属虎日这一天,全村便举行寨宴,200多张饭桌一字儿从村头摆到村尾,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尽头,宛若巨龙俯卧山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长龙宴”。天刚破晓,山寨中就响起了(?)锣声。那厚重而沉闷的声音先是在一个寨子响起,紧接着,其它寨子一呼百应,此起彼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09,(5):71-71
王勇在《声屏世界》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可以说“山寨舂晚”最大的卖点就是草根。在这个舞台上,大腕与普通老百姓一样,谁能带给网友更多快乐,谁的节目入选几率就更大。从目前媒体报道的一些新闻来看,草根节目将成为这台晚会的主角。与央视春晚每年那几张老脸相比其吸引力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09,(5):111-111
解迎春在《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本身附着了容易成为流行的要素。首先,山寨文化本身依附于模仿对象,其模仿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模仿品与模仿时象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山寨文化会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及符号刺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商品经济的作用促使社会阶层分化,底层写作成为文坛瞩目的热点。但是作家普遍都走向了代言人式的写作模式,不是真正的底层再现。在城市浪潮下兴起的山寨文化是否就是底层文化的真实状态?本文以《高兴》为例,分析了山寨文化把知识分子笔下的代言人式的底层写作转化成山寨民的娱乐化,都是非底层化的身份:代言人与山寨民。代言人到山寨民不但是对底层灰色的五彩化,更是言说对象主体的变异,是彻底的非底层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09,(5):189-189
李宗桂在《人民论坛》2008年第22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09,(5):147-147
朱狄敏、周彬彬在《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个人自由与枷锁的分水岭,充分体现了民众的自主权。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群体不断涌现。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趋于多元化。从深层次而言。山寨文化反映了多数民众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山寨文化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主流文化、权威文化的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09,(5):102-102
赵宏瑞在《小康》2009年第1期答记者问中指出:在山寨产品的问题上,很容易货比三家;但在山寨文化上,法律界限更不容易为人共知。因此要扼制不好的作品搭着原来好作品的车去降低原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用以谋利的这些山寨文化必将使文化市场变得畸形。这反映到法律方面就是要抓住现有法律进行深度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曾平 《对外大传播》2007,(11):26-28
肩负全党的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期盼,中团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Z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七大不仅受到国人的瞩目,也受到世界的关注.媒体的介入是衡量世人对重大事件关注程度的“晴雨表”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家煤体的1135名记者报名参加了十七大的报道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十六大时859人。有人说:十七大不仅是“民生盛宴”、“民主盛宴”,还是“新闻盛宴”。据了解,大会新闻中心仅在17日安排的集体采访和专访就达数十场。新闻中心的采访室不够用,连餐厅都被临时借用了。如此密集的安排,堪称新闻记者的“盛宴”,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这些上会的记者们日夜奔波,在大会上捕捉了一个又一个的“亮点”.及时有效地把中共十七大的信息传给世界人民.为此.我们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今日中国杂志社、中国网的上会记者约稿,请他们在国际语境下,谈谈上会的经验和体会.以及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难忘经历.我们把选些一一汇集起来,便有了这一组关于上会记者体会的文章.在他们的采访经验中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希望能给在外宣领域中的工作者带来一些启。  相似文献   

16.
“四天学习感觉没解渴,还想学。”“感到很震撼,如果早点学到就好了。”“搞思想政治工作的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具体怎么开,没人点拨.这个课程教给了我开锁的程序和思路。”2011年11月26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北京中研华创技术培训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第八期企业管理教练暨企业文化生根实战培训班”在热烈的分享中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17.
万江心 《职业圈》2010,(1):34-37
“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是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道:一首一走.  相似文献   

18.
李金芯  王娅  樊树羲 《职业圈》2010,(18):125-126
“山寨文化”的盛行,反映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制度的缺失。自主创新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制订和实施。  相似文献   

19.
在持续了26年的春晚之间,今年又冒出了一个山寨春晚,一时间,全国上下或褒或贬,议论纷纷。在我看来,关键尚不在山寨春晚内容优劣和表演水准高低,而在于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来度过由来已久,代代相继,一年一度的民俗节日除夕夜?还是文化展演的国家意识存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文局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外文出版发行机构。2006年,外文局以11种文字出版了2104种图书.以9种文字出版了24种期刊。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与新中国的脚步同行。为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外文局强大的外宣领军人物。如著名翻译家、作家杨宪益、叶君健、冯亦代、徐迟。著名战地记者萧乾等扬名海内外。并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老一辈外宣工作者逐渐淡出工作岗位,外宣干部严重不足。加之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大势下。对外宣传面临针对性不明、时效性不强和对外发行有效性不足三大难题,这些都制约着外文局书刊外宣事业发展。 为解决上述三大难题,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外文局于2004年正式开始了书刊“本土化”进程。在最近刚刚召开的“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指出:“对外宣传工作,对象在国外.必须走出去。能不能走出去、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走出去。体现着对外传播的能力.反映着外宣工作的实效。” 这一切都需要在走近,了解的基础上去实践,去实现。 以国内资源为依托.把选题策划和印刷发行前移到对象国和地区,国内根据前方要求编辑制作,利用对象国的渠道进行销售.形成“前店后厂”和“两头在外”的出版发行模式。“本土化”战略的实施给外文局的书刊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一场“内容革命”。外文局举办的2006年度外宣书刊评选活动,就显露和折射出这种变化。 这是外文局第三个年度的书刊评选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评委们针对参选作品,在评审意见表中留下了多达几十条的评审意见。评委们外宣意识强烈,视野开阔,见解独到。他们的中肯意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导性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