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释“山寨”     
《文化学刊》2009,(5):34-34
梁吉平、陈丽在《语文建设》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山寨市场”是充斥着各种仿冒产品的市场,而“山寨”价格及文化就不能解释为“仿冒”了。其实“山寨文化”上演的是一场场模仿秀,实际上即模仿文化,是山寨产品从电子制造业扩展到其他领域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模仿意识,“山寨鸟巢”即其代表作。“山寨价”是指仿冒机的价格.构词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在构词形式和意义上与俗语“白菜价”有相似之处,暗指产品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2.
“山寨”一词自2008年以来成为了不容忽视且具有泛化意寓的流行语,它已脱离其本义而成为草根文化的代名词。山寨春晚是继山寨机、山寨明星、山寨鸟巢之后出现的挑战传统主流媒体、模仿品牌文化的平民阶层文化,具有明显的“分庭抗礼”的“挑战”与“叛逆”味道。山寨春晚一经出现,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对于山寨春晚节目的优劣和表演水准的高低或褒或贬,观点不一。山寨春晚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其举办模式和所透射出的文化意识值得我们深思。本期“文化视点”精选一组文章,就“山寨春晚所引发的文化思考”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讨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以期与关注山寨文化现象的学界同仁和有识之士互相交流。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09,(5):82-82
王超在《青年记者》2009年第8期发表的《解读网络媒体山寨文化的勃兴》一文指出:对于表达草根阶层价值观的山寨文化,与牟取利益,复制、仿造、损害他人的山寨产品应该区别对待。对此。社会学者夏学銮给出了一个辩证的认识角度——诸如山寨手机、山寨广告明星等商业产品性质的“山寨”属于侵权行为,不应支持;而可被称为副文化的山寨文化反倒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09,(5):189-189
李宗桂在《人民论坛》2008年第22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09,(5):147-147
朱狄敏、周彬彬在《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个人自由与枷锁的分水岭,充分体现了民众的自主权。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群体不断涌现。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趋于多元化。从深层次而言。山寨文化反映了多数民众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山寨文化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主流文化、权威文化的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09,(5):111-111
解迎春在《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本身附着了容易成为流行的要素。首先,山寨文化本身依附于模仿对象,其模仿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模仿品与模仿时象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山寨文化会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及符号刺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7.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09,(5):163-163
张若渔在《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对于“山寨现象”必须有一个区分作为评论言说的基础。就目前山寨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而论,我们不妨将其一分为二:其一谓之“山寨产品”;其二谓之“山寨文化”。对于前者。如果从知识产权法或商标法的角度说,包括山寨手机、山寨电脑在内的诸多“山寨产品”,自然无法消解“盗版”、“剽窃”的谴责。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09,(5):191-191
束学山在《国学》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贴牌后进入市场,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侵权就更加堂而皇之了。山寨文化不过是美化山寨产品的一件美丽外衣,在骨子里,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一样,是缺乏创造和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黄涛 《文化学刊》2009,(5):8-10
一、“山寨产品”与“山寨文化”的区分 2008年以来,“山寨”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流行语,如果不去了解它的意思就觉得自己跟时代隔膜了。单从词源上说,“山寨”一词当然早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收录着,解释是:“1.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2.有寨子的山区村庄。”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09,(5):102-102
赵宏瑞在《小康》2009年第1期答记者问中指出:在山寨产品的问题上,很容易货比三家;但在山寨文化上,法律界限更不容易为人共知。因此要扼制不好的作品搭着原来好作品的车去降低原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用以谋利的这些山寨文化必将使文化市场变得畸形。这反映到法律方面就是要抓住现有法律进行深度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郭亮  胡明霞 《文化学刊》2011,(2):144-149
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文艺创作中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也日益盛行。"三俗"文化以丑为美,践踏主流,玷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背道而驰。主流文化没能真正实现大众化是文艺创作领域"三俗"之风盛行的重要原因。主流文化作品缺乏现实关怀、经济利益的驱使、文化监管的缺位和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了主流文化"边缘化"和"三俗"文化盛行。"三俗"文化泛滥凸显了主流文化的传播困境。主流文化大众化是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力,防治文艺创作"三俗"之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赵颖华 《职业圈》2012,(26):23-23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迈进自主创新战略时代,创新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庆油田这个以精神文化著称的沃土上,诞生了“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个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09,(5):97-97
李凌凌在《新闻界》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互联网是山寨文化的技术基础。民间文化古已有之,但囿于表达渠道的局限,其传播范围和效果一直乏善可陈。而互联网的低门槛、高参与、开放性、自主性,为民间文化提供了天然的表现舞台。草根创新一时蔚为大观。可以说,没有互联网,就不会有从“恶搞”到山寨的一系列草根狂欢。  相似文献   

15.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09,(8):62-62
主旋律、主流文化决不等于呆板、教条和枯燥乏味,它恰恰要更鲜活,更实在,从而更有吸引力。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都不宜板着面孔、打官腔、说套话。前人曾用庙里的泥塑偶像来给官僚主义者画像,十分传神:它坐在庙里,“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我们的干部也可以此为镜,照照自己有没有类似的官僚气。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09,(11):47-48
通过这次成功举办世博推介伦敦“上海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上海和上海世博会的海外宣传推广工作要按照“低调、务实、对路”的指导思想,配合国家外交大局,依托中华文化资源,瞄准时机,精准定位,开拓创新,致力于影响主要地区、主流媒体、主流社会,实现外宣效应最大化。主要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09,(5):12-12
顾等晨在《政工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如果说山寨有些另类,那不过是平添了一份模仿与戏谑罢了。这份模仿与戏谑,或无心、或有意,或纯粹娱乐或几多无奈。世界信息化大潮浩浩荡荡,但我们的很多思维还停留在过去,在传统文化和固有政治生态双因素作用下,我们的媒介发展还只是小打小闹。  相似文献   

18.
李金芯  王娅  樊树羲 《职业圈》2010,(18):125-126
“山寨文化”的盛行,反映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制度的缺失。自主创新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制订和实施。  相似文献   

19.
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提升为价值。这种价值更能经受得起持久的市场竞争考验,进而扩展为“精神价值链”。只有形成了“精神价值链”,才能让企业获得难以被模仿与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在消费物质形态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文化形态的产品。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最大的效益是由文化创造的,应利用文化营销去推动企业发展。由此看来,文化价值模式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毫不避讳的说,模仿是每个人的本能,也是每个企业的本能。但在中国流通行业,这一功能已经被企业发挥到极致,甚至出现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任何一件商品拿过去都能被复制出来。正因为超强的模仿能力,加速了产品的高度同类化、同质化,导致了大众消费者的反感、抵制。每年的糖酒会上,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山寨"品牌,当你兴冲冲的走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