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汉代画像石是汉朝时期特有的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艺术品,产生于西汉中叶,东汉中期达到鼎盛,东汉末期渐渐衰落。全国汉画像石分布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而精美,是汉代以前古典艺术发展的高峰,艺术成就巨大。汉代画像石中蕴含着丰富的汉代文化思想,如汉代丧葬文化,且与我国道家、儒家文化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2.
汉代漆器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辉煌一页,不仅在东方艺术中罕见,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色,又有严密的艺术体系,这是代代相承,革故鼎新的历史积累。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匠师、艺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 漆器绘画与工艺结合的装饰艺术,是其它工艺品不可比拟的,被人们珍视为贵重的工艺美术佳品,这是因为它不仅在不同造型上而且具有体胎轻便、适于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雕塑艺术中,"马式"的出现与两汉时期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在汉代既是选择良马的标准,也是创造关于马的造型艺术品的重要依据。汉代"马式"造型是多种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呈现出写实基础上的夸张手法,雄健、古朴而又不失灵动的汉代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汉代道家的宇宙论陈广忠道家的宇宙论,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自然天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比较深入地探索了天地的起源、天地的构成和天人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独树一帜的,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天地的起源和演化,汉代比较集中地对其进行论述的,是淮南王...  相似文献   

5.
王凯旋 《文化学刊》2010,(3):148-153
谣谚是来源于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独特文学样式,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宝贵的经验总结。其中,汉代谣谚涉及的内容和领域相当宽广,观察的视点既准确又尖锐,文笔简洁精当,其文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丰富而深刻。汉代的民间谣谚又至为优美舒展,对人物性格和事件的刻画入木三分,是优美的文学亦是精当的史学,是汉代民俗风物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流氓在中国古代史上约略出现于西周时期,经过先秦时期动荡的社会变化,到秦汉时期已经在一个相对松散的社会层面上构成了一个不可小视的社会势力。汉代社会中所表现出的流氓活动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人伦道德规范、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习俗风尚等众多的社会思潮的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7.
汉代进入中国古典外交的新时代 ,外交使节往还盛况空前。但关于其时外交使团内部的组成情况史籍没有系统、明确的记载 ,学术界亦未见这方面的论述 ,故鸠集零散史料试论述之。汉代外交使团一般由正使、副使、官属、吏士、译者及斥候士、御者等各色人员组成 ,大体可以将他们分为使团负责人、随员和服务人员等三类。随员以上为官员层级人员。汉代外交使团的各级各类人员分工负责 ,密切配合 ,组成一个严密、完备的整体 ,以适应并完成各种复杂、艰险的外交使命。这是在继承先秦外交使团制度基础上为适应汉代所面临新的外交态势而形成的使团体制 ,为此后中国古代外交使团的基本组成体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其画像内容折射出汉代南阳独具特色的社会风貌,主要体现在五方面:社会经济繁荣,贵族奢侈享乐;舞乐艺术繁荣,娱乐生活丰富;礼仪文化形成,百姓尊礼守节;民众崇战尚武,习武之风俗盛行;崇尚仁义道德,教化四方百姓。  相似文献   

9.
汉代统治者在政教观念上高度重视音乐的移风易俗作用,其主要的移风易俗举措皆与音乐有关:立乐府采歌谣以观风俗、统治者遣使循行以采谣观风并教化风俗、地方循吏用礼乐教化移风易俗。但在这些举措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化始终处于缺席状态,这意味着东汉白虎观会议所确定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政策在汉代最终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体现出汉代音乐移风易俗之审美意识形态地位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中国铜镜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柿蒂纹图像作为装饰性纹样大量出现在铜镜上,其与汉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汉代铜镜柿蒂纹图像特征、发展演变规律的梳理,以及柿蒂纹与神话题材、指示象征图像、吉祥铭文等图像组合的分析,具体从图像意义、社会背景等方面解读柿蒂纹中蕴含的汉代人的宇宙观念、天国仙境等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一部分诗歌,产生于汉王朝与匈奴的碰撞交融过程之中。它们或表现诗人在战争失败后的痛苦,或表现作者在战争胜利后的喜悦。这部分诗歌不仅展现了诗人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反映了匈奴的风物民俗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行政监察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自汉以降,行政监察制度发生了转折,行政监察逐渐具有独立性并形成网络化,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封建王朝繁荣以及整饬官员作风、提高官员政绩有着重要作用。同样,行政监察官员在汉朝亦有法律保护,有着明确的授权范围,这也为后世推动形成行政监察制度提供了有效经验。为此,本研究从汉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基本内容、特征来分析其对现代制度建设的有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食物种类多样,特别是肉食增加,酒饮普遍,席间娱乐助兴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与此相应,汉代的饮宴礼仪呈现出以酒成礼、浓烈的极宴尽欢的助兴之风、堂室有别的方位尊卑等特点。在饮宴历史上,汉代处于由席坐分食的席居阶段向围坐分食的床榻阶段过渡时期,传承了先秦的饮宴古礼,开启了汉民族无酒不欢的饮宴习俗,构建了以饮宴调和人伦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14.
"骚体抒情诗"包括收录于王逸《楚辞章句》中汉人模拟楚辞的作品和汉人以"赋"命名的骚体作品,这些作品是汉代文人的个体抒情诗,本文的内容,就是要对汉代骚体抒情诗的时代主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由此来解剖汉代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15.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通过陶瓷艺术的对日传播,日本的制陶制瓷工艺得到了快速发展。汉代灰陶的东传促进了以须惠器为代表的日本陶器制作;唐三彩的传入催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奈良三彩";越州青瓷的东传,促使日本在中国灰釉技法基础上烧制出了灰釉陶器;宋代建盏茶碗和花瓶的东传引起了日本的仿制,并在造型和施釉技术上逐渐实现了自主创新。明末清初,制瓷技术传入日本,民族制瓷工艺"伊万里烧"在融入中国新技术和艺术风格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风情的瓷器艺术。研究表明,汉代以来陶瓷艺术的对日传播交流主要是以日本向中国的单方面传承为特征,日本通过不断学习和汲取中国的先进工艺,使本国陶瓷艺术得到了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日本民族对待艺术的态度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治《诗》近袭汉代《诗》学,远绍孔子。孔子论《诗》涉及《诗》与政治、《诗》与教化等内容。出土文献《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孔子论《诗》之间的关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司马迁论孔子删《诗》旨在突出孔子治《诗》"取可施于礼义"和"以备王道"的思想。司马迁治《诗》传自《鲁诗》,与荀子有深厚的学术渊源,荀子重视礼乐的做法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以《诗》为评判是非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史记》的叙述质量。  相似文献   

17.
汉字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载体,故从文字的发展演变可以一窥先祖的生产生活。自汉字发明到现在,历朝历代有关文字的著作很多,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又当为其中之佼佼者。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艸部字入手,立足《说文解字》,借鉴其他古籍文献,简要了解汉代的饮食文化,以期能对丰富现代饮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西汉有三种鼓吹乐:继承先秦传统的鼓吹,短箫铙歌和横吹。自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时期,横吹始终作为乘舆武乐来使用,直到东汉章帝建初以后,以之给赐边将军,横吹才获得了军乐的身份。正因为它从四品乐第三品黄门鼓吹乐加入到第四品短箫铙歌乐当中,这才使得短箫铙歌也获得了鼓吹的名号。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所以内容驳杂,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原本曾分别隶属黄门鼓吹乐和短箫铙歌乐。就乐器组合来看,鼓吹最初指箫(长箫)与鼓合奏的乐奏形式。西汉武帝时,它兼指以胡角和横笛为主要乐器的横吹曲;东汉章帝时,它又兼指以箫(短箫)和铙为主要乐器的短箫铙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鸣笳以和箫声的鼓吹曲,大约形成于和帝永元年间;这标志着汉代继承先秦传统的鼓吹与汉武帝时代新兴的短箫铙歌在东汉中后期逐渐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9.
龙舞,是劳动人民艺术才智的结晶,从我国汉代开始,龙舞就活跃于民俗节目之中。 浙江的龙舞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它因地区文化土壤的不同而构成多种不同的表演风格,据普查有近20种之多。从龙的道具制作的特点和表演的特色来区分,浙江主要有滚花龙、断头龙、三节龙、泥鳅龙、百叶龙、布龙、板凳龙、纸龙、  相似文献   

20.
《闯关东》与主旋律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春 《文化学刊》2011,(5):148-151
人电视剧作为直接面向大众的文化载体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热播剧《闯关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堪称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成功范例,为当下电视剧创作如何坚持主流文化体系下的艺术创新与价值取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