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1,(4):98-98
黄前程在《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质论是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质论源于孔子“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这一观念,君子人格是中国文质论思想的原型。自汉代起,治道文质论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内容和政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相当程度上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极为复杂的历史变迁一样,现代中国学术也展现着它自身极为繁复和多面的理论意涵和表现样态。反思和推进中国学术,需要我们将其嵌入到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结构和世界结构中去理解和建构,强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提升中国学术回应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的能力,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为此,本刊特将《隙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50期(12月11日出版)记者黄琳对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的访谈作了摘编,供对外传播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参考和借鉴。该文原题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到了临界时刻》,现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2,(3):F0002-F0002,F0003
李治亭,男,汉族,山东莒南县人。1942年1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曾任吉林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传记组副组长。他长期致力于清史、东北地方史、晚明史研究,相继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史学月刊》、《史学集刊》等国内外数十家刊物发表文章220余篇,其中,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摘要发表主要观点,自著、合著及主编学术著作共30余部。以上论著的总文字量.约有2500万字。  相似文献   

4.
稿约     
《中国文化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期刊网收录刊物。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与思想发明相得益彰的办刊理念,栏目调整,与时俱进,精神追求,始终不渝。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13,(1):80-80
袁祖社在《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思考“中国道路”的时候,中国学者无一例外都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进行的。为此,首先要弄清何为“全球视野”,如果我们是以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完成别人对我们的角色预期,甚至把别人的注视“内在化”,  相似文献   

6.
路新生在《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发表的《“尊德性”还是“道问学”?》撰文指出:对于朱熹一派“锱铢必较”的考据学风,阳明有“玩物丧志”之讥。对于“纯知识”,中国传统文人的“玩物丧志”的批评貌似振振有辞,实亦不经推敲。“玩物”何必一定“丧志”而不能“养志”?以“纯知识”的考据而言,  相似文献   

7.
陈剑晖、司马晓雯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散文是文类之母,是人的心灵的自有表达和人类精神的实现方式。就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来说,散文更是中华民族文学传统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它的精神孕育着一个民族的心智发展和文化创造的活力。因此,说散文是不朽的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1,(4):154-154
陈静在《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个课题关涉到当前复杂文化语境下如何面对文学经典的危机处境,如何重建经典观念和确认经典的标准,以引导和规范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梅新林、葛永海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人类文化传播从口授时代、印刷时代迈入电子时代之时,经典“代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阶段,由此引发的经典“代读”热潮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却无法持续性地向前推进,其理性回归之路应是从“代读”走向“自读”。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1,(4):129-129
于凯在《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诚信”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信用机制的核心要素,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化、人际整合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这一观念是由“诚”、“信”两个基本概念组成的,两者涵义相近,大体可以互训。  相似文献   

11.
正中共中央2004年3月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为此,过去的十年间,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致力于学术对外传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道路上,邓正来教授认为,我们的优势在于对中国的认识,因此至少可以拿出三样东西走向世界:1.让中国的哲学文化传统走向世界;2.让对当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1,(2):88-88
郝立新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的主导。然而,文化领域并非只是存在某种单纯形态的思想文化,并非由某种思想文化独占天下,而是存在着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动,不同的思想文化在力争扩大影响甚至争夺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08,(6):2-2
2008年10月15日,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改革开放3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与繁荣"。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3,(1):121-121
洪丽在《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撰文指出,中国学者要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有所突破,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紧跟国际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前沿问题,又要深刻意识到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缺失问题。从文化入手,就要认真深研中国文化之特质所在,同时也要熟悉西方文化之命脉。例如,在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09,(6):177-177
一、《文化学刊》欢迎有创见、学术性及逻辑性强、语言流畅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稿,包括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学、法律文化等领域的论文。字数以5000~8000字为宜。 二、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向本刊投稿者,需提供以下资料信息:  相似文献   

16.
艾珺 《文化学刊》2009,(6):17-18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09年9月24日至25日在西安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7.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4,(6):91-104
《梨园话》是一部被盛誉为可与著名戏曲学大家齐如山的经典学术名著《中国剧之变迁》《中国剧之组织》"鼎足而三"的中国第一部戏曲词典,其作者方问溪在中国戏剧史和社会文化史上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作者方问溪是一位出身五代相承戏曲世家的音乐学家。本文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探析了《梨园话》的成书、编纂体例和性质、作者生平及其编纂本书的学术背景,以及《梨园话》的戏剧史意义和社会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2,(1):4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决定》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的视角拓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更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1,(1):18-18
黄金辉、丁忠毅在《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丰富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内涵,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陈日浓同志是我住对外刊物《人民中国》和《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30多年的老同事。他的新闻作品选集《从霉域到海峡》最近出版,我有幸先读为快,欣喜之余,也产生不少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