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无恙”一词可谓生命力极强,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到今天,历久而不衰。《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国的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1956年,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也提到它:“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两个例子中,前者的“恙”分别当祸患、灾害、忧虑讲,后者的“恙”当病痛讲。总之,“恙”是个不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无疾病,无伤害谓之“无恙”,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商务印书馆1982年编印的《新华词典》中“恙”的注释:音“yàng”义“病”例“无恙”。而据学者考证,恙,是传说中一种凶狠残暴的野兽。据宋代学者吴曾《能改斋漫录》引《神异经》载,上古时,人们穴居露宿,“北方大荒  相似文献   

3.
正"无恙"一词可谓生命力极强,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到今天,历久而不衰。《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国的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1956年,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也提到它:"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两个例子中,前者的"恙"分别当祸患、灾害、忧虑讲,后者的"恙"当病痛讲。总之,"恙"是个不好的东西。恙,究竟为何物?千百年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的  相似文献   

4.
无疾病、伤害谓之"无恙",这已为众所周知。恙,是传说中一种凶狠残暴的野兽。据宋代学者吴曾《能改斋漫录》引《神异经》载,上古时,人们穴居露宿,"北方大荒中,有兽食人",此种兽名曰"恙","咋人则病,罹人则疾",故人皆提心吊胆,只  相似文献   

5.
一、古文助读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问赵威后①,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②亦无恙③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④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孝成王的母亲。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由威后执政。②岁:收成、年成。③恙:病,灾祸。④故:旧,指按照旧例。译文: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  相似文献   

6.
拯救与反抗     
宗教对于一个灵魂没有纷扰的人犹如药丸之于一个肉身无恙的人一样,常常是一种多余,这种多余的东西,倘不加勉强,留待急需时备用,也不失为益品,倘不问恙疾与否,一律勉强,难免成为一种灾难,所谓拯救也不免虚伪。因为拯救的愿望不是有违初衷的扼杀,就是被救者的逃逸,甚至反抗。《乔叟学者》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位被拯救者和反抗者。“我”年轻时常去教堂,既非笃信教义,也非仪式化地例行教规,而是由于父母管教十分严厉。然而宗教的清规戒律虽能阻隔“我”对世界的了解,却不能拘囿年轻的心,于是“我”偷偷地读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书中的坎…  相似文献   

7.
“它”,蛇的本字,象形,像条高昂着头的眼镜蛇。据说上古时,人们野外穴居,最害怕蛇,相见时总要问:“无它乎?无它乎?”有点像后世人相问“无恙”。后来,人们把“它”用作了代词,于是在“它”的  相似文献   

8.
李义山《无题》“相见时难”一首,所见各家笺注本,对“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或只注字义,或不注释,皆未笺其出处。权威著作冯浩的《王谿生诗集笺注》仅曰:“首言相晤为难,光阴易过。”安徽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商隐诗选》也只说:“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句翻进一层,说会面本已困难,故分别更使人难以为怀。上‘难’指困难,下‘难’指难堪,含义有所不同。”李义山《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从内容和形式看,应是脱胎于曹丕《燕歌行》中的“别日何易见日难”(后李煜《浪淘沙》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当受两句启发)“相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相”有充当人称代词,指代“你、我、他”的用法。这种用法,不仅古代汉语中有,现代汉语中也有。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七言绝句《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的“相见”和“相识”的“相”,指代第一人称“我”,而且都是前置宾语。“儿童相见不相识”,可译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什么时间?传统的说法是1925年10月,我对此却有所怀疑。《背影》在开篇中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二年余了。”假定《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往前推“二年余”即推到1923年10月以前。1923年10月到1925年10月,作者与父亲没见一次面吗?从《朱自清先生传略》中知道,朱自清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到1925午8月都在家乡教书,怎么有可能“二年余”和父亲不相见呢?  相似文献   

11.
辨“揖让”     
“揖让”一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两次:一次是在《范爱农》中,一次是在《复庵记》里。关于“揖让”一词的释义,一般辞书上,常见有两种。其一,解作宾主相见之礼。古籍中例证颇多:“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周礼·秋官司仪》);“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  相似文献   

12.
现在人们常把登门访友,求其所助,却值铁将军把门,不得相见,未能实现初衷,叫做“吃闭门羹”。羹,一种煮成浓液的食品,在汤中以生粉着黏即成,因所加原料不同,品种很多。据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迷香洞》引《常新绿》云:宣城妓女史凤,生就一双势利眼,她把来客分成三六九等,接待的方式和态度亦各不相同,最下的一等客人,不与相见,被其拒之门外,仅让人以一碗羹草草相待了事,谓之“闭门羹”。这种羹,不问其煮得如何,即便是香濡齿颊,脍炙人口的佐餐妙品,点饥佳肴,吃的人大约只会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相似文献   

13.
致抗疫先锋     
有一位武汉的朋友告诉我,疫情过后,每当他看见防疫工作者归来的身影,他的视线就会因泪水而模糊。因为每一位在抗疫一线拼搏的工作者无恙归来的时刻,都是中国值得骄傲的时刻。有人曾这样评价:“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在这片因疫情笼罩而充满雾霭的天空下,我们未曾相识,也未曾相见,我只能在电视里端详你们可爱的容颜。  相似文献   

14.
并非“歪打”故事《歪打正着》:一个孩子独自在家,听到有撬门的声音,便打110报警。警察赶来,窃贼仓惶逃走。其实孩子的家门无恙,被撬的是邻家的门,孩子报警,使邻居免遭灾祸。这个故事的题目是《歪打  相似文献   

15.
伴着一阵轻快的音乐声,语文老师大步流星地登上讲台,头一句话,便“之乎者也”地问道:“同学们,成绩无恙耶?心情无恙耶?身体无恙耶?”大家都笑问:“何先问成绩而后身体?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老师笑曰:“苟无成绩,何以有好心情,苟无心情,何以有  相似文献   

16.
刘刚 《现代语文》2006,(5):32-32
这是一首惜别恋人的爱情诗。作将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句翻译成“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语出新,谱成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7.
高峡出平湖     
同学们,你们也许知道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游泳》中“……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一名句吧?那么,你们知不知道,他描绘出的“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象,就是三峡工程  相似文献   

18.
清金埴所撰的《不下带编》和《巾箱说》两部笔记,经中华书局点校,合为一册印行,于一九八二年出版。“不下带”是什么意思?查《仪礼·士相见礼》云:“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勿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勿上于面,  相似文献   

19.
周放 《语文知识》2003,(7):15-16
目前,一些人为做广告而随意改变某些成语, 《广告人的情书》一文讥讽了这些人的做法,把胡乱改动的成语集中在这封虚拟的“情书”之中。请你按“情书”的顺序,纠正书写错误的成语。亲爱的: 当衣衣难舍的深情化为天尝地酒的思恋,我只想咳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鳖来无恙?  相似文献   

20.
两地书     
许翔老师: 和《世界中学生文摘》的初次相见,是在5月16日我准备买《青年文摘》时,因为第二天是星期六想再买一本课外读物,这时我看了看《动漫前线》、《杂文选刊》,可又放了回去。“世界”这两个用大红色写在封面的那本刊物,我看见了。这时也没有看内容,便冲着世界方面的文摘我买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