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称与称职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透过朱淼华、晏才宏并非个案的现象,反映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那么,教师职称…  相似文献   

2.
职称与称职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透过朱淼华、晏才宏并非个案的现象,反映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那么,教师职称该如何评定、教师评价体系怎样才能合理,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三思的问题,更是广大新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3.
职称与称职     
近日,《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2006,(2)
2005年3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晏才宏死于肺癌。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11月下旬,媒体再次将视线转移到有类似经历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身上。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是,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他在哲学系排名最后,被淘汰“下岗”。  相似文献   

5.
大前年浙江大学讲师朱淼华因为没有发表论文而被迫下岗,但他开设的《西方艺术史》课程却因广受学生的欢迎而没有停,朱老师拿着下岗工资同时在三个校区开课。  相似文献   

6.
重科研轻教学:讲师升教授的“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 《教育》2006,(18)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晏才宏被很多学生称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满分居全校之首。许多老师坦陈“我教的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晏才宏老师的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晏老师终年57岁,他优良的师风师德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受到广泛的赞扬,然而就这样一个老师,由于没有论文,在他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相似文献   

7.
《教育现代化》2006,(1):3-5
千军万马报考公务员;高校解除“禁婚令”:大学生能不能休产假?;超级教师:像选“超女”那样评价老师,行吗?;晏才宏、朱淼华事件反思:科研与教学谁重要?;贺卫方罢招研究生:研究生招生制度怎么了?;刘翔硕博连读:明星免试上大学是“特权“?  相似文献   

8.
讲师晏才宏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学生对他的教学水平评价极高,却因没有论文直到57岁去世职称也只是个“讲师”;他是大学校园里极其普通的一名老师,但他去世仅一周,网上就留下了数千篇对他的悼念文章,学生自发集资为他出纪念文集;他临终的“讲师”身份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和对高校教师选拔机制的拷问。他,就是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晏才宏老师去世后,上海交大的学生在BBS上对他的教学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上课从不带教材。有学生回忆第一次听他讲课的情景:“如何的精彩绝伦就不多说了,反正在这之前,我整整一个学期都学不大懂,但是经过他两个…  相似文献   

9.
去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晏才宏英年早逝。这位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备受同事和学生赞誉的优秀教师,因为没有论文,去世时仍是一个讲师。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教育评估体系的激烈争论。“讲课讲得好,但到死也只是个讲师”,这是对教育评价不公的拷问。然而,拷问似乎是微风吹过一  相似文献   

10.
<正>教师的职称评定,总是有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其中论文是必不可少的硬杠杠。没有论文,任凭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也不能评上理想职称。最有名的例子当属上海交大的晏才宏老师,虽然讲课评定是满分,并且获得所有学生的一致好评,但由于没有论文,到死也只是个讲师。[1]在职称面前,不管多么清高的人也不得不屈尊就范。没有职称,不单单是一时一地的难堪,还将可能成为终身憾事。正是因为论文在评定职称上具有重要作用乃至决定作用,所以教师关注科研,努力去写论  相似文献   

11.
2005年3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一位普通教师晏才宏死于肺癌。他去世后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这位老师的去世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熟悉他的人  相似文献   

12.
老师     
对老师的注解有很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殷雪梅用在死亡面前的奋力一推作出了自己的注解——老师=大爱;晏才宏用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临终的“讲师”职称作出了自己的注解——老师=学识和风骨  相似文献   

13.
朱淼华的遭遇经本报报道后,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朱淼华的遭遇并非个案,在我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许多大学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其弊端正在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4.
中玉 《教育与职业》2005,(13):76-76
晏才宏,57岁,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带着遗憾走了,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张鸿巍,25岁,前不久刚被广西大学破格晋升为大学教授,正值踌躇满志之时。对比之下,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没评上,而教龄竞未满一年的青年教师年仅25岁已是正高职称?个中情由,凸显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科研”与“教学”孰重孰轻的悖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李森祥的《台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时,我阅读了朱月君老师的《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4期),诚如朱老师所言:“李森祥《台阶》主题的多元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空间。”我想,除了朱老师所说的“精神层面的隐喻和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6.
《教师博览》2005,(6):18-19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因肺癌病逝。这位57岁老教师的死引发了一场争议。晏才宏的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然而由于没有论,他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相似文献   

17.
读罢“朱老师骗人”这个案例 ,我首先是一声叹息———唉 ,现在的语文课 ,越来越难上了 !朱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转告” ,精心创设了情境 ,可谓用心良苦。可学生却大呼上当受骗。唉 ,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接着 ,很自然地回想起我曾经执教过的几堂语文公开教学课。在《五彩池》的教学中 ,我对学生说 :“老师有一个朋友 ,是专门负责宣传五彩池旅游的 ,他听说我们今天要学习《五彩池》这篇课文 ,想请我们帮一个忙 ,帮助他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风光的广告语 ,你们乐意吗 ?”在《智能鼠捕鼠》想像作文教学课中 ,我对学生说 :“最近 ,科学家…  相似文献   

18.
朱老师的想法是很好的 ,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出“转告”。她没有想到学生的激烈反映 ,那是因为孩子们觉得自己作为主体没有得到老师的尊重。我想朱老师应该感到庆幸 ,孩子们的抗议恰恰证明了朱老师在孩子们的心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孩子们对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特别在意。由这个案例我发现朱老师的学生们是很有个性的 ,那个带头嚷起来的学生是有思想的 ,我们应该肯定他。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觉得他们坏了老师的“好事”。但是 ,不可否认 ,他们的存在能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更多的不足和局限。教学比之其他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西安晚报》登载了这样一则令我十分震动的报道:2001年4月17日晚,陕西省山阳县两岭乡中学初一(1)班学生席飞发现自己的10元钱丢了,同学便将此事告知了班主任朱老师。第二天早上,朱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选“贼”,同学们分别投了票,接着朱老师草草翻看了“选票”后,当即宣布学生刘金满、吴力鹏有嫌疑,并责令二人站到讲台上来。刘吴二人“当选”后心中不服,向朱质疑证据是什么?朱举着手中的“选票”说:“这就是证据!”两位被冤枉的同学怎么也理论不过老师,竟被迫站在讲台上“示众”了近80分钟。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教学》编辑部举办的“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名师大课堂教学观摩会”上,我有幸聆听了朱乐平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深为朱老师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所折服,与听课的学生一起享受了一次数学理性思考的盛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