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依据马克思认识论的思想为视角审视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认为思想建设是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我国当前工业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些思想误区:对工业化的核心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缺乏系统认识;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人群影响缺乏深入思考。工业化建设需要走出思想误区,要转变发展方式,以人为本,深化新型工业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出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电子政务来促进社会和谐,将成为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新重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重大课题“电子政务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第一次从国内外行政生态学的角度,对电子政务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是一个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方针指引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是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利用,更是对现行企业结构、管理思想的变革,对综合人才的竞争。提高企业信息能力,要用正确的思路引导企业信息化,走出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有新思路,要用可持续性的战略眼光去认识和指导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新型工业化重在低能耗、少污染,生产经营方式由“末端治理”转向清洁生产。通过大力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通过建立工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及产业在分布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全面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共进,实现可持续性的新型工业化,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内容。  相似文献   

5.
目前,深圳的经济正处在从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到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的转型期,因此深圳应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业化的思维惯性,形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思维,充分发挥软件产业,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在深圳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构建数字深圳,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工业化水平小城镇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深化认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构筑产业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经济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并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强调把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这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正确把握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国外工业化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创新;同时,也是党中央全面总结我国工业化经验,深刻洞察在信息技术演进趋势的基础上,与时俱…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同时,还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因此,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湖北”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得到快速发展,这些都为测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胡健  邱佳宁 《情报杂志》2001,20(B06):221-222
信息产业将成为21世纪后工业化阶段世界经济增长的的“引擎”,而西部大开发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本文首先谈信息化建设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必须走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工业园区建设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亟待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地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建设征收征用耕地日益增多,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因征致贫”的现象、失地农民的利益亟待关注。  相似文献   

11.
车玲 《中国科技纵横》2014,(10):226-226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它是一个整体系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既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必将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手段现代化是实现信息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难点所在,农机化信息建设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定西市实际出发,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资金筹措、队伍建设、服务水平、信息采集处理等当前农机信息化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正>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是我国人民未来几十年要完成的一项艰巨历史任务,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陈云琳 《内江科技》2004,25(3):13-1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企业的普遍认识,如何合理规划企业的信 息化建设,让现代装备技术给企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增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重点阐述了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目前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农民和农村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面对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一种轰轰烈烈的做法到底能持续多久。新农村建设是中国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长期性的历史任务。我们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寄托在一种人为的运动上。今年是新农村建设启动年,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动员全社会来关注,但是要使新农村建设持续地进行下去.必须思考如何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第一次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写进了大会报告和党章。省十次党代会确定了龙江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十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把建设人才高地作为六大工程之一进行部署。实现全面振兴,根本在发展,关键靠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兴安岭”,充分发挥人才在全面振兴中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司胜平 《预测》2001,20(5):16-19
加快城镇化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启动农村市场的现实需要,是我市工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是我市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要求。我市城镇化水平总体特征表现为水平较低,且滞后于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向外围地带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城镇布局基本呈低、小、散发展状态。加快城镇化必须加速调整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市区地域结构,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深化相关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敏榕 《情报科学》2001,19(8):799-800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前提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改造在我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着重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能否构建和谐新农村,乡风文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必须正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农民增收压力大、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等困难,必须充分利用中央的惠农政策、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十五”期间的发展成果等有利条件,通农村经济工业化、农村建设城镇化、农业生产产业化、农村事务管理的民主化等措施建设和谐新农村。  相似文献   

20.
张晓山 《华夏星火》2009,(11):26-28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必然受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集中表现为农村土地的资本化,即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