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学会捕捉素材、积累素材、用好素材。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学生都怕写作文,遇到作文就像是看到一座高山挡在面前一样,总是难以逾越。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没内容可写。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关键还得给学生找来写作之“米”——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泉在哪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从生活中找“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写作文当中容易“言之无物”,这是他们怕写作文的一个因素.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言之有物”,有材选,有素写?本文就从学校素材、家庭素材、偶发素材这三方面出发,鼓励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从而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是他们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毋莹梅 《双语学习》2007,(6M):32-33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把小学生的特点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从以下四方面来培养写作兴趣:一、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形成创作源泉;二、以说促写,丰富素材;三、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四、广泛阅读,积累词汇、积累情感。让“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伴着学生走出一条辉煌的写作道路。  相似文献   

6.
许多学生反映,写到作文就头痛,自己生活面很窄,从家门到校门,从书房到课堂,没什么可写。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出他们“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潜能。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吸取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关键是语文教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发现、整理、搜集和提炼这些可贵的素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是作文成绩不高的重要因素。如何发掘学生的写作源泉,让小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作文之所以能做到言之有物、有血有肉,是因为它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生活中活生生的材料。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我们该怎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又如何把选好的素材组织成一篇井井有条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9.
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米”下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做到“锅”中有米可“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之前,首先得教会他们积累写作素材。一、在农村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不能离开生活。因此,要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老师、同学、父亲、母亲,都是写作中鲜活的素材;街坊邻里,平常小事,也是作文的内容;悄然改变着的农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写作环境。不仅如此,大自然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花草树木、虫鱼…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教学中,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让学生望而生畏。写作生活化在小学作文教学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才能从心底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变得乐于表达,乐于作文。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83):43-44
写作素材是作文的源泉,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才能写出有质量的文章。本文在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写起作文有话可说方面做了探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观察感悟生活,二是读书看报。但无论哪种途径,究其本质而言,源头仍然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术。只有热爱生活并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积累素材,蓄积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相似文献   

13.
韩俊辉 《家教世界》2013,(8):156-156
在日常教学中,切实加强指导学生写好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经常写日记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增强写作的能力。从二年级起应当训练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又可以为作文提供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一、激发兴趣,指导观察1、观察生活,言之有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留  相似文献   

14.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大多数学生心中难以摆脱之痛。每每到了作文课。他们眉头紧皱,搜肠刮肚,却憋不出几个字来,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这只是学生无奈的说辞,而实际情况应该是“笨妇难为有米之炊”。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只是“身在富山不识宝”罢了。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书本中的素材更是俯拾皆是。试想,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位学生学过的课文何止百篇,课文中出现的事例、素材何其多,这些素材不正是写作之“米”吗?如果我们认真积累,花点时间把所读过的课本和课外所读的书籍理一理,归一归类,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把小学生的特点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从以下四方面来培养写作兴趣:一、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形成创作源泉;二、以说促写,丰富素材;三、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四、广泛阅读,积累词汇、积累情感。让“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伴着学生走出一条辉煌的写作道路。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开展经历体验作文教学活动,是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发生活经历资源,积累创作素材,能够拓展作文的选材范围,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一、开发生活经历资源,积累创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经历是学生作文的基本素材。只有开发学生的经历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为习作提供更丰富的源泉。虽然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但只要善于开发,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每到作文课,许多学生愁眉不展,而且作文完成以后,内容空洞、病句较多。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作文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作文素材,感到无话可说。那么,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并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呢?下面,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一、融入生活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进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常见的作文教学方式是教师命题,学生当堂构思习作。学生往往愁眉苦脸、无可奈何地东抄西摘、生拼硬凑,草率成篇。面对这种现状,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等。结果学生虽然领悟了这一套方法,成了“巧妇”,但是苦于“无米”,仍然“难以成炊”。那么“米”从何处来?课内课文的阅读和课外书籍的阅读,固然是获取写作素材的好途径,但学生总感到这些读物距离生活太远、无法亲身体会。我从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悟出:生活的读本,才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作文言之有物?如何在学生的生活中、阅读中开发写作素材?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一、找寻作文的开发地作为开发商,首先是竞拍土地,这个是最基本的准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作文的"开发商",在习作训练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生活,把学生的视野由狭窄的书本引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1.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其实生活就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你善读这本书,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而且还能得到受用不尽的人生启示。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写作的内容就越丰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参加演讲比赛或演出,到福利院去帮助孤寡老人、孤儿或智障儿童;配合学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捡拾白色垃圾,清理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作文教学该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在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体验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让作文真正回归生活。文章试图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力图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拓展学生的写作源泉,构建丰富的写作空间,让学生由"无东西可写"转变为"有内容可述",让写作的素材由"点滴的生活小事"转化为"内涵深厚的大事",由"课本的教学素材"转向"生活的真实体验",从写作源头上进行写作指导,丰富学生写作的生活素材,积淀学生的写作材料,并以此带动作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