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嵩粱是清嘉庆、道光时期诗坛名家,时有“诗佛”之誉。吴氏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石溪舫诗话》与一些论诗诗中。吴氏的诗学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本体论——注重诗家人品才气和创作论——注重学诗门径与诗歌之正,对清代诗歌与清代诗学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魏庆之《诗人玉屑》杂录宋代诸家诗话,诗学旨趣复杂难辨。从现存文献黄昇《诗人玉屑·原序》可以析出魏氏诗学观体现出诗法、诗道、诗史的动态互动模式,其编选旨趣也反映出作者诗学总结的清醒意识。  相似文献   

3.
魏庆之《诗人玉屑》杂录宋代诸家诗话,诗学旨趣复杂难辨.从现存文献黄昇《诗人玉屑·原序》可以析出魏氏诗学观体现出诗法、诗道、诗史的动态互动模式,其编选旨趣也反映出作者诗学总结的清醒意识.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话因“闲谈”的原初定位而被目为缺乏系统性,这使得研究者对诗话文献价值的重视胜过理论价值。其实,从议题设置的潜在话语来看,宋代诗话不仅有闲谈、党争与诗论主次相递的观念演变历程及犬牙交错的复调意味,而且单部诗话和诗话总集的主体指向与宋代诗学的热点呈正向强关联。换句话说,宋代诗话在漫谈的外表之下有自洽的逻辑与机理,并非对中国诗学的游离或解构,反而是丰富与拓展,故应被视为诗学阐释的主力而不是补充材料的附庸。  相似文献   

5.
报刊诗话是近代报刊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的结合为我们研究诗话提供了新视角。诗话在《著作林》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陈栩,在编辑诗话过程中亦偏好“香奁体”诗歌,亦坚守传统诗性。曾随陈栩学诗的潘普恩,其诗话创作受陈栩影响较深。两人的诗话作品继承了传统诗话的特点,力求以期刊存诗记人记事,也借期刊传播其诗其人其事,折射了报刊赋予诗话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6.
读《六一诗话》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文坛巨率欧阳修以诗、词、文及史学著称于世,而于诗论诗话亦颇有建树。其中尤可道者乃其熙宁四─—五年(1071-1072)间退居汝阴时所作的《六一诗话》。虽然这是一本如著者所自称的“集以资闲谈”的诗话,并非作者特别经意用心之作,但今读此书,甚感于治诗话、诗论及史学颇有助益与启发,尚有可注意与议论者。兹略抒鄙见一二,以就教于同好。我国古代是个以诗闻名的国家,说诗论诗之事早已有之,并非自宋代始。但以“诗话”标明的说诗之著作则始于欧阳修的这部(六一诗话)。受(六一诗话)影响,此后以“诗话”命名的说诗之作纷纷而…  相似文献   

7.
王志清的《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以下简称《德本诗学》)是一部对中国诗学溯源探本,为诗立则的锐意创新之作,体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高度结合。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作品丰赡。随着诗作的发展与提高,也  相似文献   

8.
闺秀之能诗,夙为谈诗家所乐道。自赵宋以降,诗话莫不述及闺秀之作。而闺秀诗话之有专书,则肇自有清一代。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辑考清人诗学著述,得见存书九百余种,亡佚待访书五百余种。其中专论闺秀之诗话,见存书二十二种,亡佚书十四种。十多年间,四处访求清诗话,逐一阅读,并参照古今著录、时贤考证,仿《四库提要》体例,记载卷数、版本,考证作者事迹及成书年月,述其主旨,采录前人评论,并就管见所及摘其疏误。日居月诸,积稿盈笥,曾掇郡邑类诗话三十种为《清代郡邑诗话叙录》,刊于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9.
肖林桓 《大观周刊》2011,(21):119-120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自谓“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以此在唐宋以来“以禅喻诗”的诗歌理论上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念。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人对诗、禅、人、乃至时代的因缘关系的忽视,今作解读,以期正确把握严羽诗禅说之正义。  相似文献   

10.
<正>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传统。古人对作为诗学批评概念的“怨”的重视由来已久。孔子提出“诗可以怨”,被汉儒解释为怨刺上政,说明那时的诗教观;屈原以芳草美人自况,以自慰失意,他可说是“哀怨起骚人”的典型;处于文学自觉时代的陆机提出“诗缘情”的纯文学主张,而这“情”自然包括了怨情。于是诗歌创作渐渐离开儒家诗教,摆脱对政治的依附而独立发展。刘勰亦有“蚌病成珠”的说法,认为好的诗歌是郁结和发愤的结晶。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歌批评家钟嵘在其素有“百代诗话之祖”之称的著作《诗品》中,极大地拓展古来诗“怨”的传统。孔子认为诗歌可以“兴观群怨”,四者排列中“怨”只是排列在最末位的作用,而钟嵘重视诗可以排解怨情作用,把怨诗置于较高品位;且发展“怨”的内涵及其外延。钟嵘发挥了诗“怨”的观点,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并把它贯彻到具体的作家批评之中。本文我们试以《诗品》以“凄怨”批评的各家作品为例,体会钟嵘以“怨”评诗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佛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研究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都绕不过佛教这座桥梁。近年来,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引起国内学者的热情关注,佛教对中国文学和中国美学的影响已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在这种背景下,一批研究成果纷纷面世,张伯伟的《禅与诗学》便是其中之一。 该书由相对独立的八篇论文组成。前四篇为理论篇,后四篇为创作篇。理论篇对禅学与诗格、诗话、论诗以及意象批评之关系作了相当精细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论证了佛典的形式与内容对诗学的形式与内容的影响。创作篇主要论述了佛学与玄言诗、山水诗、宫体诗和僧人寒山诗之间的关系。作者无心作宏观  相似文献   

12.
清代周馨桂的《养斋诗话》批评了叶长龄针对自己诗篇的批评,因此这是一部为反批评而写的诗话,这在我国古代的诗话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3.
重编《说郛》本题名聂奉先的《续本事诗》所收十五条诗事均见于《诗话总龟》前后集,其中十四条见于前集,录文顺序与《总龟》相同。此《续本事诗》源出元代以后的一百卷本《诗话总龟》,并非《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的聂奉先的《续广本事诗》,是明人伪造的一都伪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  相似文献   

16.
清代女性诗歌创作是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关于女性的诗话也是最多的。随着清代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清代女性诗歌的创作与批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一方面清代女性诗集缺乏整理,另一方面清代闺秀诗话的整理与出版基本上是空白。(只有个别如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出版过影印本,未校点)。不少清代闺秀诗话已经失传,现存的不到20种也深藏各地图书馆,有的是作为善本书保存的,  相似文献   

17.
诗话词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们列入诗文评内,同刘勰《文心雕龙》、钟嶸《诗品》并列,并作总的说明道: 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嶸。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为例各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刘攽《中山诗活》、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后所论著,不出此五例中矣。  相似文献   

18.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辑佚》辑录宋人诗话32种、附录3种,为我们研究宋代诗话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用力甚勤,功德无量。然而其书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1.有些诗话未作辑佚,如《百家诗话》、《叠山诗话》、《三山居士诗话》。 2.已辑诗话中仍有不少条目漏辑。 3.已辑诗话中有些条目内容不全,未能收集到更全的条目。如《蔡宽夫诗话》73条"此心非是爱轻肥"下,应据《诗林广记》后集9补"此诗乃乖崖始及第赋以寄傅霖也"。《古今诗话》413  相似文献   

19.
新诗自本世纪初诞生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新诗理论虽与新诗一同诞生,它却远不如新诗成熟。 要建立现代中国诗学体系的确太难。传统诗歌理论的历史那样悠久,成果那样丰厚,琳琅满目的“诗话”、“词话”令众多后来者顶礼膜拜、“超越”谈何容易。而且,自“五四”运动至新时期,我们又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诗学成果,西方式的有着广阔哲学背景的诗学体系,使众多习惯于感悟式、经验式的中国诗论家们宛若步入迷宫,只好惊  相似文献   

20.
《沧浪诗话》和《原诗》都赞誉杜甫,推崇杜诗为诗歌的“集大成”、“诗入神”,然《沧浪诗话》赞誉杜诗时,以李杜并举,《原诗》标举杜诗却独挺杜诗。《沧浪诗话》赞杜诗的“集大成”仅是承前,而《原诗》中的“集大成”不仅承前,而且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