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常的上课中,时常有“拖堂”现象(教学任务不能按预设完成)发生.每每遇到这种状况,很多教师要么解释为教学任务太重,要么解释为班级学生基础太差……很少有教师从自身的教学行为中查找原因,寻求改进措施.笔者认为,导致“拖堂”现象的发生,虽然与上述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责任还在教者本身,可以说是教者的教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失误,或在某些教学环节上处理不当,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隐性流失”而出现的结果.本文试图根据笔者调研中发现的一些课堂教学时间“隐性流失”的现象,剖析其成因,反思其对策,与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2.
由于教师习作教学理念、课程资源开发素养及个人教育智慧有待提高等原因,导致当前习作指导中出现了对学生价值观的隐性误导现象.教师要从育人的高度,着力探索有效预防和化解对学生价值观隐性误导的途径和举措,真正实现习作教学“教作文”和“教做人”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陈莉 《新疆教育》2013,(9):109-109
排列组合作为高中代数课本的一个独立分支,因为极具抽象性而成为“教”与“学”难点。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教者很难用比较清晰简洁的语言讲给学生听,有的即使教者觉得讲清楚了,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还不太适应。从而导致学生对题目一知半解,甚至觉得“云里雾里”。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过尝试总结出一些个人的想法跟各位同行交流一下。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伪思维”现象,即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有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数学思考不一致。课堂中的“伪思维”一旦形成,学生会不顾教师的教而“我行我素”,从而形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收效甚微的低效课堂。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要时刻警惕学生在课堂中的“伪思维”现象。笔者以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应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然而在写作教学评价时,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教者不能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去因材施“评”,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6.
李巧兰 《甘肃教育》2009,(23):40-40
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精”字上下功夫。一堂课时间有限,只有教者能“精”,学生能“博”,教学效率才能提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时间规定性,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在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理解有偏差,存在着课堂时间隐性流失的现象,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创设无效情境的现象及对策 (一)现象:注重了形式的多样化,却忽视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一.“创设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但有的老师创设情境目的不明确,与教学内容脱节,没有实效,造成了时间的隐性流失.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多次出现“体验”一词,“体验”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尝试进行体验教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充当了不当的角色,导致教学行为的失当,影响了体验教学的效果。为了使体验教学能有效进行,本文拟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一、体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的角色定位反映了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并直接影响和决定其教学行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这里有必要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笔者认为,体验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和想象等对言语艺…  相似文献   

9.
赵钊 《陕西教育》2008,(7):59-59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导致学生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10.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而教学效果则是教学的目的或要求实现的程度。它既是教学方法的结果,又是教学实践的检验。事实证明,教学得法与教学失当,二者相比,教学效果相差甚远。教学得法,“事半功倍”,效果显著;教学失当,“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然而,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对象  相似文献   

11.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苦”的现象大有存在,造成此种“高能低效”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观念、素质问题,但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作为英语教师应尽力绕开课堂教学中那些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给学生创造各种有效英语学习的环境,以此来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思考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采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取得尽可能好的英语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以下四个方面,才能真正让英语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手段得以更新,但仍有部分教师无法熟练、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导致课堂中一部分时间隐性流逝,出现了“耗时高、效能低”的教学现象。文章选取“情境创设繁杂”与“教学重点偏差”两个角度,分析教学时间流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圆周长的研究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很大的探究空间,而操作、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笔者发现.“圆的周长”一课.在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形式化”探究的现象。如何走出“形式化”探究的盲区皇教者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巧妙组织回忆、适时介入互动等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引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刻感悟数学的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随着语言知识的扩展,学生出现分化现象。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要缩小这种分化现象,还得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教”是指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是指督促学生利用一切机会说英语,操练英语,尤其是加强学生课内、课后的英语口头操练,并对口头作业的检查和评估方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尊重,由是而导致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缺失,其症结在于课堂教学中教者对教师之"导"与学生之"学"间关系处理失当。本文以一次函数的教学为例,基于对"导"与"学"的优化这一原则,在三个层面的例题设计与问题解决过程中,初步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备以下两点:一是必须有若干个颇具价值的问题串连过程,同时问题要体现出文本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即“思维能力的问题化”。然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时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有疑不知问,欲问不知述,只冒烟不发火,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笔者就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作点探索。  相似文献   

17.
陈长平 《中学理科》2005,(11):50-52
当前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关注自己“教”的多.而注关学生“学”的少;按原定教学设外传授的多.而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少;关心完成教学计划内容的多.而关注时间与效益者少.正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课堂心理环境的研究与调控,导致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学生学习效益不高.笔者经过两年的“以调控学生的课堂心理环境为突破口,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苯酚》一节教学实例.谈一些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8.
卫立华 《语文知识》2014,(12):76-77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改观摩课,课题为《变色龙》。教者以“变”为中心,组织了与《皇帝的新装》的比较教学。在这节课里,笔者感受到三个特点鲜明的“变”。 第一“变”:教学内容的连接。在这节课里,教者在引导学生梳理《变色龙》之“变”的现象与本质之后,要求学生以“变”来审视《皇帝的新装》这个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寻找文中涉及“变”与“不变”的人物并挖掘他们“变”与“不变”的社会原因。这种教学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前后连接起来,起到助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抓手。  相似文献   

19.
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的教学中,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较多,虽然初二学生初人物理之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涉及的研究方法全面铺开,更不能讲得过深,只能暂作为过程体验性教学目标,以防无形中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但作为教者要从全面的角度和一定的高度,有意识地进行物理研究方法的渗透,下面是笔者在“声音是什么”教学中设计的渗透用语及学生回答实录.  相似文献   

20.
曹建忠 《内蒙古教育》2002,(1):34-34,39
一、增强目标意识,变面面俱到的“满堂教”为有的放矢的“重点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笔者常在许多公开场合中发现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教者为了求新,不顾学生个体差异,不切实际地套用教法。于是乎,教学中一会儿表演,一会儿“走过场”似的讨论……似乎要把天下最时髦的教法都搬来用,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完整性,索性把中心思想拿来填空,还把学法当内容来教。整堂课下来,从层面上看热热闹闹十分活跃,而反观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的面面俱到所挤占,教师的导也只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