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刘再复)常和我说,作家大约有三类:一是用头脑写作的;二是用心灵写作的;三是用全生命写作的。他说他最喜欢用全生命写作的作家,也喜欢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其实,这种分类也可用于阅读。父亲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阅读虽然也用头脑,但多半是用心灵与生命。我陪父亲到华盛顿参观杰弗逊纪念馆,同样面对墙上杰弗逊总统的名言。  相似文献   

2.
从我做通讯员工作三年来的实践和与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接触过程中,感到初学写稿要注意“两忌”:忌“急”、忌“长”。即要克服写作中的急躁情绪和写作时希望拉长篇幅的不良心理。急躁是初学写稿之忌。我有一位熟悉的同志,初学写作时积极性很高,连续多次向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投稿,天天盼望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结果稿件却没有被采用。最初尝试的失败,使他产生了急躁  相似文献   

3.
我是农民通讯员, 拿笔写稿七八年。要问写稿难不难? 听我说个小快板。写稿态度须端正, 写作要点记心间。主题思想搞明确, 不要好坏一齐端。  相似文献   

4.
写作,应该说是很辛苦的事情,但亦是享乐儿,作家贾平凹就说他五天不写作就要生病。那不是假设,也非虚谈。凡爱好写作的人,都有一种欲吐非吐不可吐而快之的体会。 但是,进入写作时候的情形却大相径庭。 俄国大作家契诃夫写东西时,抗干扰的能力特强,他说他的许多短篇,是在洗澡间写成的。这就让我有点儿感到奇,惊讶大作家“随遇而安”的写作能力。但大多数人却不是如此,写作非是要寂静的环境不可,而且是独处之最好。清代袁枚就写过他的写作体会:“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袁枚的写作心态,反映了大多数写作者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6.
不少通讯员反映他们在新闻写作上常碰到一些困难,归结起来有“五难”。针对“五难”,笔者试开出排难的“处方”: 一是难在工作忙,无时间写稿。 处方——要善于珍惜和利用时间。凡在业余写作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通讯员,无不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可在八小时业余生活及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还有节假日也可用来写作。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终能挤出时间来。鲁迅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歌德说  相似文献   

7.
我经常给新闻单位写稿.虽然还是个小学生,但已不再是“小孩打醋,直来直去”.也就是说,我初步学会了“拣”新闻。我没有机会学习较多的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开始写稿时,碰到过许多困难。首先就是不会采访。有时,找到当事人,象审讯似的,我问一句,  相似文献   

8.
很多通讯员反映他们在写作上有“五难”: 一是难在工作忙,无时间写稿。处方——要善于珍惜和利用时间。在八小时工作外,还可在八小时业余生活及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还有节假日也可用来搞写作。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终能挤出时间来。鲁迅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歌德说过:“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  相似文献   

9.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10.
一位农民通讯员写稿着了迷,不分忙闲闻讯便出征采写,短到一句话新闻,长到四五千字的通讯,但因写作盲目性,半年来连一条一句话新闻也没被采用。自己家承包的11亩责任田却几乎被草荒吃掉。可他为了报上有名,电台有声,前些时又卖掉了200斤红薯干,去省报社送稿了。我敬佩那位通讯员在写稿方面吃苦耐劳、勤奋不息的精神。但是,又不同意他的做法。我们是业余通讯员,不需要“时刻”写稿不止,“业余”乃本职工作以外的时  相似文献   

11.
一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心头就涌起一种温馨甜蜜的感觉。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根源的。我这种感觉的根源大概就是“文学”二字吧。有作家才能有文学。谈到作家,我对“作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这一句舶来品气味很浓的话,颇不怀好感。我自己的灵魂还没有治理好,哪里有本领和闲情逸致去关心别人的灵魂呢? 我从来不敢承认自己是什么作家,这样崇高的名称,我担当不起。可是天公偏又作美,或者是偏不作美,让我在中学时就遇上了几位极其优秀的国文教员:教文言文写作的是王昆玉先生、教白话文写作的是董秋芳(冬芬)先生和胡也频先生,于是我就同写作结上了缘。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写点短文,搞  相似文献   

12.
郑州市优秀通讯员栗川同志最近给本刊来信:《请帮我解决写稿中遇到的难题》,坦诚地反映他写稿中遇到的三难:一是报道本单位先进事迹难;二是采写批评稿件难;三是写稿了解情况难。“三难”大大挫伤了他写稿的积极性。他说,我怎么也想不通,在当前深入改革的形势下,为什么报道这么难? 这些问题其他通讯员在采写稿件中也程度不同地遇到过。现在,让我们结合当前的报道实际,探讨一下对这些问题应持的态度和看法,以便沟通思想,统一认识,充分发挥通讯员——社会舆论尖兵的作用,共同搞好舆论监督。首先谈谈报道本单位先进事迹难的问题。来信中说,一经报道,上级主管部门就要加码,举鞭打快牛。对这点要作具体分析。在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为了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很多厂长都希望通过  相似文献   

13.
读贵刊去年第七期“通讯员经验谈”栏中沈耕夫同志撰写的《初作写稿“三字经”》,细细品味这篇经验中字里行间的含义,联想起自己这些年写稿的体会,不禁拍案叫好!这是一篇为初学写稿者“对症下药”的好文章。我是从1980年开始写稿的。刚动笔那阵子总是为置身小小的乡村无材料可写而苦恼。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信给具有二十多年坎坷写稿经历的农民通讯员沈耕夫,向他求教写稿“经”,耕夫同志就把他多年来摸索到的写稿“三字经”(即“土、真、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我,真令人敬佩。自从得到他的“三字经”,我就开始留心发生在左邻右舍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果真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稿件,象《刹一刹“药鱼风”》、《有感于“拾芝麻壮斗”》、《小  相似文献   

14.
路在脚下     
上中学时我就对写作特感兴趣。入伍后的第二年,我被调到团收发室工作。每天面对各种报刊,我唯对《解放军报》情有独钟。因此,逐字逐句阅读和摘抄军报中的妙语锦言,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看到别人的文章在报上发表,我也萌生了自己投稿的念头。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写稿,投稿,在报上寻找自己的“大作”,可每次投出去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就在我“伤心欲绝”时,负责部队新闻宣传的钟干事找到了我,我向他寻求新闻写作的奥秘。他见我酷爱写作,而且非常刻苦,就一脸神秘地告诉我:“给你介绍一位老师吧,她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可以让你在今后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河南省方城县农业银行李国盈:初学新闻写作时,尽管手勤,但由于缺乏写稿经验,投出的稿子大多石沉大海。我到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那里请教。他建议我以后要多读些有关新闻理论方面的书籍。我订了《新闻与写作》杂志,此刊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理论通俗易懂,尤为重要的是:此刊每期都用大量的篇幅,刊登一些作者的典型经验和写作  相似文献   

16.
我说写稿难     
我说写稿难■顾冰清现在的报纸、杂志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这着实为写稿人提供了用文之地。但近些年来,我倒一直觉得写稿难,而且觉得很难。这使我又想到自己在报社当编辑时,也体谅写稿难,曾给写稿人讲过怎样抓住稿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怎样提高稿件的鲜明性,怎样使...  相似文献   

17.
不必咬文嚼字,按自已的讲话方式写稿有人说:“如果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就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而有“天然去雕饰,淳朴见眞情”的特色。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采访结束之后,考虑好腹稿,先给同伴们讲述一遍,然后动笔写。我觉得这样写起来此较顺手。其实,讲的过程,也就是提炼的过程。美国著名记者雷迈尔·莫林在谈到他一次采写凶杀案件时,老板曾告诚他:“用不着费脑筋去写它。让事情本身说话。……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不要咬文嚼字。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  相似文献   

18.
我是从1980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刚开始时,我认为报纸天天看,广播天天听,写稿子没啥难的。当时单凭着一股子热情,见啥写啥,结果写了近一年,一篇稿子也没有见报。周围有的同志说:“把本职工作干好就行了,何必自寻烦恼!”这时我也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政治处主任知道我在写稿中遇到了困难,鼓励我要知难而进,还送给我一木《新闻写作常识》。我从这本书中受到很大启发,懂得了要采写有价值的新闻,而不是有闻必录。打  相似文献   

19.
读者之声     
山东苍山县三合乡中心学校陶钧:《新闻与写作》是一份严肃的刊物,它的格调很高,给生活以启迪,给人生以指导。我开始写稿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正在我一筹莫展时,我得到了一本《新闻与写作》。仔细阅读起来。《新闻与写作》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在这位导师的指引下,我的稿子便一篇篇发表了,今天我又在省级刊物上发了一篇,这不禁想起我的这位良师益友,我应该与他同享成功的喜悦。以后不管我经济多么拮据,我都会与你同行。你永远是我前进的拐杖。特别感谢彭朝丞同志,他撰写的“新闻标题写作”栏目让我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20.
回顾近年来的“爬格子”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欲使一篇稿件得到编辑的认可,从而较为顺利地同广大读者见面,必须超越自我,走出习惯性思维这“怪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搞新闻的同志都有一个体会,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熟悉了通讯、消息等体裁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写起稿子来,往往比不会写稿的初学者还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习惯性思维的干扰。即别人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写我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