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元明清三代是古代云南高原水利开发的重要时期,在官府的重视和领导下,云南高原的水利技术不断进步,水利工程遍布云南高原的平坝和山区,其中尤以滇池水利工程最为宏大。这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开发服务的。一方面通过减少水域面积获得湖周平原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水利灌溉功效,提高农田的生产量。元明清三代云南高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作为农业开发的助推器,却较为严重地破坏了云南高原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人们不得不通过加强水利建设减少农业过度开发所带来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2.
对黑龙江省绥化市生态体育资源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绥化市森林、水利、山地、旅游、冰雪、农业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为开发生态体育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主客观因素是意识淡薄和生态环境。开发和应用生态体育资源,推动生态体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人才、市场、环境、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等几个方面来构建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3.
清代滇池流域由于人口的增加,玉米、马铃薯的引种,滇池流域水利设施的兴修,促进了周围山区的垦殖、开发,增加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又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历史的角度认为即使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时期,经济开发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以示警惕。  相似文献   

4.
拥有水利风景区的乡村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具有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良好的先决条件,根据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单一资源点状集聚、多点资源线状集聚、多元产业协同集聚三种集聚状态,基于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产业集聚理论,提出相应的点轴乡村振兴开发模式、圈层乡村振兴开发模式、多元联动互助开发模式等协同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对拥有水利风景区的乡村来说,可以依据旅游资源不同的集聚状态,走一条以水资源为核心开发旅游资源、强化系统性政策扶持、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以历史时期河南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并不多,但与河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水利开发工程、土地的利用及整治、森林植被的变迁、灾荒饥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一、浙江省水利行业岗位技能型人才开发现状与问题 由于浙江省的水利资源对外开放的程度有限,因此造成水利资源的市场化程度偏低,市场竞争力明显脆弱,再加上水利职工的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强度较大、生活待遇偏低等原因,致使浙江省的水利行业岗位技能型人才颇为缺乏,使浙江省的水利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平凉府(包括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市所辖地区、庆阳市的镇原县,宁夏固原市和吴忠市的海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和宁夏南部,陇东黄土高原西部,该区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本文拟通过对大量的正史资料和平凉府方志进行检索梳理,对明清时期平凉府人口增长,土地开垦,水利设施的建设及农作物的种类等进行了探究,进而对明清时期平凉府农业开发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以致对历史时期降水量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开发有所助益,以引起当代开发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内区际移民与环境变迁尚未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这种因当地民族人口增加而向附近田地宽余的半山区、山区的移民,带来了本地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建立自然村落、开发耕地、改进农业技术、修建水利等,不断塑造着新的山地景观。移民在改造山地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敲响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对一个长时段山区移民开发与环境变迁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到山地环境变化的原驱动力是流域内的区际移民和持续增长的人口数量,更能全面细致地认识省内山区移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资源水利”取代 “工程水利”是中国水利发展的趋势, 它是从我国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而确立的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一种新思路。资源水利的核心是水资源配置, 其发展方向是“环境水利”, 即要走一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和潜在的非人类资源分享对象构成危害的新的发展道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应追求公平、效率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新疆的水利开发史上,唐代和清代是两个重要时期,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规模和范围、水利管理制度及水利技术,还是水利开发时间与成效,清代的水利开发都超过唐代,初步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农田水利灌溉渠网,奠定了近代水利事业的基础。新疆水利开发总体趋势是由天山以南向天山以北推进,由传统绿洲农区向游牧民族聚居之地发展,由重点地区向全疆各地展开。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新疆南北疆地区农业发展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耕地、农作物产量、农业技术及水利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新疆南北疆地区在农业发展上的异同,分析了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展现民国时期新疆农业发展的大体态势。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以来,云南省发生了严重的连续性干旱。这主要是区域性降雨偏少、气温升高、需水量增加、用水效率低、水资源分布不均和水环境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应对云南干旱,必须树牢水资源有限、节约利用和循环开发的理念,加强湖泊河流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创新水务管理,探索水价形成机制,高效配置水资源,构建节水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抗战前后,在诸多因素的促使下,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因而,西北的农田水利建设也进入了高潮。这一时期,不仅修建了许多新兴的大型灌溉工程,而且对旧有的渠道也进行了疏浚和整修。同时,还因地制宜,开发、推广了一系列小型灌溉工程,如凿井、造水车、修挖坎儿井等。抗战前后西北各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历史意义,对今日农田水利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蜿蜒型河道的特点是外形迂回曲折,并易使河床出现冲刷或淤积现象,从而影响整个河道的河势演变,甚至会影响周边人民的生存环境。为了兴水利、除水害,研究天然蜿蜒型河道的成因及其演变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泸河新房桥段河道演变规律,对该段河道的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云南生态环境的变迁,是中国西部社会进化与环境变迁剧烈互动的典型个案。此时期云南高原除森林、动植物、气候发生明显变迁外,各种现代型污染及生态、灾害问题等均日趋严重。传统经济模式的延续、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结合与驱动等,最终都作用于大地与生态,导致其发生显著的或潜在的改变,成为隐现于生态环境背后的深层的幕景。寻溯环境变迁的社会动因,是今人应担的责任。环境政治学研究,也将成为环境史重要的新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当前,唐山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逐渐恶化、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唐山市委市政府必须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净气、兴水、增绿、治污、添美”为重点,加快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使唐山变成宜居、安居、乐居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7.
唐代西南地区农业发展迅速,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不但对前人水利设施进行制度化维护,而且结合本地特点修建新的水利工程,使得水利工程形成以都江堰工程为核心的灌溉体系和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格局的特点。这些水利工程承担了灌溉和航运的任务,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原因:一是完善的水利管理制度;二是政府重视农业。对我们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有重要启示,第一,注重资源税,调控用水,发展农业;第二,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第三,鼓励民众参与水利建设;第四,健全水利管理机构,构建覆盖水利建设体系的法律法规,着重落实责任,重在执行;最后,水利工程建设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经济环境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28年成立的华北水利委员会是以科学方法进行水利建设的新式水利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华北防洪、灌溉、航运、水力及其他水利工程事宜。该会成立后在华北水利测量、水资源勘测,以及引水灌溉工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制定水利计划、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华北水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社会制定水利法律制度主要解决水灾、漕运和灌溉问题,其中以农田水利法律制度为主,没有完整的水权制度。我国现行的水权制度主要包括水资源所有权和取水权制度。相比而言,我国现行水权制度还不完善,水权概念不完整,水资源所有权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水权流转制度。而完善我国的水权制度,不仅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立法工作的客观需要,更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滹沱河是华北平原重要的河流之一,以善淤、善徙、善冲及泥沙多而著称,历史上人们视其为“决不可以人力治者”。民国时期,华北水利委员会与沿岸各地对滹沱河进行全面治理与开发,主要集中在水利测量、河道与堤防治理、农田水利开发等方面。运用西方科学治水理念,引进先进治水技术,政府与地方积极协调,减少滹沱河灾患的发生,增加引水灌溉面积,也推动了华北水利事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