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③:“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④;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③。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⑤。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①,矢著其上砖半箭③,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失所以志也②。”(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注释①贺兰:指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②嫉:妒忌。巡、远:指难阳守将张巡、许远…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阅读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  相似文献   

3.
张巡祠     
张巡祠坐落于商丘古城南门外,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睢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人,玄宗开元末年中进士第三名,初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令,后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张巡率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睢阳,三点一线,以少胜多  相似文献   

4.
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于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在燕京就义后,当时人以及后来的统治者、史学家对他都极为赞扬。曾参加过勤王军的王炎午说:“扶颠持危,文山、诸葛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而公秉钧。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元朝人刘岳申称赞文天祥“光明俊伟,暴之  相似文献   

5.
张巡作为唐朝抗击安史叛军的著名将领,知晓阵法,勇武忠烈。为牵制叛军兵力,屏蔽江、淮,他以孤弱之兵,战守雍丘,转战宁陵,血战睢阳,在唐朝平叛斗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畲族叙事长歌《钟景祺》又名《钟景祺和雷万春》,也称《双帕锦香亭》。①它以中唐“安史之乱”事件为背景,以钟景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叙述并颂扬了几位历史名人(畲民认为是畲族)的动人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闽、浙诸省均有民歌抄本传世。中唐时期,封建统治日益腐败,国政日下,各种矛盾日趋尖锐。蓄谋已久的安禄山以为时机已到,即发动了武装攻取长安的“安史之乱”,演出了一出明皇西行、马克兵变、太子正位的丑剧。在此变乱中,除张巡等死节、郭子仪力挫叛军外,雷海清因不屈从安禄山,将琵琶击地而被叛贼肢解,名将雷万春战死睢阳…  相似文献   

7.
<正>(1)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是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李广出猎,见草中石",夜风劲吹,乱草摆拂,李广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后李广"囡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八石矣"。(2)误以为是猛虎,能迸发出那么大的力量,而知道是石头了,却又力有不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只有勇于挑战,全力以赴,才会取得成功.世界上不少人并不是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8.
双忠公信仰源于唐代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的唐将张巡、许远,唐肃宗下诏立庙祭祀。元皇庆元年(1312年),邑人刘应雄所撰的《潮阳东山张许庙记》。记述了潮州军校钟英梦神托付,妥灵东山的传说,是为潮阳灵威庙。宋末进士邑人赵嗣助于元初捐资修庙,置田供祀事,实际是寄托他对故国忠烈的怀念情怀。元末潮州路总管王翰为东山庙刻文天祥《沁园春》词,而《庙记》还把韩愈为张、许二公辩白的史事着重加以阐释,使得潮阳双忠公崇拜。增添了地方性内涵。明代潮阳官绅在庙中增塑雷万春、南霁云神像,大殿下增建邮亭,并陆续建起六忠庙和韩祠,形成一个地域性祭祀中心。清代,双忠公信仰的“地方性”进一步发展,潮阳城内建双忠公行祠,与本地区社会生活相关的灵验传说不断被创造出来,宗族组织对地方势力的影响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汉名将李广没有封侯的原因,众说纷纭。最近高敏先生又著专文进行分析,我们在这里谈点不同看法。一、李广遭诬陷的证据不能成立高先生认为“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之一是“嫉贤妒能的人对李广进行诬蔑陷害”,而这个人就是公孙昆邪。因为他向景帝说过:“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高先生说:“就是这样,李广的才能,招来了‘自负其能’的谤语,他的同匈奴力战,反而成了他想投降匈奴的罪证。”从事理上估计,诽谤陷害李广的人,不一定没有,但把公孙昆邪的这些话看成是诬陷的根据,就难以使人信服了。公孙昆邪的这些话,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是他哭着对景帝说的。谁读了,谁都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在《史记》中,篇幅最大、最重要的便是"列传"。在"列传"中,司马迁尽量客观地评判每一个人的得与失,我们也能从大英雄身上看到很多缺点。比如说《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把李广描写成一个人人敬畏的"飞将军",他似乎集所有优点于一身。李广百发百中,在抗击匈奴的战役中也大多胜利,有勇有谋,还体恤下属,深受将士的爱戴。但这篇文章中同样也指出他射敌定会把敌人逼到数十步以内,这也导致作战中常被敌人围困而受挫。同时,李广还自云:  相似文献   

11.
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少好学,博通群书。“于书,读不过三徧(遍),终身不忘”,“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曾起草。”玄宗开元(公元713—741)末进士,时其兄张晓已位监察御史。巡初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令,后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安史乱起,张巡挺身下位,忠勇奋发,率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今河南宁陵县)、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三点一线,以少胜多,  相似文献   

12.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以饱满的激情,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李广这个“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闪耀着理想光辉的名将形象,高度赞扬了李将军超群的武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洁的人格,对李广的悲剧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不平,并以此谴责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作为一名武将,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的最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就是通过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建立军功,以报效国家,博取封侯,光宗耀祖。然而他一生的苦苦追求,始终未能实现,最后却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 读《李将军列传》,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表面上看,司马迁在传中借汉文帝、汉武帝之口说李广“不遇时”,“数奇”。文帝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访谈中的施一公、袁隆平、许智宏、方精云、杨焕明,2020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杰出的科学家,是撑起民族脊梁的人。他们才是我们的偶像,能让学生“见人、见事、见精神”,感受到“攀登的艰辛、科学的力量”,更能感受到“殷殷的嘱托、时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西汉“飞将军”李广,自青年时候起与匈奴大小70余战,纵横沙场约40年,最终却没有得到封侯,并且含恨自杀。在司马迁、王勃、王维等人笔下,李广成了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慨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么,李广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李广确有封侯拜将的实力。他神勇异常,尤其擅长射箭,这有著名的射箭入石故事和几次战斗实例为证。青年时期他跟从汉文帝出猎,多次格杀猛兽,汉文帝不禁叹息:“真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如果是在高帝(刘邦)那个时候,博取万户侯还不是小意思!”有一次他率领四千骑出战,被匈奴…  相似文献   

1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8分) 1.《氓》中运用“赋”的诗句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于衿》,曹操在《短歌行》(其一)中引用,借以发表的心情是( ) A.思慕贤才 B.对贤才无所依托的思虑 C.礼遇贤才 D.与贤才久别重逢的欣慰 3.《张中丞传后叙》歌颂的三个主要正面人物是( ) A.张巡 张籍 雷万春 B.李翰 张巡 许远 C.张巡 许远 南霁云 D.许远 雷万春 南霁云 4.大量创作“无题”诗,并对后世特别是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人是( ) A.王昌龄 B.王维 C.李白 D.李商隐 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抒写羁旅之情的方法主要是( ) 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 C.寓情于事 D.寓情于理 6.老舍《断魂枪》:他打了趟查拳: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儿飘在空中,象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其修辞方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D.象征 7.屠格涅夫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 ) A.《猎人笔记》 B.《散文诗集》 C.  相似文献   

16.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的气度、心胸,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他事业的成败,也可能会影响他的寿命。李广,白“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被匈奴视为“飞将军”,以至于“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位抗击匈奴入侵的一代爱国名将。没有死在抗敌卸侮的疆场上,却在剿敌而回的归途中自刎而亡,以致“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也赢得了后代文人的热情讴歌。而同样在抵御外族入侵方面具有决策之功和鞍马之劳的汉武帝和大将军卫青却成了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是他们联手逼死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李广。  相似文献   

18.
“以逸待劳”属“三十六计”之“胜战计”,是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下所用的谋略。其计日:“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见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版《三十六计》)意谓作战时不直接进攻而采用积极防御、养精蓄锐的战术,以待敌之师劳力竭,乃战而胜之。李牧之久守雁门而不与匈奴战,及至双方势力彼消我长,遂一举破之,用的便是此计。  相似文献   

19.
“以逸待劳”属“三十六计”之“胜战计”,是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下所用的谋略。其计日:“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见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版《三十六计》)意谓作战时不直接进攻而采用积极防御、养精蓄锐的战术,以待敌之师劳力竭,乃战而胜之。李牧之久守雁门而不与匈奴战,及至双方势力彼消我长,遂一举破之,用的便是此计。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报》2006,2(6):95-96
第一期权力、知识与教育改革…………迈克尔·…W·阿普尔阎光才译教育产品的属性与政府职能的调整………杨凤英“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杨龙立潘丽珠学与教之关系的本体论分析………………丁念金处在师生关系中的教学推论………………汪幼辛“重建知识概念”辨…………………………刘硕理性文化与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倪娟李广洲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李润洲石中英学习化社会的挑战与趋势———来自发达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