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中,“其”是个用法很多的词,许多虚词著作及有关古汉语著作谈到不少,杨伯峻先生《古汉语中罕见语法》又揭示了几种特殊用法。但是,远指词“其”的一种特殊用法,却一直无人谈到。因此,常导致一些误解。如《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①有人注“道”为“正当的手段”。失误的原因便是忽略了“其”的特殊用法。②  相似文献   

2.
古文今译     
一、孔子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为政者以道德教化来实行统治,就好比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就环绕在它的周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发财和升官,是人人所想望的,但不用正当方法得到它,是不去享受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全面认识中国文化《大学语文》对所选的文章以类相从 ,思想内容相同、相近、相关的课文放在一起 ,意在于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形成完整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如《孔孟语录》孔子和孟子的话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通过孔子和孟子的一些经典性的名言 ,使人了解影响我国历史两千年的儒家的思想。课文后面的提示加以分析 ,孔子强调“仁爱” ,孟子强调“仁政” ,从修身到治国 ,其仁义的思…  相似文献   

4.
对《论语·里仁》篇解说纷纭而未得要领。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文章深入分析文本义并结合孔子生平,认为一个人处于"贫贱"的状态中,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原因:其一是因为自身内部的原因;其二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原因,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无能、时机的不成熟等,但仁者君子却能"于富贵则审处之,于贫贱则安守之。"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物欲观的合理思想,首先在于确认个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求物质财富欲望的正当合理性,并把“足食”、“富之”作为为政的第一要务。不少人以为儒家在物欲问题上都持禁欲说,这一种误解。实际上,先秦儒家与后儒是有所区别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明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并且坦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无疑表明他对正当物质享受的一种肯定。在先秦儒家中,孟于提倡“寡欲”,但也并非主张“去欲”。他认为,对一般人来…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寡”的含义是指人少,而非东西或财物少,《语文读本》将其解释为“东西少”,不妥。该句无须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无论邢罱疏还是俞樾、杨伯峻等人据引文所作的“订正”,均偏离了传世《论语》中孔子的发话立场和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7.
在《庄子》一书中,不少篇章都涉及到理想人格问题,象《大宗师》中对“真人”的描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应帝王》又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而不份。”《逍遥游》所论述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但由于作者采用寓言的形式,故而形象性、通俗性以及可读性都更强一些。庄子认为,修养至高的人是不受任何限制和摆脱了一切束缚的人,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只有精神得到彻底的逍遥,也就是达到绝对的自由,才是人格的最高境界。《逍遥游》就是庄子这种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耿忠良 《现代语文》2010,(11):101-102
俗话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人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这样总结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教育家朱熹也主张对学生的学习要诱发、指导,要开拓学生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0.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11.
"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攻乎异端"的"攻","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忍","起予者商也"的"起","父母唯其疾之忧","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等,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解释,孰是孰非?辨明其正误,以探求《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12.
《小雅·苕之华》一诗,后人大多认为是自叹生活艰难之诗或自叹身逢荒年之诗.此二说似乎有道理,然此二说没有挖掘“苕之华,芸其黄矣(其叶青青)”和“(样)羊(瓒)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的深层内涵.此诗所写的其实是盛年女子找不到配偶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小雅·苕之华》一诗,后人大多认为是自叹生活艰难之诗或自叹身逢荒年之诗。此二说似乎有道理,然此二说没有挖掘“苕之华,芸其黄矣(其叶青青)”和“样羊境首,三星在罾。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的深层内涵。此诗所写的其实是盛年女子找不到配偶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上博七》中助词有"之、所、者、是、亦、夫、噬、虽、其"9个,其中以"之"为主,占74.7%。"之"作结构助词,用法非常灵活、复杂。"其"、"亦"作助词用,都没有实际意义,也无表示语法、语气等作用,只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16.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7.
对于《说文段注》相解释为质的意义,历代皆存在不同看法。段氏引毛传云:相,质也。而段氏所举的两个例子中金玉其相的相当是外貌、相貌的意思,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质地、实质;考慎其相的相乃是辅相意思。虽然段玉裁等人对相,质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段氏对词义引申的探讨和词义引申的规律总结却是卓有成效的。从他对相词义的进一步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段氏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引申义阐释条例,构成了一个内部系统。  相似文献   

18.
李琳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21-22,34
关于《诗经·旄丘》一篇的诗旨,历来众说纷纭,然从诗中葛之起兴、"叔兮伯兮"之称谓、"必有与也"中的"与"字以及"琐兮尾兮,流离之子"的解释看,此诗应为一首情诗。  相似文献   

19.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20.
李晓华  杜佳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3):45-47,57
礼貌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存在于各个场合中,礼貌语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一些礼貌语,其字面意义正逐渐淡化,且由于自身的使用范围扩大使得人们经常在各种交际场合中混用。文章选取"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来进行对比分析,并预测二者在今后的使用情况。"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的恰当使用不仅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是必要的,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