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她很忙,平时在办公室很难找到她。可在报纸上却经常看到陆秋莉的名字。听人说,她每月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基层跑,身边那些转瞬即逝,然而闪现着共产主义火花的人和事,催促着她拿起笔……小陆原在江苏镇江市环卫处当统计。在父亲影响下,学着写些新闻稿,时间一长,萌发了写稿的强烈兴趣。1983年9月,她在《镇江日报》经济部学习,3个月的培训,为她以后从事新闻报道打下了基础。1984年,她被调到京口区委宣传部,专职搞宣传报道工作。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什么都要从头来,困难很大。区里下属单位就有二三百家,居民工作、街道经济、工业生产,真是包罗万象。但她牢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坚持天天跑,慢慢摸索。半年后,情况熟悉些了,见报稿件也多了起来。去年,她除在《镇江日报》用稿71篇外,还在《新华日报》《江苏工人报》《中国环境报》《江苏教育》上发了文章,发表在《扬子晚报》头版头条的《小儿麻痹矫型手术获成  相似文献   

2.
魂归地坛     
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去世。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在感动无数人的《我与地坛》中的名句。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刚推出的新版《我与地坛》样书还在路上,史铁生却再也看不到了。这本  相似文献   

3.
读者之声     
四川省涪陵师专宣传部记者站刘均泽: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新闻与写作》。时值记者站刚成立不久,我便把《新闻与写作》推荐给记者们,大家也同时爱上了她。校党委宣传部连续两年给记者站订了两份《新闻与写作》杂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您好 !  我是洛玻集团青岛太阳玻璃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事公司新闻报道工作已两年多了,《新闻爱好者》伴随我也两年多了,它不仅给我了写作知识和方法,并提高了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和兴趣,而且也给我了写作的勇气。   那是一九九九年四月,公司内部公开招聘业余通讯员,我有幸被聘用。说实话,高中三年我学的是理科,大学二年我学的是英语,写一篇小作文就头晕,写新闻谈何容易。开始,公司党委主办的《简报》上刊登的我的稿件,被编辑改动很大,好像不是自己写的,心里有点灰心丧气。幸好,…  相似文献   

5.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6.
2011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隆重纪念;中东局势动荡不安,吸引无数人的眼球.2011年,哪些人和书值得珍藏?哪些人和书影响中国?本文列出的10位人物与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2011年读书的热点所在.史铁生:彰显心灵不妥协的力量2010年岁末,史铁生的去世给文坛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新版的《我与地坛》于2011年1月出版,这不是赶制出来的纪念集,而确实是史铁生最后一本新书.“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这样说.史铁生的存在,是一种生命意义的象征,是一种生活姿态的象征,更是一种测量社会的象征.现在我们纪念史铁生,就是在纪念一种伟大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或许永远无法复制.  相似文献   

7.
面对现成材料,常常苦于找不到主题。不久前,我和小丁写了一篇通讯,题目叫《种子的魅力》(另题:《良种》),先后被《博尔塔拉报》和《新疆科技报》采用。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从拿到材料到写出稿件,经历了半年之久。今年元月份,我镇赵山同志给上级写了一份近二十页的工作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他近二十年来的工作成绩。我看到内容很好,很想就此写一篇文章。可又找不到主题,放在抽屉里几个月,一拉开就看到它,总也下不了手。5月底的一天,我从《新疆科技报》上读到一则“在科技田野上耕耘”。  相似文献   

8.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读完了1990年第7期《中国记者》上朱幼棣、赵明亮写的《部长夫人烧锅炉》,不禁被这两位记者深入采访的作风所折服。同时,为能有能源部胡富国这样的好干部而感到高兴,我从胡副部长身上看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特别是他那位烧锅炉的夫人常根秀,她没有“跟上当官的做娘子”,小灾小病她不顾,默默无闻,七个春秋,不离锅炉房。有人给胡副部长家里送礼,也被她挡驾了。这和我看到的个别领导的“娘子见了礼喜上脸,丈夫的公事拿一半”来,常根秀的确是个令人钦佩的不平凡的女性。  相似文献   

9.
我学写稿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有一次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些人不讲卫生,觉得应该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夜里,我下了很大决心,想写篇文章讲讲卫生知识,结果花了几天功夫,稿子仍然写的不象样,病句,错别字太多。宣传科的同志看了稿子后,细心修改,当面讲消息、通讯、杂谈的写作方法。宣传科长拿出《新闻爱好者》《河南石油报通讯》给我看,让我多观察,勤动脑,多动手,深入采访,心里想什么写什么,诸如好人好事,模范人物事迹。在日常工作中,我边工作边观察,夜深人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月底,汾湖诗社成立,我在会上第一次见到殷秀虹。以前,在《汾湖》杂志上看到过她写的文章、诗歌,也知道她是柳亚子纪念馆前馆长殷安如的爱女。后来,我与殷秀虹  相似文献   

11.
我崇敬冯月华。冯月华是江苏省妇联《妇女运动史》和《莫愁》杂志的主编。我写了一篇《抗战前南京妇女运动史(妇女促进会)》的稿子给她们,她补充了一些内容,又把全文缩短了些,发表时却怎么也不愿共同署名,我感到她思想里有着不平凡的东西,就去访问她。她12岁到解放区,18岁参加抗美援朝,21岁毛遂自荐进了南京《新华日报》编副刊。1956年在江苏文代会上,她被评为全省优秀编辑,获奖金200元,以  相似文献   

12.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女人有泪》是作家于金兰女士的新著散文集。看到这个别具一格的书名,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女人有泪》,仅看书名,似乎本书是专写悲苦的女人或女人的悲苦的。但当仔细地捧读全书的42篇美文之后,我才恍然,作者是以女人为题,专门探讨女性的复杂人生的。她既写女人的悲苦,也写女人的欢乐。作家以她女性的特殊视角,着力探究女性这个特殊的课题,给读者以特殊的心理感受,乃至特殊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从我第一次看到《新闻知识》后,我就喜欢上她了。‘通讯员经验谈’、‘业务研究’等专栏给了我这个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意境的寻求     
亲爱的青年记者: 在给你们写这封信的开头,我想引用了玲同志给我的信中的几句话,也可以说是信中之信吧!她的信中说: “今天收到湖南寄来的《芙蓉》,一口气读完了你写的《微笑》。你写得多好啊!我们都微笑了,而且大笑了。”“艺术也需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绿色的五月》一书,陈原同志读后给出版社负责同志写去一信,谈了他对出版这类书籍的一些想法,并就该书印校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信不长,却写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刚看到《绿色的五月》样书,非常高兴,不能自已,给你写这封信。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编辑得也比较得体(虽则有些纪  相似文献   

16.
《新闻知识》是我的启蒙老师,她把我引进新闻大门。我叫崔峰,是个农民,也是个新闻爱好者,种地之余,总想写点东西投给县广播站.但由于不懂新闻知识,写的稿大部分进了废纸篓。1984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新闻知识》,一读之下,如获至宝,当即订了《新闻知识》,废寝忘食地边学习、边写作,终于我的处女作《真想写稿并不难》,在1985年9月号《新闻知识》上发表。从此,我便与《新闻知识》结下不解之缘,形影不离,年年都订《新闻知识》。投稿面扩大到《陕农报》、《通讯员报》、《老军报》、《农家信使》等报刊,单是1989年1—10月在《陕农报》、《陕西地方志通讯》发表新闻稿就有14篇。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燕赵都市报》一位记者到邯郸旅游。没想到,她向往中的邯郸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并没有给她的旅行带来欢乐,反而增添了几多遗憾。10月6日,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了《邯郸故事多讲好不容易》和《邯郸旅游中的不和谐音符》两篇批评报道。这两篇报道引起了邯郸市市长宋恩华的重视。在10月11日召开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宋恩华拿出这张《燕赵都市报》对大家说:“这两篇报道对  相似文献   

18.
吴宝康、程桂芬夫妇的女儿吴稼青看到我写的《追寻程桂芬在金坛囚禁的足迹》(在《档案与建设》2011年第5期发表)文稿时,正逢她定居在加拿大的姐姐吴稼平回来探亲。姐妹俩没想到抗日战争已经离去久远,母亲是一名普通的抗日女兵,父母亲都已谢世,可在她战斗过的那片土地上,竟然至今还有人读着她写的书,研究她被囚禁的历史,敬佩她当年的勇敢,怀念她被捕以后与日军、汉奸斗争  相似文献   

19.
作为19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小妮如今的写作显得坚实很多。她记录知青的过往,也写下与年轻学生的交流。她仍然是一个喧哗时代的安静写作者"有的小说是取悦于读者的,想看什么就给你写什么;但也有这样的写作者,写的原动力和意趣就是想把它写出来。"王小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小说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不然写作还有什么趣味。"从第一小节"陈晓克今天手痒"开始,没有任何过渡,最快捷地进入到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语境。她就这样写"意趣",她承认自己最新出版的知青题材小说《方圆四十里》,"主要写味道,靠味道带出时代和人性",虽然她也写了众多劳作、打架、偷狗、招工、告状的故事。诗人、作家王小妮选取了1975年夏至1976年春位于东北的"锦绣公社"方圆  相似文献   

20.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宋庆龄认为这一天比自己的生日更重要,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有关宋庆龄和孙中山的婚姻,在他们各自的传记中都有许多记载,尽管有学者对其中不少绘声绘色的描述提出质疑,但由于宋庆龄生前长期不愿写自传,也反对别人为她立传,这就给辨别某些史实真伪造成了困难。有学者认为宋庆龄只写过一篇自传性的文字《广州脱险》,其实,她除写过一些零星的回忆片断外,尚有《自述》[1]和《我家和孙中山先生的关系》[2]两文存世。早在1921年4月宋庆龄在广州用英文致函外国友人白赛脱,并附录了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