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问的艺术     
一、提问难的主客观原因采访中,不少记者常常为抓不住一个重大题材,提不出一个重大的、带有普遍性和方向性的新问题而发愁或冥思苦想.记者要较好地组织起提问,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记者周孝庵在《访问》一文中说:“访问不难,发问实难”,著名记者柯天《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说:“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又最困难的技术.新闻实践表明,提问难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由于采访中记者要在  相似文献   

2.
胡健 《传媒观察》2006,(3):29-30
记者的劳动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新闻材料,他的第一位的工作当然是“记”——采访、记录新闻素材。要当好“记”者,首先要当好一名“问”者。因为,“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们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很难设想,一个不会提问、不善提问甚至不敢提问的记者,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问,是诸多采访手段中最直接、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最能表现记者能力的基本功之一。一个高明的记者,往往能够把自己的学识水平、新闻敏感、社会经验、机警才智融会…  相似文献   

3.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  相似文献   

4.
储符琳 《声屏世界》2006,(10):25-26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法有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等等,其中,访问之所以被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访问是采集所有新闻素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环。而在访问的环节中,新闻记者最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问。甚至有资深的新闻人认为,一位记者的功力如何,往往就是从他提问的水平中反映出来。对于电视记者来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往往也来自于记者现场采访时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1.现场采访的提问关键是要抓住观众的焦点,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提问要“一针见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平时的积累,因此,新闻记者平时要多…  相似文献   

5.
电视现场采访报道,是有电视特色的个性化采访活动。它借助现代电子技术,把记者在新闻现场的采访报道活动呈现在电视屏幕上,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亲切感和参与感。它既突破了以往电视新闻那种画面加解说的模式,也突破了以往新闻“结论式”报道的传统,而把采访与报道同步结合起来,采访过程就是“进行式”报道。 随着电视节目播出形式的多样化,记者、主持人通过现场提问作现场采访,在各类节目中普遍出现。“采访在电视中无处不在”,这句国际电视界用于概  相似文献   

6.
提问是记者了解新闻事实的一种手段,是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善于提问不仅能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重要的材料,生动的细节,逼真的思想,从而取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还能从提问过程中确定较好的新闻主题,形成较好的新闻腹稿,并得到很多新的新闻线索。 美国学者杰克·伦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说:“大约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的。” 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说:“同是访问  相似文献   

7.
蔡文耀  吴静 《视听纵横》2005,(3):111-112
现场采访是随着电子媒体的诞生而派生出来的采访手段,它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当今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类电视节目中。现场采访是指主持人置身于新闻现场,伴随着事态的发展进程而同步进行的采访方式,它通过对现场的直观反映,对观众形成最具生动性、最具说服力的感官冲击力,较好地体现了电视的特性。这种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往往在一条新闻或整档新闻节目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访提问要讲求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在采访时能否进行巧妙的提问,从而使谈话步步深入,获得新闻的“珍宝”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提问是采访活动中记者智慧的最集中表现,更是衡量记者的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尺度,提问的技巧,体现了记者、访问对象、受众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访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大量的活动,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的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曾经这样说过:“笔下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如果说访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它是访问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李洪涛 《新闻世界》2009,(10):93-94
1981年央视在赵忠祥主持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使用“节目主持人”一词,开了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之先河。 主持人作为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中介.作为电视节目最积极、最能传情达意的主导人物.怎样能够在不同的栏目中表现自我的才华、气质和语言特色,使之产生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众、赢得观众呢?  相似文献   

11.
任玲 《视听纵横》2006,(6):114-115
在谈到采访和写作的关系时,有经验的记者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哪来的“原料”,没有“原料”,又何以“加工”,因此,采访是报道的基础。而任何采访又离不开提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记者而言的重要性。提问犹如采访的敲门砖,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使对方开口。如果把采访对象心中之所想比喻成一个矿藏,那么提问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12.
翟国瑞 《今传媒》2009,(6):91-93
提问是新闻采访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记者采访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事实并开掘新闻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大约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地在访问--也就是以向人提问题为基础的."由此可见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一下失实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记者采访这一环上问题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记者抓起,从采访抓起。必须把失实消灭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第一,不能让事实服从于愿望。党历来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指出:记者必须“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战线》介绍过这么一个例子:某通讯员想采写一位农村老太太卖肥猪上泰山游览的事,以此来赞扬党的政策好,反映农民生活富裕的景象。但是这个通讯员隐瞒了一个最主要的情节:那位老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的新闻学者、作家杰克·海敦认为:“新闻事业是一个人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为基础写成的。”①电视新闻采访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镜前采访。电规新闻不仅要传播记者获知的语言信息,而且会把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谈话共时空地展示给观众。由于记者的形象或语言(问话)要展露给观众、采访活动中采访者的每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招致新闻传播的失败。电视新闻采访的可改性差,采访时的提问和答话,往往被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和编进新闻片中,或者直接传播出去。采访具有极高…  相似文献   

15.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广告语,对于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同样适用。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想取得更美、更好的屏幕形象,除了在播音基本功、心理调整、美容化妆、姿态服饰方面下功夫外,还要在一些细节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静态与动态、有声与无声、阴柔与阳刚的最佳组合,取得满意的效果。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专业工作基本素质,但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应冷淡或颇有微辞,这与电视节目主持人平时对一些细节、一些“小事”注意不够有关。 交流意识不强。主持人在采访活动中往往只注意自己怎样提问,没有考虑对方怎么回答,回答什么,使采访显得生硬、呆板。一些主持人由于心中没有想观众,和观众的交  相似文献   

16.
一电视采访是电视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电视采访中,绝大部分信息又来自记者的口头提问。不同的记者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所获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两位电视记者在对电影名星潘虹的采访中,一位记者问道:“你最近拍了一部《XXXX》影片,观众反映很好,不知你下一步打算做些什么?是否继续拍一部新片呢?”潘虹回答道:“我非常感谢观众对我的喜爱,至于下一步做什么还要看具体情况。”另一位记者问道:“潘虹,你与刘晓庆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影坛上两面影帜,但后来刘晓庆却不断地通过一些新闻事件来提高自己的影响,相对来讲,…  相似文献   

17.
随机采访是新闻采访中常用的一种形式,记者采访提问的水平也最能反映其基本功和应变能力。本文以央视“你幸福吗”采访为例,分析随机采访提问的基本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石勇 《新闻前哨》2004,(7):78-79
新闻深度报道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说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访问是采访的主体,提问是访问成败的关键。“在所有已发表的新闻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靠记者通过面对面或电话交谈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其他三分之一也都离不开这条途径。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作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他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停地寻找那些有见解和事实材料的人。”(卡尔·华伦:《访问和记者招待会》) 访问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访问来自事先  相似文献   

20.
现场报道对记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现场提问的能力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一篇题为《我们的提问你无法删掉》的文章中写到:“对于记者、主持人来说,制作新闻节目时,我的提问你无法删掉——这种意识是天天外出采访时应该注意的。只有这样,才有记者、主持人存在的必要,”能否做到这一点,对记者的业务素质,特别是提问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