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去年夏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举办“亚农杯”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大赛的要求必须是读书后受益的真实事迹。 笔者不由的联想到前年春,由于偶读《陕西农业》杂志,见其上有对小麦喷杀菌药的文章,于是乎热蒸现卖,小麦孕穗期时,我用“尧山”牌多硫化钡喷了一次;当小麦扬花期间又喷了一次台湾产的“退菌特”;第三次在小麦灌浆期仍喷多硫化钡,于是夏收时取得了亩产800多斤的高产。 这个铁的事实,使得去年早春开始喷农药时,四邻八村的农民们都纷纷仿效。我作过了解,多半数农民都喷了杀菌剂。 本着用事实说话这一原则,我…  相似文献   

2.
初入股市     
“你还没进股市啊,现在老头老太太们都进去了”。朋友的这句话让我感觉我很落伍,连老头老太太们都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手摇小小股东卡,纵横大大的股市,一指间,“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我呐,披着“小资分子”的时髦外衣,却是“农民本色”不改,这么多年来,只是“咬定  相似文献   

3.
找报纸     
8月16日上午,信阳县十二三里桥乡莲花村青年农民李选伟为找一张《河南农民报》,在屋里闹翻了天。他弟弟小二在屋檐下哭着:“我没拿,你为啥打人,嗯嗯嗯……”。“你没拿,鬼拿了?难道它会飞?”正在菜园拔菜的李大妈,听到两个儿子在屋里闹,把菜往篮子里一丢,说: “大鬼娃子,为啥事,你又把他惹得汪汪叫?”“谁叫他拿我的报纸呢?”“我没拿,他冤枉我,嗯嗯嗯……”小二哭  相似文献   

4.
朱萍 《新闻前哨》2011,(4):32-32
我是农村新报一名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记者。 今年2月10日,对我来说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上午10点多钟,省委书记李鸿忠来到农村新报编辑部视察.在我的办公桌前,鸿忠书记与我亲切交谈.勉励我和我的同事们继续办好报纸,多为农民服务,  相似文献   

5.
“土记者”当了一回“老总”沈耕夫做一个土记者并不风光,因为记者前面多了个“土”字,然而我却沾了这个土字的光哩。去年10月12日,我应湖北农民报邀请前往武汉出席在那儿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华全国农民协会年会,专题座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还参加了《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6.
去年11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苏北出名的穷县盱眙县,1990年粮食生产的奋斗目标,1981年在农民的欢笑声中实现了。”读了真叫人高兴、振奋。但是,我对报道中说到的“三愁”却有点疑惑。消息写道:“社员们说,我们现在有‘三愁’:一愁粮食囤不下;  相似文献   

7.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不消说,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大报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亦哭笑不得。 去年12月 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21日,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专页上,登出一个“小启”,是为寄稿费而寻找两位作者。我是个农民通讯员,曾多次投稿,虽被采用了几篇,但更多的稿件还是石沉大海。有时.我想,可能是没有熟人的原因吧!读了这则“小启”,我明白了,编辑是认稿不认人的,要  相似文献   

9.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10多年,主要采写“三农”方面的稿件,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其中,《农民的愿望》是我的“得意之作”,令人难以忘怀。(一)《农民的愿望》发表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1989年第6期。在这期杂志的《卷首语》中,肯定了《农民的愿望》一文“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反映了当前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接着引用了我原稿中的一段话:“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农民的利益、农民的情绪,都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是关系到农业这个基…  相似文献   

10.
农民﹃记者﹄沈耕夫谷怡这是一张再简单不过的名片,白底黑字只有这样几行:农民记者/沈耕夫/苏北建湖县中堡村。然而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30多年来一直以“可怜天下种田人,为我农民呼几声”的忧民爱民情怀,写下了反映农民心声的数千篇新闻作品,赢得了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11.
武汉卫生报三位记者于1995年5月15日至7月11日,以接力形式,分别只身沿湖北省周边走访了老河口、郧县、红安、麻城、长阳、五峰等十余个老、少、边、穷县市,深入到乡村医院、农民家中采访,用饱蘸激情的笔墨撰写了一篇篇催人奋进、感人心脾的消息、通讯,受到新闻界同行和读者的称赞。 “湖北边区医卫行”凝聚了读者们强烈的爱国爱民热情,这一创意新颖的举措,是他们响应李鹏总理向世界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障”的承诺和我国把1995年确定为“九亿农民健康教育年”的实际行动。他们走出大城市,深入农村第一线,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而写,为乡医而书。这次采访活动,记者们不仅深入一线,体验生活,实地采访,对自身素质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锻炼,而且注重展示了农村解放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工作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老河口市,记者采访了张集卫生院,发现这里绝大部分农民参加了“人身保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在完成大量的正面新闻照片宣传报道之外,比较重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批评照片的报道,在报纸上刊登之后,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豫单8703”,算什么种子! 1998年8月6日,正当玉米授粉的关键时节,南阳市万余亩“豫单8703”杂交玉米田里,却出现了雄花不育,不会结实的怪现象,这意味着农民秋季丰收的希望将成为泡影,一年的辛勤劳动将付诸东流。农民们三五成群在玉米田里,含着眼泪对记者说:“豫单8703”,到底算什么种子,假劣种子,让农民伤透了心! 记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及时报道…  相似文献   

13.
县报是最基层的党报,是农民的报纸,因为它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农民。当好农民的代言人,为农民服务,是县市报人的职责。为农民写评论,替农民说话,为农民撑腰,农民才认识你、信任你,你的评论才有读者和市场。铜山是个有18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铜山日报作为基层党报,拥有众多的农民读者。而我作为农民的儿子,与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感情纽带。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我就抱定“要对得起农民”这个信念,至今已写了上百篇评论。我为什么十多年如一日甘为农民写评论呢?这里面有三个原因:一是热爱评论事业,钟情于评论写作。评论社会现象,针…  相似文献   

14.
一一个矮敦敦的憨厚农民走上讲台,他面对着会场上几十个报纸、通讯社和电台的记者、编辑,激动地说:“亲人们,你们能老远跑来参加我们这个会,我真说不出有多高兴……”这个讲话的农民,是河北省迁西县喜峰口乡饲养专业户马金奎。他,原是喜峰口山区一个穷得走投无路的农民,这几年,他靠着养羊养牛,逐渐富裕起来。他在致富道路上经历了不  相似文献   

15.
夜宿农家“掏”新闻李铁这次参加分社“脱贫之路”报道战役,我和中国记者杂志社来甘肃分社锻炼的皮钧同志结伴,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地区采访。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夜宿农家,与贫困农民促膝谈心,终于掏出了农民们的心里话。尽管这次报道时间较紧,总共采访时间只有...  相似文献   

16.
从绰号﹃老农民﹄谈起郑梦熊《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为《名人专栏》写稿,我笑着说:我不是名人,报社同志送我的绰号叫“老农民”。编辑说:那您就从“老农民”谈起吧。其实,我不是在农村长大的老农民,而是从农村锻炼出来的老报人。记得家乡解放那年,我还是个住在城镇...  相似文献   

17.
立下誓言:“写农民,为农民写” “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这是浩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写农民,为农民写。”浩然将此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坚持了一生。这位农民出身、长年生活在农民中间的作家,对于中国农民和广大农村有着质朴而又深沉的感情。谈及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时,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把农民推向市场,把农产品推向市场,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这是农民进一步进入市场的内动力,两个“推向”则要求党政部门、有关方面多做服务工作,为农民进一步进入市场提供外动力。内外动力结合,农民们才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02,(6)
今年9月13日,《华商报》第 20版以大半个版面,登了一条新闻:《龚德银当了环卫工》,同时配发了6幅照片。历时半年的跟踪报道,终于使这位山区农民、拾金不昧的“活雷锋”有了圆满结局,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善有善报”的典型。 龚德银是旬阳县蜀河镇羊山最深最高处的付家湾村的青年农民,离县城80多公里。为了养家糊口,偿还数万元的帐款,夫妻双双来到省城  相似文献   

20.
观“气候”而发布新闻是新闻界的一种宣传性现象。无以名之,姑且叫作“气候新闻学”吧! 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三下西阳》,报道了山西运城市委书记与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的事迹。我认为,这篇通讯之所以登了“大雅之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了“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