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自理能力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独立进餐和洗盥,自己洗脸、洗脚和洗小手帕等。生活自理能力要注重超前培养,许多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自己孩子在家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在幼儿园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即我们常说的"一个娃娃两个样"。其实,孩子在家习惯被照顾,而在集体活动中,特别是家园活动中,孩子们更愿意自己的"能干"一面展现给家长看。因此,善加利用各类家园活动,能够很好的巩固幼儿的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马婕 《科技风》2011,(4):200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而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意识到帮助和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幼儿工作者的责任。针对家庭中出现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阳慧 《内江科技》2010,31(4):208-208
孩子在家庭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的过分包办,剥夺了孩子参与和学习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经验的缺乏,、家长忽视了对幼儿能力的培养和应有的尊重。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刚入园的小班宝宝,虽然穿脱衣物的本领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总而言之自理能力相对较弱,而他们的依赖性较强。如何来逐步地发展和提高孩子的动手穿脱衣物的能力呢?需要孩子、家长、教师三者的共同配合。我们是以孩子为本,教师为辅,家长支持为出发点,分为三步走,也就是所谓的"三亲"实践法,多方位、多角度、最大范围地实现小班孩子穿脱衣物的自理,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生活之中,实现孩子这方面的完全独立。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性格养成、行为习惯以及自理能力的养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要想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做好家长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经调查,我发现在我园内大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更是呵护有加。然而,家长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这就容易造成孩子对家长过度依赖,以及自理能力欠缺的问题。大多数小班幼儿还需要教师帮忙进食和入厕,并且很多孩子吃东西前不洗手,上课时满教室奔跑,甚至还有的孩子会随地小便……但是,小班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有极大的可塑性。作为教师,我应该抓住时机,帮助他们迈好人生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孩子就像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和孩子一起一页页往后翻。但是这本书究竟写得怎么样,起重要作用的我认为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这个角色扮演得怎么样,对孩子这本"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面对家长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两难选择,一种以专门负责接送、看管、辅导孩子为职责的新教育机构——课后托管机构应运而生。但托管班良莠不齐、无证经营、乱收费等现象大量存在,让托管班变成了"脱管班"。暑假即将到来,孩子乐了,家长却愁了,尤其是那些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双职工家庭。于是很多家长愿意选择一个"中介方"来带孩子,托管班成为假期首选。不过,从当前来看,托管班大部分处于"脱管"状态,在卫生、消防、师资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9.
每逢9月上旬,大学新生入学,浩浩荡荡的陪送大军不远千里送子上学,可谓当代高校一景观.尽管公众舆论对家长此举多持否定态度,很多学校还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中特别强调,“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请家长不要送学生到学校”.但大多数家长对此规定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千里迢迢把孩子“抱”到了学校.而与往年相比,1994年的陪送现象又有  相似文献   

10.
儿童时期自我意识中的重要成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四二一式结构模式越来越普遍,家庭教育环境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从小感到"至高无上"、"惟我独尊",家长完全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位置,使他们得到了父辈和祖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许多家长只知道一味的对孩子"施爱",而不懂得引导孩子去感受理解成人给予他们的种种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11.
赖芳杨 《知识窗》2012,(6X):44-45
<正>一、美术教育的现状1.家长看美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所有家长达成共识的"经典"话,并且绝大多数家长都把这句话当成培养孩子的指导思想。所以,幼儿园要选好的,哪怕再贵;小学要选好的,不怕择校费;初中要选好的,逼着孩子考高分;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听话的孩子",他们往往表现出"反叛、多动、狂躁、焦虑、歇斯底里"等异常行为。有些家长和老师对于这些孩子的表现不懂得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不与孩子沟通,只是一味地无端指责或打骂,结果反而使孩子的这些异常行为更加严重。为了帮助这些家长和老师能对此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寻求有效措施,对这些孩子进行积极引导,这里我提供一个成功案例,希望家长或老师能有所启迪:应该对"不听话"的孩子多加关爱,使他们走出阴影,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科学生活》2010,(6):42-44
亲爱的家长:近日,我看见一家幼儿园门前挤满了家长。一问,才知道他们的孩子正在参加该园"才高班"招生测试。家长们说,若孩子能顺利进入"才高班",一方面说明孩子智商超常,更重要的是将来有望进入超常儿童班就读,或许能成为少年大学生。我知道,这是某些机构的正常工作,不但无可厚非,而且于发现超常儿童是很有意义的。然而,我担心的是你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于是,作为一个研究超常儿童问题的学者,我决定要给你们写一封信。首先,我要郑重其事地给你们一个忠告:如果家长把一个孩子当超常儿童来养,犯错误的概率是97%;而把一个孩子当普通孩子来养,犯错误的概率只有3%。这是因为,不管你们愿不愿意承认,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超常儿童占全部同龄人的比例只有1%~3%。虽然你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绝大部分家长都不应当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  相似文献   

14.
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老师经常把自己曾经的经验和好恶灌输给孩子,大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通常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听我的准没错。"相信大人们的出发点也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家长当然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经验、思想、价值观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少走弯路。这是个不需要争议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听我的准没错"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5.
<正>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则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因此,家长的教育水平与教育态度、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况且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单从我们这里双休日和节假日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的爆满就足以证明。有的家长还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有时候却是事与违愿,电视上、报刊上经常报道的某某孩子父母硬逼着孩子弹琴,而孩子是一点兴趣也没有,父母也许是要面子,或是真想孩子好,但是却没  相似文献   

16.
《科学生活》2008,(8):54-59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家长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作为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家长,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某些观念进行认真反思。为了构建"和谐家庭",希望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都能够与日寸俱进,切实履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做新时代的"学习型"家长。  相似文献   

17.
<正>书名:《智能的结构》定价:88.00元作者:霍华德·加德纳译者:沈致隆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7月ISBN:9787213056154每一个家长对孩子都有"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但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又有多少孩子在家长的"误导"下成为"泯然众人矣"仲永式的悲剧人物。通过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技能,扼杀他们玩耍的天性,错过在最好的时机给予他们最准确的  相似文献   

18.
<正>背景:孩子长大后,会渴望独立的空间,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但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认为,孩子是永远不懂事的,永远不知该如何为人处世的,他们得时时操心孩子的一切。于是,哪怕是17、18岁了,他们仍像对待2、3岁的孩子。尽管觉察到这样,只能令孩子每况愈下,却无法放下自己密不透风的"爱"。下面的案例或许会给某些一心"爱"孩子,却又束手无策的家长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对自己的孩子,家长从不吝惜赞美之词。宝贝完成了一个简单的动作,哪怕只给出一个具有"杀伤力"的眼神,都会得到家长们的大力褒奖。"太聪明了"、"宝贝真棒"等语句时常被他们挂在嘴边,并且,为了让夸奖显得更加真实,家长往往还会加上十分夸张的、不太自然的表情。我们都知道,责骂孩子是不好的,但是,这样一味赞美孩子,就真的好吗?未必。赞美多了有害无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赞美也不例外。而这意味着,它带来的并不都是好处。如果让一组孩子同时做数学  相似文献   

20.
上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从家庭进入到了大集体,也是孩子从"自由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开始。孩子讲面临着生活环境、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的重大挑战。这就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用心备战,让孩子较快地适应幼儿园这个"小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