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调查发现,该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执行者未能制定出及时且有效的执行计划和未能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源于政策目标要求过高,政策内容笼统不具体,教育行政部门监督、检查不力,以及缺乏纠偏机制。进而提出政策执行者应适当调整政策目标、使之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完善政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健全的政策监督、纠偏机制。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督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原劳动部在开展首次全国鉴定质量大检查前 ,在提出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的同时 ,提出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监督 ,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督导员队伍。但是 ,我国在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监督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督导员只能对鉴定所(站)组织实施鉴定过程和考评员考评过程进行监督 ,不能对劳动行政部门和鉴定中心实施监督。其次 ,监督体制不健全。劳动行政部门制定政策 ,又监督政策的执行 ,核发、管理证书的过程没有接受监督。虽有上级监督 ,但…  相似文献   

3.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结束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完善并继续推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但这一公共政策自始至终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充分暴露了这一公共政策在出台前深入调研不够,理性推理色彩过浓等问题;在政策的起革、讨论、审查等环节,又缺乏公民有序参与.最后,由于对政策执行中的真实情况把握不准,未能有效评估和纠偏.这些困境为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教育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科学与否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教育政策扭曲化、表面化、扩大化及政策缺损等失真现象,这是由于政策自身问题、政策执行人员、政策资源和目标团体以及监督检察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若要减少政策失真,保证政策执行的真实性就要坚持科学地制定教育政策、加强政策执行人员素质的培养、重视与政策目标团体的沟通、正确使用政策资源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大、执行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助学贷款政策未能建立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及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应有助于银行商业目标的实现和各种金融手段的充分利用;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要求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由助学贷款相关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合力规避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6.
事业单位老干部财务内部控制是指:依据财务计划目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在事业单位老干部内部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对事业单位老干部的计划实施、开支标准以及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实际与计划的偏差并纠正偏差和存在的问题,确保事业单位老干部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实现财务计划目标的过程.按控制的时间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指在财务活动尚未发生前所进行的控制,如事前的申报审批制度;事中控制是指在财务活动中所进行的控制,如按财务计划的要求监督计划的执行过程;事后控制是指对财务活动过程的结果进行考核和奖惩.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是对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传承,它有效契合了各省“精准在地”师资培养的需求,日益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但其政策效能却未能充分发挥。政策执行是政策系统的关键,本文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的模型分析,发现政策执行目标笼统与偏离、执行主体角色模糊与冲突、政策执行机制分割与乏力、政策执行资源短缺与低效等多重因素致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要治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执行的偏差,需搭建组织,建立教师定向培养组织体系;统整理念,以“新乡土性”整合培养实践;完善政策,科学优化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强化培养,追求高质量的乡村教师培养;加强评价,创设“以评促建”的提升机制;保障实施,改善政策环境提升政策效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中普遍缺少或弱化了纠偏这个环节,探讨建立或完善质量纠偏机制;阐述为了使质量纠偏机制能够有效地实施,必须建立纠偏组织系统与纠偏机制,建立纠偏保障制度,并在质量纠偏的实施过程中遵循及时性、分层决策和定期分析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韦春艳 《云南电大学报》2009,11(1):50-52,59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是政策执行过程的一个环节。由于监督的不完善,政策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走形变样,直接影响到了政策目标的实现。面对监督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将通过健全监督主体,约束监督客体,建立监督机制和完善法律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异地高考方案执行面临困境,在相当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问题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政策目标多重且冲突与政策内容模糊;央地权责关系不当,政策主体重心下移;准入门槛过高,政策目标群体惠及面窄。解决异地高考方案本身的政策问题,首先需要确立异地高考政策目标优先序与加强政策监督。其次需要明确责任,合理调整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权力结构。同时需要优化异地高考决策的协商网络,扩大民众参与的广泛性,完善各方利益的表达机制和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