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性审美或者两性美学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共同的主流命题,但是长期以来被湮没在文学史中。实际上,一部文学史也是一部两性审美史。大致说来,在中国,两性审美以唐宋之交为分界线,形成前后两种不同的两性审美古典形态。唐以前,两性审美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美善相乐的道德化审美形态,这是由于中国文化中两性关系的家庭形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性文化中不具有两性战争的原型,在历史长河中记录的都是男权性奴役的情景.海派小说也不例外,男权性奴役仍然是两性关系的一个基本主题.在实际的两性战争中,女性的报复貌似指向男性,却更多地指向女性,而男性报复落点在社会,却总使女性首当其冲地毁灭掉.《退职夫人自传》堪称现代家庭暴力文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中国数千年积淀的男性中心文化不仅束缚女性,也束缚男性。鉴于此,只有男女双方真诚合作,才能共同建构两性之间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身心解放。作家徐坤在质疑女性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对女性自身予以反思的背后,更多寄寓着发自女性内心与男性平等对话的渴望,蕴含着建构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思考。以徐坤笔下所展现的两性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两性的生存困境,从而彰显她的两性关系理想,引发我们对两性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两性和谐是和谐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共同追求。两性平等关系在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面临着具有历史延续性与变异性的障碍:来自女性、男性、社会三种主体思维模式中的桎梏。思索古人之训,建设两性精神文化家园,促进两性关系逾越障碍,进而促成两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极力推崇两性的平等,把两性的性的和谐圆满当作救世的良方,并且终其一生都在为寻求完美的两性关系而努力。但他的叙事话语中却始终充斥着阳性论述,这在他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尤为明显。在劳伦斯的笔下,《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两位女性康妮和白黛.古蒂斯在两性关系中始终处于屈从的地位,这说明并揭露了男权社会的意识和形态对劳伦斯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异化和扭曲。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先民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在他们头脑中的艺术再现。文章试从女性占主要地位时期、女性占次要地位时期、向往平等地位时期三个方面加以探讨,通过分析女神神话所产生的时代以及古代人们对女性的要求来探讨中国神话的两性关系,从而折射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两性关系的演变过程,为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的两性格局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以“食色性也”证明古人承认性爱之本能,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判断仅施惠于男性,恰恰是对女性实行压制的权威性话语,助成中国几千年宗法伦理制下男女的不平等。文章以古籍中的“色”指女人着手,分析两性所受之不同对待,说明女性无权“好色”及在两性关系上的被动甚至被占有的地位,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特点。  相似文献   

8.
赵宝刚的都市情感剧《婚姻保卫战》,立足于都市生活,演绎了"80后"的婚姻生活,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婚姻家庭元素。该剧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展现了婚姻的各种状况,以及两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博弈,反映了女性从觉醒到斗争再到两性走向和谐的过程。该剧对两性性别身份与文化处境的深切洞察和理性思考,超越了传统的两性战争,给我们预言了未来社会两性和谐共融的一幅蓝图,而这将是当代女性主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儒家伦理和男权文化压迫下的"他者"。对女性"他者"存在的批判显示了张爱玲的自主性意识,对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欲求和疯狂施虐背后变态自主的描写,彰显了张爱玲的女性自主性话语权。她的小说追求婚姻道德中的两性平等,改写了传统文化中主从、尊卑、太阳与月亮式的男女关系,解构、颠覆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在性别认同中建构女性平等的话语权。女性个人意识逐步增强,开始争取自我权利,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尊严,成为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主体性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1988年,台湾民间妇女团体妇女新知基金会率先提出"两性平等教育"的议题,后来一路推动。"两性平等教育"包含"性别教育"的话题,"性别教育"有别于"性教育",除了强调男女差异的生物本性、探讨由生理的性所衍生的议题之外,更重要的包括社会制度以及文化所建构出的性别观念教育。两性平等教育目的在于破除由社会文化长期建构出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性别歧视。台湾各级两性平等委员会由各级行政领导担任主任,以凸显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1.
多丽斯·莱辛的《金色笔记》自1962年出版之日起就引来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然而,评论家就这部作品究竟可否称为女性主义作品颇有争议。通过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和两性关系着手,可以看到莱辛的高瞻远瞩,她超越了当时的两性战争,给我们预言了未来社会两性和谐共处的这样一幅蓝图,而这已被验证正是当代女性主义者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两性关系的层出迭现,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认识所表现的两性伦理观亦不尽相同。20世纪80年代末,王安忆以她的性爱主题系列作品“三恋”对两性伦理进行了深入探究,集中透视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的男人与女人,以女性的立场和眼光,对两性和谐进行了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3.
西方两性关系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大众心态史、家庭史和妇女史一样,两性关系史也是当代西方新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探索的触角既面对当代社会,也反思和审视人类历史中的两性关系及其观念的演变,成为古老历史学中令人瞩目的新学科。两性关系史作为新社会史的一个分支而兴起,大约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在70年代以后,但其源头则可推及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们认为,两性关系研究的开创者首推德国医学家伊万·布洛赫(1872—1922年)。他最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两性关系史的演变与现状,因而被称为“两性史学之父”。布洛赫的著作很快翻译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是中国古代家庭两性战争的特殊画面:举凡中国古代两性层面关系的人物:丈夫、嫡妻、侍妾、情妇,都被作者聚拢在同一场景,藉由他们间冲突矛盾的生发,展现出中国古代家庭两性战争的特点及规律:战场转移下女性内部的自戕与互残。在生日宴会的喜剧性氛围里,展示出对中国古代家庭女性生命境遇的悲情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妇女解放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已然成了一组紧密相关的时代命题。"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女性身份实现深刻转型的真实摹写。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下对性别平等所进行的广泛政治支持和社会动员,却也正是"新型主体"与"新的精神"形象建构的现实观照。其结果共同指向于立体的中国本土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6.
历来人们普遍认为在木里藏族这一社会群体中,父权制和母权制是交替的。笔者通过对“母权制”涵义的考察,认为这一观念并不准确,但在社会结构上两性地位是平等的.而由“火塘上位制度”所反映的两性不平等现象是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女性散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是女性主体建构的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洞穿了男性偶像的虚妄和父权文化所建构的爱情神话的虚幻,反思女性在寻找爱情偶像的过程中自身主体性的消泯,从而在正视男性精神缺陷的基础上,回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女人与男人的日常生存中,建构一种全新的男女互为主客体的主体与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典雅爱情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典雅爱情是中世纪西欧的男女贵族和游咏诗人一起创造出的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它提倡爱情至上、两性平等、婚外恋情等。这不仅对传统女性观念作了大胆的修正,而且还有助于中世纪西欧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男女两性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论哈代的两性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性之爱是永恒的人学课题,也是永恒的学主题。哈代正是从两性关系入手来反映人生。暴露人生和批判人生的。在小说中,他批判地思考了传统的和现代的爱的观点,并在两性伦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立的观点。在哈代的两性伦理观中,既有深厚的传统的积淀,又有现代精神的闪光。哈代希望超越传统的禁锢和现代的偏执,达到个体内在的和谐,以及两性关系的和谐,他要求两性伦理必须富有意义地重建。但是步入现实,他总是陷入重重矛盾,他的理想总是走向破灭。哈代所作的整合仍然是在传统思想的框架之中,但是他关于爱的观点,很显然是向善的,改良的。我们今天仍然面临着哈代在一百年前提出的问题,它值得我们做更多更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20.
德国“精英大学”近年来普遍推行两性平等策略,旨在强化女性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并着力提高中高级管理人员中的女性比例,为女性提供生活保障和职业发展支持,包括幼儿照顾、科研和教学培训、学术网络构建、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开发等。两性平等是“精英大学”创业转变中的重要策略,对于培养女性学术人才和管理后备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在逐步改变各校师资队伍的性别结构。两性平等策略对于发掘科技人力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成为研究型大学开放融合的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