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辽宁地区中药生产的历史比较悠久,中药生产绝大多数是药房附设的加工点(厂),进行手工操作,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品种也都是传统的丸、散、膏、丹等。辽宁地区中药商业经营早在辽代就有文字记载,先后形成了襄平(辽阳)、锦州、盛京(沈阳)、营口、安东(丹东)等东北地区较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并先后出现了沈阳广生堂、天益堂,辽阳德顺钰,铁岭义和堂等一批老字号药店,经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饮誉东北乃至海内外。  相似文献   

2.
辽代燕北西辽河流域的气候等自然环境状况,文献中多有记载:辽代前期西辽河流域气候较温暖湿润,水系较发达,植被较好;辽代后期气候转向冷干,11世纪宋人使辽对此多有记载,这些记载所反映的寒冷气候和沙漠景观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北京是辽代墓葬发现的主要区域,出土了很多重要的辽代汉人墓志,对于了解和研究辽南京(或称燕京)地区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补充和辨析辽朝历史均具有重要价值。2007年,北京密云大唐庄出土了一合辽代墓志,志文共计约1500字,文字大体清晰可辨。本文以该墓志的内容为考察对象,结合史料记载和相关辽代墓志,对墓主人张晋卿的姓氏、生平事迹、仕宦履历、官职迁转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并对其中所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制度,如清宁五年科举、承天太后南伐、辽道宗崇佛等问题加以考证。北京市密云县大致相当于辽代的檀州,控山带河,地理位置重要;守关扼隘,军事意义重大;而密云县发现的辽代墓志非常有限。因此,该墓志对于认识辽代密云地区的社会历史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修方 《兰台世界》2014,(1):152-153
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代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辽代体育对各种体育资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辽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国家行政管理与皇帝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辽代的体育文化具有全民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5.
早在古代,辽宁人民就充分利用良好的地缘优势,从事农牧业生产。辽金时期辽宁地区基本上已经被开发为土地肥沃、宜耕宜牧的富庶农业区。但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垦殖过广乃至战乱等原因,导致辽宁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辽代晚期,由于辽西北植被的恶化和流入辽河泥沙的日益增多,使辽河中下游河床的淤泥日趋严重。元代和明代,政府把农业列为辽河流域经济开发的重点,实行毁林开荒,造成大面积的森林植被破坏。清代前期,政府为了恢复自然资源,提出了辽东山区森林地带和部分草原地区实施“四禁”,即禁止采伐森林、禁止农垦、禁止渔猎、禁止采矿,使部分资源得到了恢复和保护。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势力的侵入,特别是俄、日等列强迫使清廷出让辽宁地区森林采伐权,使辽宁的森林植被惨遭洗劫,导致了辽宁水土涵养林的萎缩与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6.
辽宁朝阳县出土的《韩橁墓志》内容丰富,涉及人物甚多,为深入研究辽代韩知古家族世系以及相应的职官、地名、历史事件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资料。韩橁是辽代中期圣宗、兴宗两朝的重要官员和著名外交使臣。本文通过《韩橁墓志》,对圣宗亲征高丽、平定大延琳叛乱以及出使西夏、北宋、高丽、沙州等韩橁生平重大事略进行了系统辨析考证。此外还厘清了韩德让、韩制心等韩橁亲属的情况,对《辽史》多有补正。  相似文献   

7.
生女真是辽朝的藩属部族,文献中对辽与生女真之间的边界情况记载不多,难以观察其动态变化过程。从契丹风格的篦纹陶器及辽代陶瓷器等典型辽代遗存的出土分布出发,结合“二普”资料以及最新的城址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辽代遗存在松嫩平原地区的分布具有清晰的边界。辽代中期,以呼兰河、阿什河、卡岔河、大黑山一线为界,由兰西山湾城子、肇源望海屯古城、德惠朝阳双城子构成了“山湾—双城子”防线,疑即黄龙府所辖、辽末失载的安远、清、雍三州。辽代晚期,北以拉林河与北流松花江之间的地带为界,东以雾开河一线为界,由农安古城、广元店古城、伯都古城构成了“农安—广元店—伯都”防线。辽的边界从扩张到收缩的过程侧面反映了生女真势力的逐渐壮大,为解读辽灭金兴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代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辽代体育对各种体育资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辽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国家行政管理与皇帝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辽代的体育文化具有全民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9.
吕富华 《兰台世界》2014,(10):96-97
辽代佛教盛行,尤其是辽代女性表现出比以往历代女性更突出的崇佛行为。本文从石刻史料入手,对辽代女性的崇佛进行分析。辽代女性的崇佛主要表现在虔诚礼佛、捐建塔寺、造经幢、慷慨布施、出家为尼、以佛为名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僧祐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学大师,《出三藏记集》是其代表作.首先叙述了僧祐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事迹,介绍了《出三藏记集》的资料来源和主要内容,最后阐述了僧祐及其《出三藏记集》对中国目录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佛教传入辽代后,便迅速在辽统治区域内广泛传播,对辽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涉及辽代政治、经济、文化,更是深入到辽人的社会生活当中,辽人的姓名、服饰、社会风俗、日常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方东杰  曲赫 《兰台世界》2013,(11):116-117
文章介绍了辽代契丹境内的语言和文字使用情况,总结了辽代契丹境内语言和文字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分析了契丹文消亡的主要原因,以期为人们研究辽代契丹境内语言和文字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霍艳芳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9):138-141
辽代虽然战争相寻,还是延续并发展了官方修书的传统。有关辽代的历史文献遗留下来的很少,致使人们误认为辽代统治者不重视官方修书。其实,辽朝统治者比较重视文治,设立国史院专门修史,国史院有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等职务分工。终辽一世,统治者组织编撰了不少史书,这与其“以史为鉴”的目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九僧”是宋初的九位著名诗僧。即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字希白,号慧照大师)、南越文兆、天台行肇(号慧观大师)、沃州简长(号知印大师)、青城惟凤(号持正大师)、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怀古。“九僧”的提法,最早见于欧阳修《六一诗话》。据《六一诗话》记载,“九僧”的诗作当时已经被编为《九僧诗》集,流传于世,但在欧阳修写《六一诗话》时,已见不到他们的集子,而且“九僧”的名字也渐渐被人遗忘,欧阳修就只记住了惠崇。欧阳修去世六年之后,即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的秋天,司马光在游历万安山玉泉寺时,在一个叫闵交如的进士处得到了《九僧诗集》,其中明确记载了九僧的名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近年来吉林省中部地区的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指出,老边岗土墙并非是高句丽时期的遗存。从其解剖结构、与周边辽代城址的关系来看,应该是辽金文献中记载的辽代界壕,该界壕与其内侧的辽代城址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第一道防线为界壕,第二道为内侧小型戍堡,第三道为大型军事性城堡,第四道为大型综合性城址。这套防御体系在辽代逐渐发展完善形成,金代废弃,其形式内容影响了金代及以后的边防体系。  相似文献   

16.
辽代佛塔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两百多年历史中,辽代国势强大、政治相对开明、经济发达,为辽代佛塔的建筑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佛教文化的兴盛造就了诸如天宁寺佛塔、大广济寺佛塔等千年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17.
辽代佛塔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且在很多方面都保留了唐代的风格,这为研究佛塔建筑的发展及源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辽代佛塔结构合理、造型优美,这为后世的造塔艺术及风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公元10至12世纪,在中国北方出现了大量的体型庞大、形式美观并具有华丽装饰的辽代密檐砖塔,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社会背景.辽代佛塔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但是有关人类美学及建筑结构特色的因素永久地保留与传承下来,现代建筑的特色都可以从辽代佛塔中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18.
辽代续刻《房山石经》经历了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四个时期。刻经条目主要见于辽代石刻记载,20世纪的考古发掘又对石刻所记有所更正。辽代续刻《房山石经》对我们研究辽代社会史、文化史、佛教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辽代真容偶像葬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晶晶 《文化遗产》2015,(2):112-119
真容偶像是辽代晚期兴起的一种特殊葬俗,它兼具类型的多样性、分布的地域性和使用群体的特殊性等多重特性,也是辽代汉人集团在特殊政治语境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文化行为。佛教对丧葬文化的影响是其产生的根本动力,此外道家、契丹等丧葬习俗亦对其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辽代真容偶像的背后,不仅体现着不同宗教文化的杂糅,也体现着汉族和契丹两种文化的碰撞。  相似文献   

20.
本文据史料记载及近年来新出土辽代考古资料对辽代义州及其所属义丰县、富义县的设置、沿革始末进行梳理、考证,考证结果对深入探讨契丹王朝早期政治、军事等问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