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汉初律简中,“县官”一词源于天子之意,与汉初地方行政体系的铺开密不可分,将其冠以财物之前,便代表了汉代最广泛的官方所有权;“官”作为官有权的补充标识被载入汉初律法,但却广泛应用于其他汉简文书之中,亦成为官方所有权的主要标识;“乘舆”取天子尊意,强调皇室财产的专有权;另汉初律简中明确地将“皇帝”冠于玺印之前,用以标识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秦汉以来玺印之制收归皇室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起一个“庙号”。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赵匡胤庙号“太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庙号则是“圣祖”……当然,并不只有皇室才有宗庙,其他贵族也各有自己的宗庙,称为“家庙”。所以《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旨在启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智.如果说高中语文是一个神秘的空间,这空间里面的宝藏被一道门锁着,学生虽然发现了这个空间但却只能在门外徘徊.所以要帮助学生打开门锁,应当教给他们钥匙.这就是语文课中的“情”与“趣”.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具有宗教身份的瞽史于祭祀的季节在民间采集汇编而成的,因此《诗经》中的民歌与祭祀活动大有关联。而“风”在商代以后,它的语意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神性的自然“凤”到“帝使”、“风后”,它这时是祭祀的对象;由于风向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又幻想出善于鸣叫的神鸟凤,而瞽师也模仿“八风”以作乐,这样“风”又和祭祀中的乐舞联系起来。“风”的一部分含义最终演变为祭祀歌舞。春秋之后,“风”意再度演变为教化。  相似文献   

5.
先民赋予了“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可以组成很多成语,从成语中可以看出“一”字的丰富含义和用法,同时“一”的意义有所不同,读音也不完全一样,而“一”到了现代,又有了新用法.因为“一”的词义丰富多变,用法灵活,我们只有全面掌握它,才能准确理解“一”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才能把握“一”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犯”与“避”是小说创作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很多大作家都是成功运用“犯”与“避”艺术手法的高手,这一点也被许多小说评点家注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红楼梦》将“犯”“避”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做到了“犯”中求“避”,并且“避”得浑然天成.它根据每一个人物的身份、性格与人生阅历的不同,写出了她们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不一样的状态,从而让每一次“避”都闪烁着个性光辉,这一点在理家方式的采取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的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纪,托马斯的伦理思想既起着使宗教伦理世俗化,世俗伦理宗教化的作用;同时又起着使伦理学由德性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转化的中介作用.托马斯完成这两种转化的工作具体体现在他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与希伯来神学律法思想结合起来的做法上.而基督教的“十诫”则是他建构宗教规范伦理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的超前称“王”湖南衡阳市三中粟季雄“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鸿门宴》里,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具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可是皇帝的女儿为什么称公主?此外,古书中还有翁主、郡主、县主等名称,它们又与公主有什么区别?“公主”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公”,周朝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于是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所谓公主也者,乃“公”主持其婚礼之意也。当时,周天子的女儿叫“公主”,其他诸侯的女儿也叫“公主”。“公主”又可以叫“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  相似文献   

10.
“双师型”教师是在中国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下产生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的提法在职业院校里比较普遍,其概念的核心在于“双素质”.自1990年王义澄首次提出“双师型”以来,国内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文献,文章针对其中几个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纳了“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六个特点,与学者们商榷.  相似文献   

11.
“补语”和“状语后置”的位置都在谓语后面,因而容易混淆。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③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①句中介词结构“于长勺”补充说明“战”的地点,作补语。②句中“王”后面省了介词“于”,“王”活用作动词“称王”,“关中”作“王”的补语,补充说明称王的范围。③句中介词结构“以尉首”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重农的国家,民间从古至今祭祀着不少与农事相关的神灵,虫王便是其中之一。在我国民间,一般流传着虫王是“鹜”和“刘猛将军”的传说,但在浙江瑞安湗村的虫王却是当地先人,“护国惠民崇道圣王”陈肃勉。澍村“排殿猪”庙会,正是为了纪念陈肃勉灭蝗的丰功伟绩,以激励湗村后人弘扬先辈的乐善好施,互帮互助,相邻团结,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人们希望通过祭祀他,以求丰年。本文探讨瑞安湗村“排殿猪”庙会的特色及传承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川夹江县自宋以来以竹纸生产最负盛名,境内各乡业此者众,由此形成了对造纸业祖师蔡伦的崇拜,并产生了相应的行业组织——“蔡翁会”.本文围绕蔡伦崇拜在造纸社区中的历史意义,将“蔡翁会”这一民间信仰组织置于夹江县清末以来社会的发展脉络之中,力图对行业信仰及其祭祀组织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的作用作出历史性和地域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被”字句是表达被动语态的一种句式,是被动句的一种.它产生于战国末期,两汉时期逐步发展,魏晋以后逐步取代了其他被动标记,成为汉语被动式的范式.“被”字句的使用从句法、语义到语用都有很多限制,与英语、日语等语言不同,汉语是一种较少使用带被动标记的被动句式的语言,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被”字句的教学成为难点,也成为很多外国学生规避使用的对象.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北大CCL语料库中的“被”字句偏误语料,进而总结出偏误原因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意”是唐五代诗学的核心范畴.“意”的含蕴丰富,既指涉诗歌构思创作中的情思意绪和区别于以景写情的直接抒情的创作方式,又指涉诗歌用意曲折隐微的风貌特征以及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创作冲动与灵感.对“意”的批评,唐人反对“意熟语旧”,贵独创;表意要求言简义丰、声律谐和、“内外意”各自表意完足而又契合无间.唐人以为,“意”是诗歌创作中的主导性要素,并由此提出并丰富完善了“以意为主”、“意先语后”与“意在象前”的论题.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唐人提出“意在言外”与“语穷意远”,强调诗意表达应含蓄而避免浅露直白,要求在简洁的文字之中蕴藏尽可能丰富的意蕴.唐人论诗以“意”为焦点的现象标志着诗论史上重“意”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读”和“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注重和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读”和“练”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最佳方法.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读”得到位,“练”得充分,并把“读”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读”和“练”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读”和“练”中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享受审美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地位的尊卑、位次、排序,尤以宗庙祭祀时最为重视。“昭穆”就是分别地位尊卑、高下的特定词语。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是用“昭穆”来分别地位、次序。如《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五季之穆也”。在祭祀时,父居右为“昭”,子居左为“穆”。《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穆,庙序也,一世昭,二世穆。”《礼·祭仪》:“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父昭子穆……(是昭穆所生谓子孙)”。  相似文献   

18.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助词“的”“地”“得”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它们的正确用法.本文通过对汉语中常见助词“的”“地”“得”的用法进行考察,正确分析“的”“地”“得”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好地将它们运用于我们的语言文字之中.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写项王与沛公在宴酣之时,沛公之参乘樊哙撞将进来。这一举动,不仅未被处罚,反被项王夸为“壮士”,并赐之卮酒与彘肩。下属“与斗卮酒”和“与一生彘肩”,都超出了项王的吩咐,多了一个“斗”和“生”。怎么解释?“斗”,大的酒器,没话说。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