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红 《科技与出版》2012,(10):58-60
校对质疑是现代"校是非"的基本形式。就什么是"疑"、为什么会存在"疑"、校对是否要质疑、校对如何质疑及质疑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田露 《兰台世界》2013,(Z3):150-152
<正>顾颉刚(1892—1980),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是一场辨伪疑古运动,是当时中国史学界一场"深沏猛烈"的"革命",是新文化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顾颉刚受胡适倡导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1,(11):76-86
"有闻必录"并非是近代报人为新闻失实所设计的托词和借口,而是报人争取的自由采录信息的"职业权利"。报人将"有闻必录"定位为太史采风、史官记事,又将史家"疑以传疑"的原则融入到"有闻必录"的宣传及应用中。在文化认同和实践实用的合力推动下,"有闻必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业内外所承认,并在20世纪初被奉为"报馆天职"。"有闻必录"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人开始主动地建构新闻职业的知识体系,迈出了初步探索中国新闻职业化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北宋经书子籍刊刻与“典籍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勇强  陈久恩 《出版科学》2012,20(3):99-104
北宋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勃兴期。这一时期,以国子监为主导,各地官私机构相继刻印了大量经、子类书籍,蔚为大观。经书子籍雕印既是中国以典籍为中心的传统学术惯性,也是科举政治的必然选择。这类印本在社会的广泛传播流行,导致"疑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典籍的神圣,对北宋的学术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形成"六经注我"为特征的宋学。  相似文献   

5.
再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兼与潘连根同志切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浙江档案》1997年第12期发表了我的一篇题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探疑》的文章(以下简称"探疑"),其目的如文中所说,"供有志于深入研究这一篇课题的同志们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梁绍辉、王兴国、吕芳云、万里等发起成立的"舜帝文化研究与永州旅游资源开发课题组",根据近年来永州一系列考古发现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期对宁远县九疑山乡九疑洞村玉琯岩边的古舜庙遗址的勘探试掘,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构思"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思维比喻成电脑,那么,展开构思犹如打开了电脑程序,回忆、联想、复制、问疑、分析,是优化构思的几种"应用软件"。积累——打开素材仓库的"快捷键"  相似文献   

8.
殴打:疑因"无意一瞥" 4月1日,距事发已过去近20天.在邯郸市铁路医院法医住院部,受害学生吴华虽然面部伤痕已不再明显,但右眼眶仍有一块血肿未消.  相似文献   

9.
宋朝哲学家、教育家张载在其二重人性论基础,注重"教"与"学"的统一,以人性定学性,以学性定教性,最终形成"立志——养正"、"学疑——启发"、"勤勉——尽材"、"精思——渐进"教学法体系,对当代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庚子年间,法驻滇领事方苏雅因违反<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强运军火"[1]入滇,致使滇省民众"疑愤"、不满,放火烧毁了德、法教堂,酿成了"昆明教案".笔者拟结合新发现的清代档案,撰文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直不疑,西汉时期南阳人,官至御史大夫.直不疑处世低调、为人厚道,时人称赞他为“有德行的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直不疑担任郎官之职时,共居一室的同僚因事请假回家,误将他人黄金带走,丢失黄金的郎官怀疑是直不疑偷去了.直不疑为此向失主道歉,并买了黄金予以赔偿.后来请假的同僚归来送还了误拿的黄金,真相大白,丢失黄金的那位郎官深为惭愧.直不疑升任中大夫时,有人在上朝时污蔑直不疑,说直不疑与嫂子私通.直不疑闻听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没有哥哥.”随后便不再辩白.  相似文献   

12.
疑是学习知识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知识的传授就是设疑——解惑——再设疑——再解惑的反复过程教学中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物理教学为例谈几种设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许颖琳 《大观周刊》2013,(12):146-146
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完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充学习中,教师要担教学中学习质疑,使学生在疑中思考、在疑中探索、在疑中学到新。  相似文献   

14.
马峻岭 《大观周刊》2012,(19):267-268
人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新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张萍 《新闻传播》2008,(1):44-45
问题意识也可称作质疑精神,它要求记者围绕新闻事实不断发问。恰如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长于疑,善于问,是记者提升新闻报道水平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那么在新闻报道中问题意识究竟该怎么运作呢?  相似文献   

16.
这幅清末诰命夫人便服坐像是用无光纸印制,暗部已反银,硬纸板装裱,拍摄年代不详,纸板上印有"山西祁县·天光照像馆"的字号.照片背后打有1509的编号,疑是早期某收藏单位藏品编号.  相似文献   

17.
王克平 《大观周刊》2013,(3):116-116,100
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识.许多教师认识不够。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是《黑龙江广播电视报》今年3月21日至3月27日一期刊登的《弄清学问疑而后信》一文中的一句话,其中"怠"应为"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说的,见于《论语·为政》。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获,  相似文献   

19.
何昆 《兰台世界》2016,(8):46-48
汉代诗学训诂释义侧重于伦理教化,承其后的朱子诗学虽有因袭旧说之处,却因受到宋代疑古思潮的影响而呈现出新的气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即"从以序言诗到以诗解诗""、从以政治解经到以理学解经""、从思无邪到里巷歌谣之说",来探析朱熹《诗集传》在《诗经》阐释上体现出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1921年胡适发表题为研究国故的方法的演讲,倡导疑古的态度,称疑古的态度就是‘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十个字。基于此,在这篇演讲中,胡适无须什么证据,就断言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个字可以信的。以后呢?大部分也是不可靠的。这种宏论直接影响了1922年出现并执20年代中国史学牛耳的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