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享誉中外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建都南京后最早兴建的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建筑。它既充分彰显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特色,又吸收了当时流行的西方建筑元素,可谓是融合东、西方建筑文化精髓,中西合璧,开中国近代建筑理念之先河。执掌这一巍巍建筑设计建造重任的,是当时中国一位年轻的天才建筑师吕彦直。他用如流星般炫目而短暂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山寨建筑近年在中国大地层出不穷,大量的新闻报道引起国内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山寨"建筑脉络,从秦朝大一统开始到今天中国再次崛起,历史上都不缺乏山寨建筑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熊燃  盘石军 《新闻前哨》2008,(12):44-46
我国古代报刊在向近代报刊的转变中走向了与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相异的道路。促使中国近代报刊走向不同道路的因素.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状况使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脱离了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的轨道;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本文旨在探讨第二种力量即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将从政治情结、立言、教化和重义轻利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晋中传统建筑受地域影响多山多石,在装饰上以砖雕为主辅以石和木雕,在布局形式上民居形成四方围合的四合院建筑群、内部开敞外部封闭的基本形式,其中以晋中地区的晋商豪宅为代表。通过对晋商民居建筑装饰、布局的了解,揭示装饰纹样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人们对民居建筑艺术有更深入了解。晋中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地域形态、风俗习惯、阶级观念以及他们从商的理念、生活的态度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建筑中包含的文化影响着一代代的晋中人,使儒商之称成为山西独特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商会是中西文化交汇在中国大地上的产物,其组织文化具有科学进步性、民主性、自保性、依赖性等特征,尽管商会是新旧交融的组织,但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商会是中西文化交汇在中国大地上的产物,其组织文化具有科学进步性、民主性、自保性、依赖性等特征,尽管商会是新旧交融的组织,但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吕彦直负责设计和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成为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之一,成为融汇中西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巧的代表作品,在我国建筑界产生了十分重大深远的影响,吕彦直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8.
在各大媒体大肆炒卖楼盘的“欧陆风格”,都市人热衷于古希腊罗马式西洋风格建筑的今天,我们拿到了陆元鼎教授的《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沉甸甸的就如其中展示的民居历史,其实除了产生的渊源外,它展示的还是活生生的中国各地乡村民众最为真切的生活状况,一如铺在大地上的测量坐标,从住的侧面体现不同地域民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取向。 《中国民居建筑》分三卷,上卷是民居总论,是对民居建筑的简史、装饰、营造、空间形态及民居与文化、自然环境等的关系的解说,中卷则是对北方、南方、各家及港澳台各地民居的介绍,更为难…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传播中,刚诞生不久的近代报刊成为传播的重要阵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高潮叠加涌现;中国近代报刊造就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领域,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公共空间;中国近代报刊促进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客观上为近代社会思潮的传播扩充了新型传播主体;中国近代报刊的副刊对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10.
建筑色彩是其建筑文化的独特体现,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其建筑色彩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构成,又体现了同地域和文化背景共生的理念,同时还融入了西方和中国南方色彩的因素.本论文通过实地调查,逐步解读李家大院从总体到单体,再到局部的色彩,进而分析李家大院在色彩构成上的特征,通过调查与分析来探寻晋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力求对传统建筑色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它相对于砖石建筑的弱点是不利于保存,因此目前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唐宋的很少。而与宫室和宗庙建筑相比,民居建筑则更加未能得到保存。因此要了解唐宋时期的民居,除了唐宋绘画和考古实物,兼以尚存明清民居为参照系数,剩下的唯—途径,就是要到古籍文献中去探寻踪迹了。  相似文献   

12.
在营口辽河大街西段1.3千米的地段,自营口有城市雏形以前就被称为"西大街".这里是营口城市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东北地区近代化的起点.营口西大街虽经两百年变迁,至今仍保留着一批古代和近代的庙宇、民居、商业建筑物,是营口市历史人文景观最多最集中的街区,被中国文物专家称为近代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张謇是影响南通近代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人物。南通近代建筑的大规模出现直接建立在以张謇为核心的士绅精英群体成功经营实业及社会事业的基础之上。张謇"通官商之邮"的身份及其特殊的建筑旨趣是南通近代建筑广泛兴起及具有中西合璧形态特征的源发动力。  相似文献   

14.
康健 《兰台世界》2016,(1):108-110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由保守、封闭、压抑的传统文化形态向民主、开放、自由的现代文化形态转型的模式。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问题,驳斥错误思潮的同时,指明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新思路——在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权利的斗争中实现民族文化近代转型,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容、性质与走向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古代社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建筑文化,是值得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与构造、功能与审美上的完美结合,以其物质技术与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鲜明的民族特点与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岭南地区是近代最早和西方文化接触的地区,由此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文化,在装饰设计风格上,既保留了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增添了西式建筑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词源学出发,分析了各类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由此再现了中华先民的生活场景、社会形态、审美意识映射在建筑上的印记。通过时空比较,展示了传统园林作为中华传统建筑博物馆的文化载体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风云际会,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民主思想共存。学者梁启超,涉猎政治、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对法学也颇有研究,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法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法律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在中国民族危机、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条件下,鲜明地提出了法治思想。一、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梁启超作为法学家,对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突出一点就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力量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西方法律文化广泛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词源学出发,分析了各类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由此再现了中华先民的生活场景、社会形态、审美意识映射在建筑上的印记。通过时空比较,展示了传统园林作为中华传统建筑博物馆的文化载体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居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它既满足了人们居住的要求,同时也让人精神得以寄托和传承。本文从传统风水学"因地制宜、相地施工"的营造思想,论述各时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