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加速训练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本通过对大量国内外跳远研究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综合分析,从现代跳远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结合运动系跳远组学生自身的特点,对运动系学生的跳远技术训练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我在北京体院运动系的练习中,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结合本人的体质、技术特点进行科学训练,使动动成绩得到明显提高。文章仅对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训练节奏作了浅析。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情况概述唐如泉是我院运动系82级田径班学生,65年1月出生,身高1.80米,体重62公斤,经过两年的学习和训练,进步较快。83年被评为“三好学生”,84年被评为“广东省青年突击手标兵”。运动成绩由1.99米提高到2.15米,多次代表国家、广东省、学院参加国际及全国性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被全国《田径》杂志及《体育报》赞誉,为我国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及亚洲田坛新星。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育现状研究人手 ,对运动训练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表现 ;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 ;课程分类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进行研究。以期促进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研究主要围绕运动系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运动系学生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运动系如何解决“学训”矛盾 ?等方面的内容展开。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北京体院运动系是培养教练员、专项体育运动师资、科研人员和其它体育专业人材的.毕业生除具备全面的技术、战术和扎实的专项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数学训练能力.训练能力,是我院运动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训练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质量和人材培养问题.为了进一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也是教学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我国13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调查与咨询,分析了影响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因素,提出了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应拓展;由“单一目标”方向向“多目标”方向转变;人才培养规格应由定向培养“专才”型向多向培养“通才”型人才方向发展,也为进一步深化运动系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全国人民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形势的鼓舞下,体操运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近一年来所举行的三次全国比赛,有力地证明了这一事实.1958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参加健将级比赛的男子共十二个单位、五十八名运动员,女子共十六个单位八十名运动员,总共一百三  相似文献   

8.
运动实践证明:全面身体训练对提高运动成绩和掌握完善技术具有重大意义.不久前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田径教练员会议"上,把它再一次提到了更高的原则——"全面身体训练是获得优异成绩、掌握完善技术的物质基础."但是,如何正确的安排身体训练,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前次(院刊第十期)已经就身体训练的內容、比重和进行的方法发表了一点意见,现再做如下补充.一、关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运动成绩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核心力量训练的理性阐释——科学化训练新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的体育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然而,在竞技体育中,核心力量训练在角色定位、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及发展机制方面依然停留在定性、定量化的描述阶段,无有效的理论支撑,使核心力量训练处于粗放发展的态势之中。本文以不同的训练新视角,系统阐释了核心力量的科学化训练依据:1)通过系统论的视角,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角色定位、结构功能作以阐释,指出:核心力量训练是力量训练的一部分;核心力量训练的结构决定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特殊性。2)通过神经肌肉—系统观视角阐释了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机制("三亚系模型"作用机制、神经控制作用机制)及神经—肌肉系统观下的核心力量训练负荷和训练方式。3)通过专项化视角探讨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发展机制:训练工作目标专项化;核心力量训练专项化(能量代谢专项化、动作力学特征专项化、神经—肌肉系统专项化)。  相似文献   

10.
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唯一直属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任务,多年来为国家队、省市队培养了不少的优秀教练员,诸如:周明、冯树勇、夏燕飞、陈中等高水平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机,对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办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适时调整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迫在眉睫,如何在全国78所设立运动训练专业的高校中保持领头羊的位置,特色是关键,质量是保证。如何办出特色,将是完成体育总局对运动训练专业所寄予的为国家培养高水平教练员的重任,更好的把三结合基地办好的重要措施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为交流运动医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学院于80年11月15日至21日开了运动医学经验交流会。经邀请来自全国17个省、市体工队、8个体育院、系、三个体科所、三个解放军部队和一部分医院从事骨伤科的医生(大部分是往届骨训班,保建系毕业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自1958年任教以来,在这廿多年的时间里,我担任过58级专选游泳班的课、64级运动系游泳班的课,73级运动系游泳班的课,两届一年制教练员进修班和本届两年制大专班的课。他们的培养目标均为专项教练员和专项教师,特别是现在的大专班,将来由体委系统分配,绝大部分要当教练员。根据培养目标,如何提高作为一个教练员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研究和探索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全面分析全国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伤亡事故的基本情况,列出了造成自行车运动员伤害的9种主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加强公路自行车运动安全控制的具体措施,并就教练员在安全训练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作出全面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心理训练作为一位新客进入到运动训练之中,它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一起,构成了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在国外的运动实践中,心理训练已经获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国家体委自五月二十日起在我院召开的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现场会议,历时七天,于二十六日下午胜利闭幕.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在会国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热潮的鼓舞和推动下,全国体育院校、系科也开展起了一个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我院在教学改革运动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为了使这一运动更加迅速广泛深入的展开,国家体委及时的召开了这个会议.参加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我院从一九六四年开始,大学解放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和练兵方法,曾在技术教学中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即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为了掌握好运动量,作好运动保健工作,曾由当时教改办公室生物科学组对试点班学生的运动负荷及有关身体机能反应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提高技术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以下两篇是生物科学组写的调查报告,曾用以参加一九六六年上半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运动医学专题座谈会,后经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编入《体育科技资料》1973年第7—8期。  相似文献   

17.
排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力量素质是排球运动基本素质和力量对提高运动技术、运动成绩关系的分析,论述了排球运动各种力量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忠于1979年10月入我院运动系,他曾在第四届全运会少年组比赛中以7.05米的成绩获跳远第一名(百米成绩11″2).1983年,他跳远为7.86米,百公尺是10″6.李忠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门课程外,比较系统地进行了专项训练.一、入学前的训练情况及其本身的条件李忠1962年生,1976年接触训练,1978年开始系统地训练.在这期间,李忠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武术散打技术现状及训练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对参加 1 996年全国散打锦标赛 (个人赛 )的 1 0 8名男选手和 2 4位专家、教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散打运动要提高技术水平 ,必须建立完善的运动训练体系 ;强化对抗中技术运用能力 ,提倡主动进攻的打法风格 ;把耐力训练贯穿整个训练的始终 ;加强其进攻和防守的功力练习 ,特别是拳脚的击打与抗击打能力 ,并注重功效性训练。  相似文献   

20.
有关身体训练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身体训练的理论问题“体力”是人体生存和活动的基础,是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的基本概念。“体力”一词也和“技术”一词一样被广泛地使用。这样使用“体力”一词的意思是从广义卜讲的.可归纳为:如上所述,构成体力的因素含有相当多的内容。然而对我们所讲的“体力”而言,指的是从事体育运动时的狭义的体力,它是人体参加运动的一种能力。其内含因素的关系可用东京大学教授猪饲道夫氏图来表示对这些身体素质,猪饲道夫又从能力发生系统和控制调整系统两个侧面分别显示:身体素质A能力发生系为从事运动能力的作用(力量、耐力、爆发力)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