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新音乐”开始萌芽,音乐人根据自己的音乐思想进行各类音乐实践活动,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音乐”初步成型。“新音乐”是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与冲突的产物,也是中国音乐人音乐实践的结果。研究20世纪前期各阶段中国音乐人对“新音乐”的实践,有助于厘清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明确各阶段音乐教育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促进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堂乐歌是近代中国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新音乐形式。以此开展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教育标志的学堂乐歌教育。在效仿西方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它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相比。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代表的新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手法与乐器使用、教学机构与科目西化、专业音乐教育家培养等“硬件方面”的发展更具时代性。对清末民初新音乐教育形式——学堂乐歌教育在产生与“硬件方面”创新之处的研究,影射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等“软件方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和体系的完善建设有了新契机。目前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和体系建设的急迫任务是明确定位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中国”性质、探寻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的维度、认识建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前景和现实困境。而重建中国音乐教育价值观、确定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搭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模式,则是切入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必须维度。总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理想和行动目标。  相似文献   

4.
宋伟伟 《考试周刊》2010,(13):207-208
本文作者从中国知网上分别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高校公共音乐课”、“大学生音乐教育”、“大学生音乐课”、“大学生素质教育”等检索词检索,筛查出符合2000-2006年高等学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条件的论文共268篇进行梳理、分类、综述。将新世纪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教育论文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呈现出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音乐史”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在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完善其知识结构,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从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方面对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意在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线索,树立正确的音乐史观,同时帮助学生找寻到学习本该具有的快乐体验。  相似文献   

6.
廖家骅先生作为当代中国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为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称为“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的领路人”。基于对廖家骅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从其对音乐审美特性、音乐教育审美特性、音乐教育与审美心理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其音乐教育美育观;从其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职责、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等问题的关注概括其音乐教育通才观;从其对一线音乐教学、教育现状等现实问题与实践性问题的关注与评论提炼其音乐教育实践观,从而对他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全面阐释。对廖家骅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既是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的总结与回顾,也是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其主要理念现已渗透到国际音乐教育中,但在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人们对音乐人类学这一学科还比较陌生。音乐人类学主张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梅里亚姆),也研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其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是:树立音乐价值平等观,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发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8.
地方民族音乐有其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有其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从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积极构建“母语音乐文化”体系的重要选择、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的重要通道几个方面。论证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传播的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世界对国民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最具深远影响的有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它们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系 ,匈牙利的柯达伊体系和德国的奥尔夫体系 ,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性最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原本性 (DasElementare) ,也是这个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ius,意即“属于基本元素、原本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 ?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 ,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它是一种人必须亲自参与的音乐。奥尔…  相似文献   

10.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本文着重分析了奥尔夫对音乐的“原本性认识、即兴奏乐”的教育认识和“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起到积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德祥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1):65-68,82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比“民族音乐教育”的提法更准确,内涵更广,立足更高。中华民族音乐母语应该是中国传统音乐,不包括中国新音乐。诗词吟诵音乐是中国传统人文音乐的要项,是实施音乐母语教育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五项全能”比赛的开展促进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这不仅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五项全能”比赛提高了高师音乐师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高师培养实用性、应用型的综合性音乐教育人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人本主义”音乐价值观;世界音乐化的构建;历史研究的途径;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以中华化为母语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基础音乐教育的新课标新课程。  相似文献   

14.
高师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形成了“重西轻中”的音乐教育模式,既不利于高师多元化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也不利于学生民族音乐观念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为此,必须加快高师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使其体现明显的“民族性”.本文从阐述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注重“民族性”的重要意义入手,对高师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剖析,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高师音乐教育注重“民族性”的建议,旨在促进中国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音乐界对音乐价值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音乐与政治、与社会生活关系的层面上。强调音乐为政治服务.突出音乐的思想性和教育作用。表现在音乐教育上.强调“中学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唱歌教学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它不分国家、民族、语言。通过音乐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先秦儒家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概括起来主要有促智、怡情、辅德三项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胡世红 《文教资料》2005,(30):29-31
音乐教育既是音乐文化的核心更是世界文化的核心,音乐教育应该向“多元音乐文化”发展;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有效的手段,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和社会“接轨”,培养出全面的人,特别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柯婷 《陕西教育》2010,(5):61-61
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单纯地教给孩子多少音乐知识.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音乐教育的日的是使幼儿能够倾听音乐。理解音乐,演奏音乐,创造音乐。为此,音乐教育强调幼儿自身的参与和感受,即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让幼儿在亲身参与和感受中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幼儿音乐活动的娱乐本质”,使音乐游戏成为一种“漫不经心的娱乐”,使幼儿参与音乐的活动“成为一种交互性、社会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活动”,让幼儿“一边玩耍一边欣赏音乐”。  相似文献   

19.
自从音乐教育成为一门系统的教育学科以来,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家一直在试图回答“什么是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目的?”和“怎样的音乐教育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西方音乐教育领域新近出现的倡导“实践比较音乐教育学”(Praxial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的学者认为: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培育和提高人们的音乐素质,以使受教育者在生理、心理、智能、体能等各方面健康发展。这不仅因为音乐是人际沟通、文化交流和素质提高过程中障碍最少的媒介;更因为智力、情感和体能作为人生三要素的和谐构建和均衡发展与人们音乐素质的提高终…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必须有高水准的灵敏的耳朵,才能有效地去感受和理解音乐。因此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歌曲教学中强调音乐的听赏作用,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表现音乐,是音乐教育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