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中国文学滥觞的《诗经》,在传统的儒家阐释中,形成了“诗言志”的诗学观。作为传统文.艺批评的主流话语,“诗言志”的诗学观过分强调《诗经》的社会功能,重政教;淡化《诗经》的文艺特质,忽视其审美的诗学观,这种诗学观在早期也经历了由嬗变到定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袁枚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围绕其诗学核心范畴性灵而展开。他认为《诗经》都是“直写怀抱”的性灵之作,肯定其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指出《诗经》风格多样乃是因为诗人性情多样,否定《诗经》皆“关系人伦日用”之说;反对多附会、以琐屑为功的考据说《诗》与脱离文本说《诗》,发展孟子“以意逆志”和提出“歌”以悟《诗》的接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汉代的诗学,基本上是《诗经》学,而《毛诗序》就是汉代《诗》学的纲领与津梁。“温柔敦厚”的“《诗》教”与《毛诗序》融合以后,“四始”、“六义”,“美刺”、“比兴”,“风雅正变”,“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重要的诗学范畴,形成了汉代《诗》学的体系,并对汉以后的诗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心雕龙》与汉代《诗》学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刘勰的诗乐观与《乐记》和《汉书&;#183;礼乐志》的关系紧密。受《毛诗序》的影响,刘勰弘扬了“四始”、“六义”。在美刺比兴方面,刘勰发展了《毛诗序》及汉儒各家对比兴的解释。另外,《文心雕龙》还继承和发展了“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相似文献   

4.
《孔子诗论》展示了孔子诗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是孔子《诗经》解释学的基本观念,深化了《尚书》“诗言志”之说。孔子论《诗》的思想还包括:以“德”、以“天命”说《诗》;以“民性固然”说《诗》;以“情”说《诗》;注意《风》《小雅》《大雅》《颂》的风格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情感、生活的多样性。此篇竹书的价值远超《诗序》,是今后论述孔子诗学的首要依据及说解《诗经》的重要参考文献。《参德》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用了“天神”“皇天”“上帝”“天命”等词汇,主张礼敬天地鬼神;强调“无思”之德,主张人主应当效法天地,敬顺天常、天时、天礼;主张“临民以仁”,民本思想浓厚;禁忌用语较多,训诫口吻强烈,宣扬了赏善罚暴的思想。此篇竹书的思想成分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应当判定为阴阳家著作。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诗经》研究的贡献之一是开创了综合性文化型的研究方法与学派。他继承清代朴学的考据方法 ,而益以近代的科学方法 ,运用多学科知识 ,不仅对文字词义作了新的训诂 ,而且对诗的意旨进行了文化的阐释和体贴入微的把握。他特别注意对隐语的象征意义及其原始的文化内涵的考索。贡献之二是强调让《诗经》回归于诗学本位 ,将语言训诂、文化阐释与审美鉴赏融合为一体。他主张既要用“诗经时代”的眼光去读《诗经》 ,又要用“诗”的眼光去读《诗经》。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不但全面地提高了当时学术界《诗经》研究的水平 ,并开辟了一条文化阐释与艺术审美结合的研究新路 ,它已成为当代的热点之一 ,为后世学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6.
闫文君 《现代语文》2006,(5):120-121
“真”是梁宗岱诗学理论中一个很醒目的字眼。他在三十年代研究外国学艺术的两本论,即命名为《诗与真》、《诗与真二集》。他在《诗与真》序言中说: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情感诗学视野中的"兴观群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诗》论中的“兴观群怨”本为学《诗》用《诗》之法。但在有《诗》风气渐衰、通经致用的文化背景逐渐淡去之后 ,“兴”在某些情况下流转成为作诗之法。到王夫之以“兴观群怨”提举其诗学理论时 ,他改而同时从作诗和用诗两个方面扩展了“兴观群怨”的意涵。从情感诗学的角度分析 ,王夫之的开拓性在于 :以“情”为核心理念 ,牵动“兴观群怨” ,藉以贯释古代诗歌和诗论 ,贯通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这种彰显和开掘 ,从根本上复现了孔子《诗》学情感的超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传统诗歌"兴寄"艺术的渊源。"兴"由《诗经》的艺术手法发展为具有诗歌美学意义的"兴寄",这作为诗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发展值得深入分析。儒家解《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诗》受春秋赋诗言志的影响,将"兴"发展为引譬连类的解诗之法,并进一步与"比"结合,从而确立了"比兴"的诗歌创作原则。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促进了"兴寄"艺术的发展,在传统诗学范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绪论“风”、“骚”的含义  “风”“骚”传统的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上编《诗经》1 《诗经》的编集、流传 《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  《诗经》编集的目的  四家诗  三家诗 (今文三家 )  《毛传》、《毛诗传笺》、《毛诗正义》为代表的古文《诗经》学的基本特征  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宋代《诗经》学2 《诗经》的分类 六诗说  六义说  四始说  四诗说 (二南独立说 )  关于风雅颂的划分标准的几种说法  早期《诗经》分类的原———音乐原则汉儒对《诗经》的分类与先秦的不同———内容分类  《毛诗序》…  相似文献   

10.
王轶 《学语文》2010,(1):27-28
《诗经》战争诗研究的缺陷之一,就是尚未形成对。《诗经》战争诗。科学、统一的界定。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最普遍的观点是将《诗经》战争诗简单地定义为。以战争为题材的诗”。赵沛霖先生就持这种观点,他曾说:“所谓战争诗又可称为战事歌、武勋诗.是指那些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展开叙写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崔融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一位著名的诗人与诗歌理论家,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于初唐诗坛卓然独立,形成了其诗歌的鲜明艺术特征,如诗歌题材内容的丰富性,意境的鲜明性,作诗的合律性,以及清新淡逸、苍凉悲壮的诗歌艺术风格,而且还对近体诗声律、对偶理论进行了科学总结,形成其诗律学专著《唐朝新定诗体》,为唐初近体诗的成熟、完善,以及最终定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广与创作上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歌理论著作《诗格》,在继承前人以"风骨"为核心的古体诗审美原则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境"为中心的若干近体诗诗学观念。在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过程当中,确立了新的美学原则——追求诗境,并且他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践行着他的诗歌理论,标志着近体诗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是集学者、才人于一身,融古今中外为一体而又兼善各类著述体裁的一代宗师。钱先生师友中交游最密、酬唱最多的学者皆学宋,濡染相熏,使他偏嗜宋诗。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谈艺录》,就有相当篇幅论述宋代诗人及作品,提出许多超越前贤的创见。而《槐聚诗存》的特色和风格更是与宋诗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钱先生以其诗学思想为理论依据,从艺术价值与艺术创新的角度,对宋诗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和筛选,编辑成《宋诗选注》,使钱学的思想精髓呈现给读者。由此可见,钱先生对于宋诗的掌握与喜爱以及对于宋诗独特风格和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高适作为盛唐时代边塞诗的重要代表,生前未入“文章憎命达”的怪圈,身后虽与岑参齐名,然不若岑氏之多入选家法眼。今仅就《河岳英灵集》所选13首诗,与它本比勘,发现异文若干。前贤时俊多出校记而鲜有按断,现从诗人之际遇,诗歌之意境,古体诗之音韵,近体诗之格律诸方面加以分析,给出“各从其长”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5.
性命双修、内道外法的南宋道教哲学思潮和“妙、灵、神、照”的曹洞宗默照禅,正与四灵诗学精神相契合。两宋之际道、禅的演进过程中,在道、禅、诗的交汇点上,四灵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诗旨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载酒园诗话》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独特的诗话,表面上看它沿袭了明代诗话贪多求全、包揽古今的特征,但却不像明人诗话那样空疏而好作大言,而是在对古今诗学确具真知灼见的基础上下断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贺裳的这些批评大都建立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之上,放眼明代以来的唐诗批评,如此细致而有规模的研究殊无先例,仅此也可见贺裳诗话在批评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总之,《载酒园诗话》充分体现出清初江南诗学崇尚中晚唐诗的倾向,其中对传统诗学命题的阐释具有总结前人遗产的意义,而诗人和诗歌艺术批评又引领了清代唐诗学的学术风气,体现了清代诗学在作家批评方面日趋专门化、细致化的特征;当然,如果深入探究,《载酒园诗话》确实也暴露出作者好学而乏深思、理论概括力不足的弱点。  相似文献   

17.
王史鉴乃《宋诗类选》之编者,是书的编选彰显了他建构宋诗史的努力和标举性情的诗学观。这既是其学术思想的自然延伸,也是清初诗学思潮激荡的产物。针对当时唐宋诗之争纠葛叫呶的现状,他力主通变,推重学养,倡导唐宋兼采、不拘一格,借以修正宋诗派末流之偏颇,这些都体现出一个理性宋诗派的眼光和胸襟。  相似文献   

18.
六句律论略     
六句诗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类别,在《诗经》时代即已盛行。伴随着齐梁时期格律的不断完善和渐次渗透,六句诗又吸取了新的声律因素,进而发展成为近体诗苑中一种特殊的律诗样式,即六句律。有唐之后,六句律的创作大放异彩。虽然其创作的繁荣程度远远不及五、七言律诗,但作为时人的创作喜好之一,六句律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在六句律的创作中,李白自觉地融入了"复古"与"新变"的诗学思想,于其时通行诗体创作之外另辟一片新的艺术天地,成为六句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道相糅,侠义纵横。其诗歌既是奋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意象的鲜明写照,也是他豪放不羁个性的生动体现。这一切在其诗中集中表现为对自由追求,这种洋溢着自由民主意识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对唐诗乃至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宋代成就颇高的学者代表之一。他在著作《诗集传》中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一方面他反对汉唐以来的将《诗经》作为宣传政治教化的“美刺诗”,要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肯定《诗经》是抒情之作。但是作为理学家,朱熹诗经学的目的还是以诗来建构和宣传自己的理学,并且朱熹经学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在解读《二南》中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