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索式自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立足已有知识基础,大胆质疑;结合集体的切磋研究,解决疑难;在合作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的阅读方法。反映在具体的阅读课上,它的结构模式可分为初探性自学→探究性自学→运用性自学三个阶段。一、初探性自学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在课堂中,只有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初探性自学指的就是学生…  相似文献   

2.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探索——研讨——创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只有提供广阔的问题解决活动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实现“再创造”,升华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学得有趣、有效、成功和自信,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仅以创设成功学习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以求教于同行.一、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有需求感“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问题的情境”是指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计的问题.这种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可揭示教材和学习过程的矛盾点,使学生产生进行成功学习的欲望和达到成功学习的目的.所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感到新颖而有意义的问题,但学生不能或很难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只有学了新课后才能解决.例如,在学  相似文献   

4.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探索——研讨——创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只有提供广阔的问题解决活动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实现“再创造”,升华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 动。自主探索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联系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体 验学习,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发展自我,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相似文献   

6.
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无不满怀激情、精心策划着自己今后的高中的学习和生活。而现在的高中学校要求分层次教学,常把学生分为尖子班、重点班和平行班三类。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如果被分到“平行班”,就成为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学困生”。这些孩子需要教师的爱、尊重和理解,需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着学生被动学习、授课时数少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问题。笔认为只有大力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8.
做人与学习     
做人首先必须立志,只有拥有远大志向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就我们的高中生而言,最实际的“志向”莫过于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任务必然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似乎只有学习好了,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学生。当然,学习好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提高个人的全面素质更不容忽视。现在人们也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为之采取行动。对于有繁重学习任务的高中生而言,必须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其首要一点——学会做人。因为个人立志,即给各己设计未来自我的形象,包括做人原则、职业取向、性格类型及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其中…  相似文献   

9.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提问艺术"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拟通过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为只有探索,才能有所发明创造,探索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起来了,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能寻找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