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1.树立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的专题报告中也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教育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世纪迎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将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已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待改革。 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在发生变化,社会迫切需要既具有文化知识,又具有独立操作和勇于创新的人才,谁拥有这些高科技的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应尽快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健 《考试周刊》2008,(48):21-2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呼唤,同时也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造"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此,如何把握住面向21世纪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而培养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我国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素质教育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提出素质教育"三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柳斌同志还指出:素质教育"要以面向21世纪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按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构想与我国教育方针是一致的,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体系。尤其是其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全体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的教育思想,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最富竞争力资源的21世纪,对教育如何培养出社会发展真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施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竞争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法律教育工作乾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素质,以适应21世纪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竞争的时代。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上,综合国力的提高,要以经济作后盾,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则在课堂。  相似文献   

10.
跨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简言之,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素质教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在分析课堂教学和语言的特点,剖析语言学习的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语言学习潜能,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减轻学习负担.提出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拼读入门,强化训练,分类指导”.这一模式的着眼点是培养自学能力,目的是培养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看!布莱克夫人坐小车来了。”有不少同学将它译成:Look!Mrs Black is coming by her car.其实,这样翻译是不对的,因为,英语中表示“乘什么交通工具”或“以什么交通方式”时,习惯上用by,如:by bike(骑自行车),by train(坐火车),by ship(坐轮船),by plane(乘飞机)等。但是,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前面不能用任何冠词。例如:Han Mei often goes to school by bike.韩梅经常骑自行车去上学。Mr Green goes to work by car every day.格林先生每天坐小车去上班。但要注意,当这些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前有冠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等限定词时,by就应改成in或on。例如:He goes there on the bike.他骑自行车去那儿。They went there in a boat.他们是坐小船去那儿的。综上所述,上面那道翻译题应译成:  相似文献   

14.
Conclusion The great ethical responsibility for professional technologies may be in the technologie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eing the most effictive and the most humane ways of keeping a population in order and productive, The greatest on-the-job challenge is to avoid exagger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Learning, at root, does not require technology. Learners, in turn, do not absolutely need teachers, technologies, and technology, either by day or by night. What students and trainees deserve are the best available instructional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5.
到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课前,老师和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人们通常称它为"热课"。欣赏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靳家彦、孙建锋的"热课"艺术,深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开展"三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三心",使他们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认为“以制度为底线,以正气为导向”不失为推进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提出优化教风学风的前提在于制定科学的制度并严格以此规范师生的行为外现,关键在于努力营造和培育校园“正气”并以此感染和教育广大师生。  相似文献   

19.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样一个重要指导方针的提出,是我们党得出的正确的治国基本方略。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处理好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首先必须保障依法行政,再者加强以德治国,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与以法治国相补充,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完全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