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通讯员队伍的好坏强弱,关系到报社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2.
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就是他们的耳目和触角,每天通讯员都会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新闻线索、一部分新闻稿件,帮助他们成就新闻事业。因此,通讯员队伍是群众办新闻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闻单位应发扬“为群众办新闻”和“靠群众办新闻”的优良传统,把扶持通讯员队伍当作新闻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一词,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然而目前在新闻媒体中,我们已很难看到或听到"通讯员"这个词了。这其中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如今通讯员队伍削弱,作用淡化,其主要责任还是在媒体。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为什么要注意新闻道德呢?通讯员和记者一样,担负着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神圣职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俗知说,“正人先正己”,教育人者,首先自己要受教育;陶冶别人的情操,首先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另外,通讯员队伍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但是,由于近几年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通讯员队伍随之迅  相似文献   

6.
李韧  李国 《新闻三昧》2005,(11):51-54
近年来,“新闻线人”作为一个崭新的名词频频见诸报端,甚至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曾经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扮演过重要作用的通讯员队伍似乎正在渐渐边缘化。通讯员和新闻线人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还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如果不同,他们又将以何种方式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讯员会逐渐消亡还是将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下去?或,这本身根本就是—个不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过去,各部门都有专职通讯员,通联工作网络四通八达。如今,绝大部分专职通讯员变为兼职或改行;而许多新成立的三资企业,根本就没有通讯员;一些老通讯员或提干、或“下海”、或离退休,地方党报的通联工作网络,频频出现断线和断路的情况。新的形势需要新的通讯员工作方法。 一、以变应变保持通讯员 队伍的基本稳定 党报通讯员队伍的不断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就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通讯员队伍也在不断地变化。通联工作以变应变,就要  相似文献   

8.
办好地方党报,必须依靠两支队伍,一支是专业新闻队伍,另一支是通讯员队伍,二者缺一不可。作为通讯员,分布于社会各界、各阶层,能从多方面反馈信息,提供稿件,是报社的“千里眼”、“顺风耳”。据统计,自1988年本报创刊以来,平均每年近40%的见报稿件来自通讯员。前年,本报头版近1/3的要闻出自通讯员之手,四版1/2的综合新闻是通讯员提供的。通讯员是支撑报纸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9.
南京人民广播电台近两年充实、加强通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通讯员誉为“通讯员之家,通讯员之友”。他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三点: 第一,落实评选措施。南京电台每年评选一次优秀通讯员,召开表彰大会,给予一定的奖励,使通讯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激发写稿热情。第二,及时调整队伍。电台每年调整一次通讯员队伍,对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开始,我从武汉商报机动记者岗位调到市场消费版担任编辑.编辑工作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却是如何与广大通讯员交朋友,建立一种“鱼水之情”.通讯员与报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报纸一半以上的稿件系他们提供,他们是报社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因此,上岗之初,我就确立了“抓好通讯员队伍,牢固编辑根基”的原则,两年工作实践,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多渠道发展通讯员各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固有的通联网络,可我不满足报社现有的通联队伍,而是从版面需要出发,开辟“自留地”,建“小金库”.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11.
近日,接连收到好几家新闻单位关于办理“通讯员证”、“特约通讯员证”、或“特约记者证”的通知。其内容无非是“你被聘为本报(刊、台)通讯员(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为便于采访,现为你办理通讯员证(特约通讯员证、特约记者证),请速寄一寸免冠照片两张、人民币贰拾元(叁拾元、陆拾元)”等等。无可非议,报纸、刊物、电台等新闻单位发展壮大通讯员队伍,组建基层通讯员报道网,开展通联工作,是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重要环节。过去在战争年代如此,在生产建设时期如此,如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民新闻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支强大的队伍:一支是专业化的新闻大军,一支是不脱产的通讯员队伍。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展开通讯员工作》中说:“我们的报纸就不仅需要有能干的编辑与优秀的记者,而尤其需要有生活在广大人民中间的、参加在各项实际工作里面的群众通讯员。”一个新闻机构的职业记者再多,它只能跑一些“点”,而散布在四面八方、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通讯员掌握着“面”;点面结合,就能更充分地反映出各条战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近年一些摄影通讯员纷纷弃影经商,因此,如何扎扎实实地建立一支稳定的新闻摄影队伍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作了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广泛宣传摄影优势,扩大摄影队伍,是我们首先注重的一面。我们地区办报起步较晚,因而新闻摄影队伍建立也较晚。面对“摄影通讯员无相机”、“买起相机用不起”等情况,我们从1987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上篇谈到基础性准备,首要的是建设“思想库”。现在来谈谈建设“资料库”。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报道,主要是靠现场采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记者(通讯员)的队伍里却有“穷”与“富”之分。所谓“穷”记者(通讯员),是指“身无分文”。要新闻线索,两手空空;制定报道计划,只好“临时抱佛脚”;投入采访,更是“两眼漆黑”,对报道对象一无所知。“富”记者(通讯员)则不然,家底厚,储存的资料丰富。要新闻线索,伸手可取;采访时需要背景材料,呼之即出……。一个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由“穷”变  相似文献   

15.
胡卫国 《声屏世界》2000,(12):38-38
随着时代的进步,眼下各种媒体的发展都越来越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都有一支庞大的通讯员队伍,这支队伍不间断地把新鲜的“活鱼”送给编辑部,然后再经编辑加工,成为色香味美的佳肴,奉献给广大的受众:但对于县级广播电视部门来说,虽也有通讯员队伍,但却是散兵游勇名不符实。久而久之,通讯员的写作水平不仅难以得到提高,而且有的通讯员激情锐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严重影响了县市级广播电视一线稿件的质量和数量:  相似文献   

16.
一家报纸,应有自已的名编辑、名记者,应有一批骨干通讯员,有一定数量的名通讯员.报纸的通讯员,分布的地域广,有较好的思想、文化素养,新闻触角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基层.他们是写作队伍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试想,如果没有广大通讯员同志的关心支持,报纸是办不成的,如果没有数量较多的骨干通讯员、有名气的通讯员积极为报纸投稿,报纸就很难办出自己的特色.湖北农民报有一支写稿时间长、稿件质量高的通讯员队伍.编辑部每年都从中评出百名左右的“优秀通讯员”并对他们登报表彰.近两年,有一批获得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好新闻奖的通讯员,还有大量的虽“榜上”无名但“报上”有名的通讯员.正是他们,深入村头、田间、农家采访;正是他们,挑灯夜战苦心写作,编辑部才有源源不断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大批稿件,报纸上才有生动活泼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制度,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我们通常把通讯员队伍称做新闻事业的地方部队,把新闻专业队伍称做新闻事业的主力部队。通讯员队伍既是新闻专业队伍的有力助手,又是新闻专业队伍的强大后备军。不少优秀通讯员成了专业记者,有些还担任了领导职务。因此,培养、提高通讯员,就成了新闻机构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培养提高通讯员,就得了解、研究通讯员。本刊特开辟“通讯员研究”专栏,先发表《开封日报》王庭僚《通讯员成长过程三阶段》一文,热诚欢迎新闻界的同志赐稿。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是当前新闻改革面临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不仅要加强对新闻战线上的“正规军”——专业新闻队伍的领导,还应加强对我国新闻战线上的“游击队”——宏大的基层新闻报道队伍,亦即通讯员队伍的领导。“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早在1926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三届中央扩大执委会上,就将建立工农通讯员的工作列入全党任务。1929年6月召开的党的六届二中全会上,又要求地方党  相似文献   

19.
作为县市党报,必须把通讯员的建设和培养当作一项“奠基工程”来干。几年来,平度日报社按照“树立‘大通联’观念,夯实‘奠基工程’”的工作思路,加强通联工作,抓好通讯员队伍建设,使办报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连年攀升,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级报社”、山东省“十佳报纸”称号。  相似文献   

20.
首都一家报纸的总编辑同笔者聊天时说,在记者的队伍中,有不少人是快手、高手,写出的报道、文章,内容饱满,材料非常充实;不论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肚子里确实有“货”,人们称他们是“富”记者。笔者联想到我们通讯员队伍中,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吗?有的通讯员善于发现题目,善于掌握素材,每个月、每周,甚至隔三岔五地在报刊上发表稿件,称他们是“富”通讯员也是不夸张的。当然,现实中还有不少通讯员是写作上的“贫穷户”,写一篇数百字、千把字的稿子,往往手里“货”不多,显得材料单薄,只好靠说教的言语来支撑,寄到编辑部,编辑改起来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