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典诠释学中的两汉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策 《兰台世界》2005,(12):68-69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自汉代开始直至清末,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延续的历史载体,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两汉经学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的肇端,其对经典的诠释方法形成了中国固有的解经传统,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往学界对两汉经学的研究,或仅局限于经书、经学本身的考索,或仅满足于社会背景的简单分析,大多未能很好地揭示和把握经学与汉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山东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涛博士新近推出《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薄弱环节。该书二十六万余字,分作六章,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儒家经学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程,考察了儒家经典在汉代授受、流传的情况,分析了汉代经学各主要学派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研究了经学与汉代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救  相似文献   

3.
《两汉全书》包含的经学著作,第一次向世人完整展示了汉代经学著作的现存状况,这为我们全面了解和研究汉代经学学术,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和必备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光 《档案》2008,(2):21-23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著书甚多,完整流传至今的有《毛诗笺》《周礼》《仪礼》《礼记》的注,其它都已失传。  相似文献   

5.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代经学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它以目录体的独特形式对汉代经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性总结。本文特以此作为研究汉代经学的切入点,考据所涉及的经学源流、发展和演变,以期对汉代经学的起源、发展、特点、价值等做一全面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论汉代易学家对文献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筮用书,其《易传》是一部充满丰富哲理的古代哲学著作。汉代易学家在对《周易》的诠释中,形成了汉代的易学文献体系,对文献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该文就汉代易学文献的发展及刘向父子、班固、郑玄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7.
程廷祚的《论语说》秉持颜李学派崇尚实学的学术传统,以求实为基础,将社会现实问题投射在经学研究的文本之中.程廷祚追寻经典之道统,去虚务实,疑古辨伪,不拘汉宋门户,不唯师说,在研究《论语》的过程中着重强调“经世致用”之思想.《论语说》不仅对清代《论语》诠释学的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成为了颜李学在江苏、安徽等地传播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8.
<正>宋代研究《春秋》的著作数量众多,已成为学界共识。对宋代《春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孙复、刘敞、胡安国等有代表性的《春秋》学者,其他学人较少论及。笔者拟就萧楚对《春秋》的研究做初步探讨。儒家经学从产生经由汉代训诂之学,到唐初得到统一,其标志为官方《五经正义》的颁布。经学统一在扫除汉代学派纷争局面的同时也严重束缚了儒学的自然发展。中唐儒家学者曾做出一番努力,但经历唐末五代战乱,最终没有形成气候。至此庆历年间,批判、  相似文献   

9.
讨论《文心雕龙》中的“经典”问题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经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如佛克马、蚁布思所说,“没有任何地方像中国那样拥有如此严格地、如此长期地被尊崇的经典:维持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本世纪的儒家经典。这些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春秋》和《礼记》。”1经典及对经典的研究——“经学”构成了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宝库。二是《文心雕龙》中对经典的重视。“经典”一词在《文心雕龙》中的出现频率是相当之高而且其地位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吴林伯在其《〈文心雕龙〉字义疏证》中指出…  相似文献   

10.
正郑杰文主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到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再到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先贤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注经、说经乃至改经的著述。《中国经学学术编年》即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经,以相关传世文献资料和出土资料的编排为纬,交织经学著述资料、经生经师资料、经学事件资料、经学思潮资料、经学背景资料五大方面内容,依次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相似文献   

11.
《经学队仗》是明代为适应科举经义、论、策等考试文体对仗论述需要而将儒家经典分类编选为队仗成句的类书.最早著录于明正德间夏良胜撰的《建昌府志》,题朱景元著.此书现在中国国内不存,而韩国有多种版本:韩李仁荣《清芬室书目》卷六载有朝鲜世宗朝庚子(1420)活字刊本,明朱景元撰.首有永乐二年裴琏序,知此书为永乐二年首次刻印.韩国中央图书馆藏朱景元撰《类说经学队仗》、通文馆网页所载《经学说(乾)》部分的写本《类说经学队仗》与李仁荣所录版本为同一系列.韩国中央图书馆所藏崔致远撰《类说经学队仗》、题《孤云先生经学队仗》、经学队仗研究院《经学队仗》等版本著者题为崔致远,实为崔氏后人移花接木所为,崔致远撰金喆熙译《经学队仗》是其译本.  相似文献   

12.
佛教涅槃观源于以“缘起论”改造外教思想,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出中观空宗的涅槃性空思想。《涅槃无名论》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儒道玄文化作了中国化的涅槃性空诠释。其后,《涅槃无名论》注疏则呈现出灌顶天台圆教与别教涅槃说、澄观华严涅槃说、德清禅宗涅槃说等中国佛教宗派化诠释,涅槃思想也呈现出般若“性空”与佛性“妙有”如鸟双翼般地融合在一起的特点,这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佛教经典诠释特色。  相似文献   

13.
黄震云教授新著《经学与诗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从中国诗学原典《诗经》、“楚辞”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切入历代诗歌的代表文体与作品,充分利用出土文献与现代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阐释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精神与本质特征,观点新颖,文笔俊逸,有新意。  相似文献   

14.
孙启治 《图书馆杂志》1999,18(11):39-40
中国学术史有数千年之久,其中经学占了极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看来,经书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科学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所必不可少。中国历代朝廷都重视对经书版本文字的整理工作,这给后人的研究带来很大方便。在木版印刷术发明之前,经书经历了一个靠碑版石刻流传的时期,这种石刻的版本,称为石经。现在知道的最早石经,是汉代熹平年间(一七二-一七八)用隶书刻的《熹平石经》,立于洛阳太学。但据汉代人记载,当时还存在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古文经书。这古文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由于汉代没有刻石流传,至今已不甚…  相似文献   

15.
《熹平石经》是第一部大型石刻儒家经典,也是第一部官方教科书,它的刊刻促进了儒家经学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熹平石经》杰出的书写也使儒家正统教育从核心内容到书写形式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有关道家和道教经典的诠释汇集成了《道藏》、《续道藏》等诠释文献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对于其中的诠释文献进行原创性研究,认识其内容与意义,是我们理解和吸取传统思想精华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目前学术思想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本文拟在对《老子》诠释文献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文化价值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就是诗词之国,礼乐之邦。《经典咏流传》扎根传统文化,巧妙运用电视艺术语言对诗词、流行音乐等进行"编码"和创新诠释,具有鲜明独特的审美特征。本文从节目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分析《经典咏流传》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余建平 《档案学研究》2021,35(6):135-142
档案作为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中国早期众多经典古书的文献来源。汉代以前的档案对经、史、子书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经部文献中的《尚书》,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君主颁布的政令,以及对臣民的演讲记录等档案。《春秋》则来源于史官对国家大事的记录,《诗经》《周易》《礼》等经典的形成也或多或少与档案有关。史书与档案的关系更为密切,档案中的纪年、外交辞令、盟誓、军功、属籍、制诏、章奏等文献,构成史书的主要内容。子书中的部分篇章则来源于诸子给君王的上书,这些文书经过后人的编纂,最终成为诸子百家的重要篇章。从档案到古书,表现出选择性存录、文本形态改变和实用性倾向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郑玄与校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文献注释是随着经学的兴盛和经学今古文之争而发展的汉代对于经学文献的广泛的社会需求,经学研究的深入开展,都刺激了经学文献注释的繁盛,流风所及,谶纬、子学、史学、文学等类文献也都有注释汉代注释体式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备,一是体现在基本的注释体式已经多已具备,如传、故、说、训、解、章句、记、义、序、注、笺、疏、音,或继承,或创制,二是体现在传注合用体的发明,已具备基本的样态,如故训传体、训诂体、音义体。文献注释发展到东汉己进入成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