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2009年第4期刊载了《二本牛校,欲与一本试比高》一文,讲的是部分二本院校在录取时,分数之高堪与一本叫板。本期这篇文章“反其道而言之”,讲的是部分一本院校在录取时,分数之低甘与二本俯首。也就是说,有些一本院校“心甘情愿”地降尊纡责,专门留出部分招生名额在二本线上“招兵纳将”。  相似文献   

2.
“镜”之原型具有丰富且深厚的文化意味。从古代文学、哲学文本的角度透析“镜”这一意象的原型意义及其逻辑结构———人生、社会之“镜”,哲思、艺术之“镜”,其实质是内省意识。这一原型意义———“清、明、静”的意象源自质感极强的“止水”的性状。传统文化之“镜”是当代自我意识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清军南下后。作为南明政权军事支柱的南明将领纷纷降清。他们降清的心态和动机甚为驳杂,主要表现为:长期受抑而形成的逆反心理;崇祯帝频戮武臣,令之寒心;南明政权的腐败使之丧失信心;督师的所为令他们心怀贰心;清朝君临天下的气势和高官厚禄的诱惑让他们产生向往之心。而造成诸种心态的背后质素是南明将领的“历史心态”和“现实心态”的耦合。这最终加速了南明政权的灭亡和清军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程朱通过对“性即理”的深刻论述,说明了至高天理降而为人纯善之性,从宇宙论的“所以然”之理,过渡到人性论的“所当然”之理,用自然法则说明道德法则,从宇宙本体说明人的存在,把人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确立了人的本质,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6.
作为清代浙派词中期的领袖和巨擘,厉鹗承继了浙派之“清空”宗风,并以其孤淡幽冷的审美趣味与创作特征,成为“清空”艺术的真正代表。厉鹗在取境上多选择萧疏开阔的背景,并善于通过冷寂的意象,营造出深窅清隽的意境,用字上则趋向寒瘦,色调无华,呈现出清幽冷峭的特色,从而将“清空”艺术发展到了极致,但厉鹗之作能“清”能“幽”而不能“厚”,后学流于枯瘠冷僻,浙派也从此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清谈”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该语料中频繁地使用息缺修辞格,并且存在大量的偏离现象,很好地体现了魏晋清谈之“清”的修辞学含义。  相似文献   

8.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9.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清军入关及南下,在南明各社会群体的心理上引起了巨大约反响。作为南明政权中坚力量的地主阶级在“国难当头”之际纷纷降清,且降清的心态不一。这些驳杂的降清心态无疑增加了明末清初的历史变数。  相似文献   

11.
人性假设代表一门学科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命题特征与逻辑倾向,并以此影响理论建构与实践."经济人"假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具有深远影响,却陷入了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假设起点推导"教以成人"教育目的的逻辑悖论,"经济人"逻辑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显性资源收益性导向违背了育人的初衷、短周期的反馈形式加剧了教育实践的短视、单一的培养目标造就了单向度的人等问题,使其虽具有较高接受度但却易使教育实践走向功利主义."教育人"是基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的人性假设,"教育人"逻辑更具教育实践与教育学的"合理性",更符合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宏观层面遵循新时代对教育的新导向,中观层面构建牵引性教育反馈机制,微观层面明晰协整性教育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最终达到以经济实践手段促进教育目标、实现"教以成人"的核心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 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经济学根基的"经济人"假设直接导致"利润最大化"观念的产生,而经济发展中企业导致的严重社会问题证明"经济人"假设存在严重缺陷,因此本文认为,企业应该是以"经济人"为基础的"社会人",这样才能够弥补"经济人"假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同一与差异,研究了怎样在市场行为中运用"人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学院李晓元、汪元宏、王有炜合著的《和谐人——一场人文化的变革》一书,于2005年12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部极具现实感和创造力的著作中,体现了著者对其“和谐人”思想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创见,进一步明晰了当代人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中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路,从而实现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心理文化状态的超越与变革,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扎迪·史密斯的《签名收藏家》是其最具争议之作,其运用了丰富的空间叙事技巧又被誉为"镜头感"最强的作品。文章通过从《签名收藏家》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叙事角度对该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原著的空间叙事形式的审美意义,阐述了英国处于边缘文化的移民的身份认同主题。文章提出空间叙事理论不是摒弃情节的前因后果和逻辑顺序,而是利用时空交错艺术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这种叙事手法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把读者推到了小说创作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仔细解读“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本真含义,包括历史上几位哲学巨匠对此文本的不同理解,说明这是文本理解的历史性和视界不同的问题,同时我们解读这一文本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为我们“所用”,为“实践服务”,突出当代中国哲学应正确把握人的主体性研究,在改革中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同时达到主客统一。从而指导我国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语料,发现可以进入结构槽"X慢点儿"和"慢点儿X"的"X"及"X"的特点,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结构槽"X慢点儿"和"慢点儿X"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神学和思辨哲学提出了未来哲学的原则是用“人的哲学”取代“神的哲学”,从而将哲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基地,但他对黑格尔思辨神学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一种心理学的、直观的方法。缺乏对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充分认识。因而他所主张的。人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抽象的、贫乏的。要从费尔巴哈所提出的这一转变中结出真正的果实,就必须吸纳黑格尔哲学中有关人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20.
"理性经济人"缺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经济人"是当代主流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不可置否,"理性经济人"假设本身是有缺陷的.本文从经济学公设的悖论、利己主义的收敛、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及有限理性等方面探讨"理性经济人"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