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汉代察举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与入仕相结合的思想为科举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基本模式。科举考试主要是一种文学考试,与中国古代悠久的尚文传统有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隋朝的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人才选拔制度。唐太宗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诸多发展,包括:强化科举制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通过科举制强化国家教育制度;把科举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唐太宗对科举制的发展赋予了科举制更深刻的内容,以至科举制在封建社会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是优选贤能之士步入仕途的选官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制度。这一制度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其克服了长期以来以出身选拔官吏的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但法久弊生。本文对雍正关于科举制的改革作了详细考证。认为雍正帝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家的魄力从五个方面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4.
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考查了中国唐代科举制与英国文官选拔制度之比较。事实上,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确立深受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是中西方政治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本文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略谈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西传及对欧洲尤其是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评析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兴于隋,盛于唐宋,废于清末。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西方现行文官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文章对科举制的弊端和镜鉴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时期,随着亡国灭种危机与日俱增,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弊端,并提出改革和废除科举制的构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科举制的终结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代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本身危机重重致使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科举制废除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和价值观的转变,但同时科举制度废除后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隋代其历时虽短,却给后世的中国留下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科举制的创立,奠定了我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基础.本文从隋代的科举制的产生着手,分析了隋代科举制的报名资格与报名程序以及隋代科技制度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等,并由此总结了笔者对隋代科举制度引发的相关思考,希望对深入了解隋代科举制度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胡薇 《考试周刊》2011,(27):1-2
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与隋唐科举制有着紧密关联,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也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与选官制度,隋唐科举制在报考资格的广泛性、考试内容的多样性、面试环节的有序性等方面均可以为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益 《新高考》2010,(3):33-34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它为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纵观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舞弊现象也随着科举相伴而生,不可避免。为了使考试公正、公平,宋代施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科举制更趋于成熟和完备。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废除科举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何看待旧科举考试,及其兴衰成败,自然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重新审视科举考试,会给现代考试带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德川时期的日本儒学无论是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还是对知识分子的教养乃至思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在德川政权的建构中占据了重要的思想空间。儒学从德川家康起被德川几代的政治家们推向政治舞台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赋予浓厚儒学色彩的尊王攘夷给予幕末维新志士摧毁德川幕府的思想力量,这正是日本知识分子在儒学文化中挖掘出的文化资源演变成的文化力。儒学在日本封建社会结束和近代国家建立的历史运转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明治政权又一次选择了儒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一致的目标追求,都成为其时政治统治权威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标尺。但目前的高考又与古代的科举制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再像科举那样仅是选拔官员的考试,而成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入门考试,但高中生经高考进入大学也不是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对待高考及其改革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必须维护高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则应该理性地对待高考,去除一些过度看重高考的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科举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科举制的终结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并不是主张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2005年标志着中国科举学的新纪元,科举学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科举观(念)体现为主体对于科举制度的价值认识与价值评价,它通过科举评价活动完成。科举观念的形成,既以科举考试基本职能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为基础,更与科举制度满足其需要、实现其利益的状况相契合。同时,还受到评价主体个人因素和社会时空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价值观念形成机制入手,分析了科举观念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有关科举观念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为当代考试制度的社会评价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北宋初、中期的百余年,是中国科举从唐代重诗赋向后世重经学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面貌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展示诗赋与策论在考试中地位置换的轨迹与内在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科举制度,了解宋代文学、文化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7.
唐宋古文作家对科举考试曾有所批判,但后来他们的作品又因具有典范性、文学性而适合于科举考试的需要,因而成为考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考察这一变化过程,不仅可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多有一些了解,而且也能为当今语文考试改革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儒家在血缘亲情基础上建立的仁学体系,其核心是爱亲。爱亲思想与其选贤授能主张在实践中是一对难于化解的矛盾冲突。科举制恰恰为解决这一冲突提供了有效途径,它不但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且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流动。  相似文献   

19.
申论考试渗透着深刻的政治精神,对策作答要讲政治。这一点可以从科举制度中找出一些根本性的端倪。古代科考内容之所以以考查儒家经典为核心,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科举制度又是一种政治录用制度,同时它还承担着把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职能。所以考生作答要"征圣""宗经",以圣贤义理去参照万事万物。从科举制度到公务员考试,其最基本的功能职责与核心模式并没有改变。因为公务员是实现政治目的的行政行为主体,申论考试性质上仍是政治录用,它也承担着舆论导向和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职能。所以"征圣""宗经"式的策论写作,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考试传统的国度,实行1300余年科举考试对近现代各国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曾产生过深刻影响,考试选官制度则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也产生了深远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