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光军 《文教资料》2009,(36):24-26
在众多的关于康拉德小说的翻译作品之中鲜见对《胜利》的翻译之作,而在国内对这部小说作出专门批评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胜利》这部小说中的“非人”形象出发。讨论小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来刻画这些“非人”形象.并借用东方主义的一些观点来论述建构背后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红牡丹》,是继《京华烟云》之后,作者的又一部颇有影响的力作。它被称为是林语堂作品中“最香艳”的小说,是现代华人“伦理家庭”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也许还是林语堂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独领风骚,别具一格的颠峰之作。但也有人说这部小说“追求‘性的解放’”,“同西洋的色情作品相差无几。”的确,这部小说写得“香艳”、抒情,颇具浪漫情调,给人以新鲜感。但它绝非浅薄的言情小说与鄙俗的“色情作品”可比,其根本区别,就在于这部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与哲理内涵,展现了高雅的审美格调。如果  相似文献   

3.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在《尘埃落定》这部小说中,作家借主人公之口,发出“我是谁”的理性追问。这部小说是关于“人”的寓言,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聪明与愚蠢,光明与黑暗,高尚与卑贱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刘清泉 《中学生读写》2009,(10):149-150
海洲说过.之所以写这部小说,只不过是想为那一代人的“道德”存下一份记忆,至于爱情描写,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表面上看,《一脸坏笑》的确是一部青春题材的校园爱情小说。这部小说应该没有主角,它塑造的是群像。  相似文献   

5.
《坚硬如水》是一部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但这部小说无论从选材还是到语言的表达都与众多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有所不同。“革命”是这部小说贯穿首尾的主线,在本文中笔者将以此为契机,将小说主人公与鲁迅笔下的阿Q作一直观的比较,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某种暗含的相似。同样在作者不经意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一种对经典、神圣和权威的消解。病魔岁月中人的生存方式和懵懂的革命热情和思想令人反思。笔者将从以上两点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来阐释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丁庄梦》是阎连科意识到“第一手素材”基本写尽,必须探索出一条新路才能有所创新的情况之后面世的。相对于阎氏此前的作品,这部小说的确呈现出了较多新质。不过由小说主题来看,这次转型、这些新质实际使得这部小说湮没在中国乡土小说谱系中而失去了阁连科既往小说特有的独立特行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赵昉 《语文知识》2008,(1):38-40
《帕洛马尔先生》是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这部书中卡尔维诺以小说的方式展示了他对文学“所言之物”的信心并提出了以“确切性”来抵抗语言的抽象与平庸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小说中语言问题的解读和章节目录的分析,以期对卡尔维诺“文学是福地”的主张发出应和。  相似文献   

8.
宋江,作为《水浒传》中的领军人物,是阅读和研究这部小说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物。历史上的宋江和小说中的形象很不相同。在张政娘先生的《宋江考》中,他是“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的坚决反抗者,是“勇悍狂侠”、为了反抗封建压迫作殊死斗争的英雄。那宋江是如何从这样的英雄,成为小说中武不及鲁智深、武松、李逵,文不如吴用的“平庸领袖”的呢?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学界认为的“现代经典”之一。这部小说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从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和情节处理等方面作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探讨,试图探寻该书的艺术特色,从而管窥它成功的秘密,亦希冀对青少年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11.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论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这一背景上来分析评价。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以她的独特眼光描写了生活中的“饥饿”现象和“虚假性”,而这部作品的部分情节构成又令人遗憾地陷入了虚假性。《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对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茅盾评价这部小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见。这部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文学作品的教学.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应然的文学教育。以涵养性情为主,兼以启发德智,并习得文学阅读的技能为目的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3.
格非是一个十分讲究小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艺术的作家,在他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里,这一点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这部作品中,格非更加关注如何将小说的结构与所表达的思想更好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欲望的旗帜》这部作品的结构与思想内涵的分析,试图揭示这部作品“及物”的结构特点与“不及物”的人物状态特点以及上述特点所勾勒的当下人们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青狐》的深层寓意,主要是对80年代“极左政治思想回潮”与体制改革滞后的批判。王蒙把1个有关社会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的题材,巧妙地用“青狐”的恋爱与成名的故事作为包装,使之转换成以“边缘化叙事”的面目出现。这部小说,不仅是王蒙晚年小说艺术更臻成熟的标志,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话语与后现代主义话语互相磨合而产生新变的一种迹象。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自发表以来,一个较普遍的看法是它不像小说。本文以昆德拉的小说学为视点,剖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人物形态、故障逻辑和对话形式,认为它是一部走在以小说合并哲学的道路上的杰出的“思索的小说”。  相似文献   

16.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清·乾隆大德堂本《绣像女才子书》为主要依据,对这部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的成败得失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充分肯定了这部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了它的局限与不足。作者认为,这部小说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中,可以说是一部较有价值的书,应该给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深刻的象征和富于哲理的预见,是20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福斯特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技巧,使得整部小说更有韵味,福特斯本人也被誉为“现代象征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九月寓言》采用被述世界自在的“感觉器官”的叙述身位,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解释系统。这一解释系统的独特性,一方面表现为物候时间所提供的解释视域,淡化了故事的历史背景,消解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使历史走向了神话;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于“苦难”与“欢乐”观念的反常性扭转,使小说越出了启蒙主义的叙事传统而别开生面;更由于这部小说的解释系统,在整体上是建立于未化之民的心理状态(即创造神话的原始人的心理状态)之上的,这一切使这部小说一则中国乡村自三四十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去历史化,成了一个写实的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出版的《人面桃花》这部小说保持了格非一贯的神秘感、思想性,体现在“人面桃花”在小说中的独特涵义、浓重的心理描写、对于革命旗帜下理想与欲望的揭示以及梦醒后的醒悟诸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