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献甫提出了"一代之世运与一代之人才合而成一代之文体"的文学史观,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某种文学样式之所以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学,是由于"一代之世运与一代之人才"结合而形成的。郑献甫的这一观点准确地揭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揭示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宗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影响很大,赞成者很多,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为评价各代文学成就,总结文学发展规律的定论,并且一直或明或暗地左右着古代文学研究,区划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确存在着文体上代有所擅的现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基本上总结了这种规  相似文献   

3.
金东舫 《华章》2011,(2):51-51
汉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兴盛于汉代,400年一直没有衰竭。魏晋以来,文人作赋大有人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正>近代史学家刘咸炘曾总结说,"近代治史,多以断代为精",对文学史而言,更是如此。所谓"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后世者",王国维亦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胡适更是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将此观点发挥,由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  相似文献   

5.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它们三者皆为一代之文学。作为古代韵文的最后一种体式,毫无疑问,元曲有着自身的独特的性质。俗与雅的矛盾统一,言浅与意深的对立融合,形成了一代文学元曲的特点。然而,任何一个事物总有其源头,元曲与诗词之间的关系,却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泾渭分明,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先生之"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楚骚、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虽然在表面上为我国历代代表性文学样式,但是它们都有一种共性——与音乐存在着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因为其本身样式的特点所限或多或少,但不能予以否认。因之,我国文学大观园中的多数文学样式都难以摆脱与音乐之联系。  相似文献   

7.
陈黎娜 《现代语文》2008,(12):57-58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全汉赋·序》中,清代焦循也表达了同样的见解:“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两汉文人大多致力于汉赋的写作,不少人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相似文献   

8.
张晓清 《考试周刊》2011,(36):39-39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当推李白和杜甫,他们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李诗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把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都有标志着自己时代最高成就的文学样式,如王国维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以时代标名,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以地域标名,可见楚辞是植根于南方荆楚文化土壤的,正如希腊艺术植根于希腊神话一样,楚辞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学者陈寅恪有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论述,而赵宋文学最美不过宋词。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言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作为“一代文学”的宋词,今天仍活跃于我们的生活里,给我们以美的熏陶。关于宋词的论著,浩如烟海,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我曾多次翻阅《人间词话》,感叹宋词的美学境界,但终究有雾里看花之感。我想对于中学生来说,《人间词话》恐怕也是晦涩难懂,难以共鸣的。我买过一本《宋词鉴赏辞典》,也因为其工具性过强,翻翻便觉乏味了。  相似文献   

11.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地也有一地之文学。燕赵文学滥觞于先秦,在魏晋北朝进入勃发期,隋唐和元代是两个鼎盛期,明清两朝借帝都腹地之利持续发展,为踵武期。对燕赵古代文学发展史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为"燕赵文化"提供更为生动清晰的面貌和更真实厚重的内涵,并有助于揭示地域文学的兴衰流变与社会背景、历史地理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深入、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雏、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汉赋虽为“一代之文学”,但是由于当时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把赋说成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也认为是:“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毂者也。”写扬雄嘲笑作赋象织薄纱那样,对女工是有害的。据此,后代一些人认为汉赋是“大赋乃歌功颂德”“小赋乃咏物以虞说(娱悦)耳目”(《汉书·扬雄列传》)之作,多  相似文献   

14.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就有元一代将近百年的历史来考察,杂剧确实堪称是“一代之文学”,名家蔚起,佳作如林。在这丰富多采的元杂剧作品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一部分悲剧作品,它们饱蘸着现实人生的浓墨重彩,逼真地描绘出元代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生活图景,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下层人民群众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被侮辱的痛苦与不幸,塑造出一个个血肉饱满,并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研究  相似文献   

15.
鉴于目前中国新诗的贫弱,吕进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新诗要振衰起弊,必须要完成三大重建: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因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的枯荣变迁和每一时代的传播方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自觉在文学形式上有追求清峻、华丽的特征,六朝骈文适应了文学自觉发展的需要,迎合当时政治的发展,在政治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成为一代之文学,成为文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是占了统治地位的,但正如王国维所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辞赋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占据过极大的优势,堪称一代之文学。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辞赋这种体裁的文学,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支大宗。由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不及《史记》和乐府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那样深远,所以历来的文学评论多采取轻视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壮夫不为”的“雕虫  相似文献   

18.
"口语化"是当下诗歌动向的关键词。一代有 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诗。在这个大道既隐, 上帝缺席的时代,那些镜花水月,静穆高远,拈花 一笑迅速成为博物馆陈列的一员。贴上文化标签  相似文献   

19.
在松辽平原的腹地,南湖之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学府——吉林省实验中学,“睿博”文学社就诞生于这钟灵毓秀之地。睿,所见者深;博,所见者广。睿博,取其丰富睿智之意。回顾省实验的历史,几十年来,文学人才层出不穷,一个个文学社团在不同历史时期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从五六十年代的“向阳草”文学社到九十年代的“火炬”文学社,还有初中语文组正搞得如火如荼的“心蕾”文学社,一脉承传着省实验学子的骄傲,无一不展示着实验学子的卓越才华,让一代又一代实验人走进了文学的象牙塔。“睿博”文学社本着“培养文学少年,共享文学之梦,引导文学之路”的办…  相似文献   

20.
汉赋是两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奉为赋的正宗。近人王国维曾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称为“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电》序)。在文学发展史上,汉赋这种文学形式,曾对魏晋六朝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