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王观世音经》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家教指南》2003,(1):104-108
本文利用敦煌本、房山石经本、《大正藏》本对伪经《高王观世音经》进行了校录 ,然后分析了该经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结撰依据。  相似文献   

2.
《续命经》是敦煌疑伪经中的一部小经,本文在系统调查存本的基础上,重点检讨了其思想来源,附带讨论了《金刚经》得称《续命经》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传播从来不是单行道,佛教文化也不例外,它在传入并影响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深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隋唐时期道经《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中出现新的宝树神形象,而新发现的明清时期佛教疑伪经《佛说受生因果妙经》中也有类似的树神掌管人命运的描述.对佛教疑伪经与道经中树神形象的分析及中国历史上树形象演化的简单追溯,可以了解佛教是如何影响中国文化,而同时又吸收传统文化因素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父母恩重经》是一部东土僧人杜撰的伪经。唐知升在《开元释教录》卷十八指出: “经引丁兰、薰黯、郭巨等,故知人造。三纸。”这一述及丁兰等中国孝子事迹的三纸小经,因作伪痕迹昭著,故未入藏。敦煌藏经洞曾发现此经30余件写本,知其在民间仍有流传。李翊灼先生在清理运至北京的劫余藏经时,检出未入藏之经160种,就中有《父母恩重经》(翔字25号)。《大正藏》将此经写本收入第八十五卷古逸部,但所录经文中并无孝子事迹。为探明究竟,笔者在伯希和劫  相似文献   

5.
在伪《古文尚书》的辨伪史上,朱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吴棫之后,发表了不少关于伪《古文尚书》的疑辨意见。后来学者在论及朱熹考辨伪《古文尚书》之功时,却往往只看到朱熹大胆的疑古勇气。实际上朱子对伪《古文尚书》的证伪是非常全面具体的,本文撷取朱子《文集》和《语类》中的吉光片羽,将朱子对《古文尚书》及《序》、《传》的分析,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殷光明著《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已于2006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敦煌壁画艺术中与疑伪经相关的图像及资料进行了梳理和综合研究:一、导论;二、敦煌的疑伪经与图像;三、敦煌壁画艺术与传统神话题材;四、佛道相激;五、佛儒相融;六、佛教与王道政治;七、敦煌石窟中的地狱图像与冥报思想。  相似文献   

7.
疑伪经不仅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材料,亦是考察早期佛道交涉的重要文献资料。敦煌本《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据目前所见资料,敦煌藏经洞出土31件。该经是南朝时僧法尼"宿习"所诵出之疑伪经。其内容涉及佛教对自身信仰的整合及佛教应对诘难所作出的调适等。《万历续道藏》所收《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卷8《天地物像品》与该经在结构和行文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在描述天界时,又存在"三十三天"与"三十二天"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关于十二卷《大灌顶经》的形成有各种说法,但从经文本身提供的内证,参酌其它资料,可以考定《大灌顶经》后三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前,前九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后。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被集中编辑为十二卷,《大灌顶经》的作者为刘宋沙门慧简。  相似文献   

9.
俄藏敦煌文献收录《黄帝明堂经》碎片五个.该文将五个残片进行了缀合整理,并将缀合后的写卷与传世医籍《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以及今人黄龙祥辑校本《黄帝明堂经辑校》对勘,就写卷与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肯定了写卷作为《黄帝明堂经》早期传之一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法灭尽经》是5世纪末至6世纪初成书的一部中国撰述佛经,体现的是来自印度佛教的法灭思想。以此经为代表,还有一批主要见于《出三藏记集》著录的佛经,可称之为法灭尽经类佛经。这批佛经在僧祐看来没有疑问,但从隋代开始,大都成了疑伪经。论文探讨了《法灭尽经》成书所依凭的印度法灭思想来源问题,以及法灭尽经类佛经流行的特定年代,强调印度佛教法灭思想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  相似文献   

11.
崔红芬 《家教指南》2021,(3):114-125
《佛顶心观音经》是唐中期以后出现的疑伪经,共三卷,每卷内容独立,名称不同,主要宣扬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诸多功德和灵验故事.其不同版本在敦煌、黑水城、应县木塔和房山石经等皆有保存.随着《英藏黑水城文献》的刊布,学者陆续整理出20多个编号的西夏文《佛顶心观音经》残叶.本文对英藏西夏文《佛顶心观音经》某些残叶进行定名补正和缀合,《佛顶心观音经》的内容模式主要借鉴了唐智通、伽梵达摩、菩提流志等译观音经典.晚唐、五代以后,此经广泛流行于北方地区,传入西夏后,在仁孝天盛十七年(1165)之前被僧人法律翻译成西夏文,汉、夏文本在境内都有传播.  相似文献   

12.
《俄藏黑水城文献》所收录的西夏文TKl89V号残片实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简称《仁王经》),本文首次对残存经文进行录文整理和汉译,并曼过与《大正藏》所收唐不空汉文译本的对照,指出西夏文本乃根据不空本所译。整件文书为西夏佛教史补充了一份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
巴黎藏P.2005号卷子,叙沙州地方史地事,罗振玉排印《敦煌石室遗书》收入,定名《沙州志》,后又影印入《鸣沙石室佚书》.日本学者池田温考证,定名为《沙州图经》;饶宗颐先生编《敦煌书法丛刊》(卷12)从之.曰"志",曰"图经",实是一意,不过"图经"之名略长.此卷前缺,估计所失不多.故大体可云完整.另一卷也存在巴黎,编号P.2695,则缺失较甚,且抄录亦多脱伪.饶宗颐先生考定,据卷中《鱼泉驿》条:"唐咸亨四年(673)刺史李祖隆奏,奉敕置"."隆"字缺末  相似文献   

14.
大藏经及流通于世的佛教资料中,均未见《水月观音经》之名。笔者在《敦煌水月观音像》一文中,曾为不知敦煌遗书P.2055尾题所提到的《水月观音经》的下落而遗憾。拙作发表不久,《敦煌研究》1987年第2期刊布刘国展、李桂英先生的《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遗书目录》,知该《水月观音经》保存在天津艺术博物馆,馆编第4532号(下称津4532号)。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9,(3):38-44
根据《国图目录》,国图藏敦煌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有49号,其中17号可以缀合,2号可以集合。经过缀接,国图藏敦煌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实有35件,半数以上首尾完整,含有尾题的写卷占总件数的74%。经过考察,国图藏敦煌吐蕃时期南本《大般涅槃经》写卷其实只有2号。从整体来看,敦煌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的抄写逐步走向了衰退。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百多种疑伪经,绝大多数都不载于清以前的藏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其中不少都是残卷(片),给整理研究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内容接续、残字拼合、行款相同、字迹书风相近等角度的比较分析,将《无量大慈教经》《要行舍身经》《赞僧功德经》《佛母经》等4种疑伪经中的26号残卷(片)缀合为12组(4+4+2+2)。通过缀合,这些原本分裂的残卷得以团聚一处;而借助于缀接后的写本显示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我们又可对其形制、内容与性质作出更客观、可靠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现存《修多罗般若波罗蜜经》进行整理,通过其自身面貌、经题名称、结构体例和文句承袭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佛教关于佛经真伪判别的传统意义上,认为该经为一部汉人撰写的伪经。同时,鉴于该经丰厚的历史内涵,分析了其文献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无常经》全称《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在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中都有保存,英藏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残叶,俄藏黑水城文献和敦煌文献存有汉文本。英藏、俄藏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刊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此经典的版本和流传提供了依据。对英国国家图书馆藏Or.12380-3700aRV (K.K.II.0258.m)、Or.12380-3700b(K.K.II.0258.m)和Or.12380-3700bRV(K.K.II.0258.m)西夏文《无常经》残叶进行释读、版式考定和内容重新缀合,比较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汉文本的差异,并考察了此经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几件颇有意义的佛经目录——《沙州乞经状》(以下简称《乞经状》)。对于这些《乞经状》,日本一些学者已有所注意。如矢吹庆辉曾将他发现的该《乞经状》之一——斯2140号收入《鸣沙余韵》,并在《解说篇》中略作研究;牧田谛亮在《疑经研究》一书中对该号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竺沙雅章在《敦煌的僧官制度》一文中对该号有所叙述;土肥义和在《讲座敦煌·第二卷·敦煌历史》、岡部和雄在《讲座敦煌·第七卷·敦煌与中国佛教》中也均有所提及鲜鲅д咚浯硬煌嵌榷  相似文献   

20.
本文整理了敦煌遗书中的汉文和古藏文《六门陀罗尼经》。对全部文献梳理后发现,现存敦煌遗书中此经有两个汉译本。其中,汉文甲本为玄奘译本,与传世本内容一致;乙本译者不详,是根据藏译本译出,与玄奘本出入较大。而敦煌遗书中的古藏文《六门陀罗尼经》亦存两个版本,通过与现行的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比较,现行德格本可能是在这两个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也就是说,敦煌本《六门陀罗尼经》中的汉译本存在传世本没有收录的新版本,古藏文的两个版本亦与传世本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