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开心先生     
我总是不开心,说不出为什么不开心. 有人笑着说,我看,你以后干脆叫不开心先生吧. 我觉得那个称呼不错,就说,以后你就叫我不开心先生吧. 那个人再见了我的面,就叫我不开心先生.我们一起聚会,就有了更多的人叫我不开心先生.再后来,我认识不认识,熟悉和不熟悉的人都知道我叫不开心先生了.  相似文献   

2.
去年11月中.到海南岛出席全国修政辞学会年会,遇到山东帅大谭德姿先生.交谈中,曾向她问乃我的导师段焕先(字孟非)先生近况,谭先生称,孟非师在病中.这时,我又一次想起多年来的一个宿愿;先生年事已高,且身体羸弱多病,我应该找个机会到济南看看他老人家.返回新疆,已是月底.12月上旬.接到盛玉麒先生寄来的《庆祝殷焕先先生执教五十周年论文集》,书中夹一信函,告知先生11月19日仙逝噩耗.我先是愕然,继而怆然泪下.先生溘然长逝,奇怪的是怎么连个讣告也没有?12月中旬.讣告从新疆教育学院转来我处,方知是因误投而稽延.我无限怅然、愧然.先生离去何忽呀!我未及到泉城看望他,成为终生遗憾;先生又一次为我题序的新作《偃师方言研究撷萃》,付梓一年尚末印出,未能呈予先生过目.又是一桩遗憾.先生生前待我尤厚,真可谓恩重如山.而今,先生遽归道山,我竟是在事后多日方得消息,因而不得吊唁先生,不胜悲抢愧疚之至.  相似文献   

3.
我很荣幸,能够在语文教育界"三老"的先后指导下工作近二十年.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先后指导我,教育我,我不敢称导师,只敢怀念、感恩.张志公先生指导我,教育我,还领导我,我称他为导师,感恩他的提携教导.  相似文献   

4.
王如 《科技文萃》2004,(8):34-38
当我的导师王东教授哽咽着告诉我,"先生去了"时,我无法相信,但面对着在先生病床前守候了一夜的导师,我又不得不接受这个噩耗.一个月前,我还拜访了先生,先生给我写了字,并签了名.这一段时间,北大、清华、社科院等单位,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为先生95寿辰暨从教75周年召开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我在1982-1985年间师从戚国淦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对于我的一生,硕士研究生时期是一个关键阶段.本科学习,重点在扩大知识面和打好基础,只有硕士研究生阶段才是重点进行学术研究的专业技能培训的阶段.这种培训,不但为我一辈子研究世界历史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而且对我的做人做事都极有助益.在后来的20多年里,在与先生的接触中,我继续获得教益.今年欣逢先生90寿辰,我在这里谈谈追随先生学习所得到的诸多体会中最重要的两点,作为向先生的汇报和给先生的贺礼.  相似文献   

6.
西郭先生背着一大袋旧书准备到废品站卖掉,以换取一些从商的资金.忽然,西郭先生发现,一头狼正拼命地向他跑来. 西郭先生大吃一惊,条件反射似的往回跑."先生,救救我,我是××生态园的,有人想抓我."西郭先生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跑得更快了.他盘算着:我兄弟东郭不就是因为太善良而被狼吃掉的吗?况且,那打猎的人如果发现我窝藏了他们的猎物,反"咬"我一口,那不是得不偿失吗?  相似文献   

7.
Pitzer校长.副校长,州长,Thomas众议员,Wiley参议员,Miller众议员,Webb先生,Bell先生,科学家们,尊贵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非常感谢你们的校长授予我名誉客座教授的头衔,我向你们保证,我的第一个演讲将会很简洁.我很高兴来到这里,特别是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  相似文献   

8.
王均先生离开我们了.噩耗传来,悲痛万分.我真不敢相信,他走得那么匆忙. 认识先生是在1990年8月的香山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主持我论文报告的正是王均先生.  相似文献   

9.
曹迪民先生是我的朋友,在上五年级.曹迪民先生的父亲是我的朋友,叫曹旭.原本曹迪民先生是不能算是我的什么正式朋友的,但因为他父亲去日本了,而且后来他母亲也去了,结果我们就算是正式的了.  相似文献   

10.
难忘的教诲     
在我的书桌上摆着一张照片,那是当年我师从孙望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先生与我们几位同学合拍的,每当我看到它,脑海里就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貌,回忆起先生对我的亲切教诲.  相似文献   

11.
沈祖棻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诗人.我就学珞珈山时,先生曾扶病为我们讲授过“唐人七绝研究”.她的负责精神和诗学见解,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因先生欠安,不便烦渎清神,所以课外接触不多.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爱旅行的"主"字先生出发了.   他来到松软的草地上,遇到了"王"字先生."咦!你怎么是光头呀?""王"字先生听了捧腹大笑,说:"'主'字先生,我和您可不一样,您是'主'字先生,可我是'王'字先生.""主"字先生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3.
教师之友: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着手编这本<我们怎样学语文>的? 王丽:事实上,早在3年前,我便已经开始本书的约稿工作.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专家、时年86岁的程千帆先生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上海的于漪先生已应约为我写了稿子.程千帆先生当时已因病住院,接到我托钱谷融先生捎去的约稿信后,竟扶病为我誊抄了自己以前发表过的一篇千字短文--<有恒斋求学记>,还附上一封亲笔信寄给我.当我收到那用颇有书法功底的钢笔小楷誊抄出来的文稿与信后,心里真是说不出什么滋味!此后没过多久,程先生便去世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老人家的绝笔.他的手稿,我一直保存着.每一看到,便觉有一种无言的督责,教我坐立不安.于漪先生当时也身体欠佳,在家养病.我去看望她时,她一听这个想法,非常支持.待我回到北京后,她的稿子随后便寄到了,而且写得情深意挚,真切感人.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切人都是我的先生,我的学友,我的学生“,由于先生力赞对师生界限的打破,就有了“教学合一“的思想.虽然我国古代孔子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论断,但毕竟没有先生说得彻底,先生的谦逊之风、民主思想及对人民大众的尊重之情也跃然可见.先生虽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发表了这些言论学说,但对现今的教育教学依旧还有很深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2月井内洁先生第一次到南京访问时,听市博物馆的顾苏宁先生(笔者大学同学)说我正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有关六朝的问题可以就便向我咨询.不久后便收到井内先生的来信.2001年3月乘整理回国行李之隙,前往神户近侧的明石市拜访了井内先生.尔来10余年,井内先生平均每年至少来南京3次,加上我在这期间的数次访日,屈指算来已经见面近40次.每次见面,参访考古工地也好,向专家请益也好,闲坐小酌也好,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六朝的瓦.  相似文献   

16.
电话传来王均先生不幸逝世的噩耗,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往事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认识王均先生已经54年了,他是我的好老师、好领导,他的许多优秀品质,时时鞭策着我.这里写下一些零星的回忆,寄托我的哀思.  相似文献   

17.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语文书放在我面前,我好奇地拿起来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读完后,使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初次听到孙望先生这位学者的名字,好像是作为大学学部三届生听清水茂(当时是副教授)讲授《论中唐文学》时.根据清水先生的指导,我从光线昏暗的文学系“中哲文书库” 中将孙望先生的著书《元次山年谱》借出来读.当时,有关孙先生,我也  相似文献   

19.
那年那月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也有北大的,应该还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联大的中文系主任是轮流坐庄.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学生背后都叫他"罗长官".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王均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仍不时地在脑海里闪现,使我心中充满对先生的无限怀念.4年前,先生已逾八十高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