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声音     
《教育》2013,(19):9
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承担的任务。现在,家庭把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社会把成才的责任赋予了学校,学校承担了三方责任甚至更多的其他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认为。  相似文献   

2.
我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已有20多年,一直欣赏他简洁的文字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欣赏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从容和淡定。最近几年,我不仅经常浏览周先生的博客,而且将《周国平文集》这套书摆放在自己案头,时常反复翻阅,细细品读领悟,并且摘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中的一本,将周先生最近几年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也许是喜欢周先生作品的原因,在大夏书系所有书籍中,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关于阅读,周先生在书中认为读书要阅读经典,千万不要跟着媒体跑,把时间浪费在流行读物上,不读对不起人家,读了败坏了精神胃口。他引用歌德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半年不读报纸,  相似文献   

3.
刘波 《今日教育》2015,(3):40-42
让教师的阅读更有专业味,这是当下推动教师阅读所需要关注的。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的自我觉醒,也需要学校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搭建更好的平台。2015年,《现代教育报》推出了一期《当阅读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专题。在这期专题中,周国平先生谈到,"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他认为,"老师读一些教育教学类的书,厨师看炒菜的书",都是为了实现专业、职业的发展,如果只读这些专业书,不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周国平先生作为知名的学者,其阅读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已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他的关于阅读的观点,对于阅读量较大的教  相似文献   

4.
哲学家周国平认为,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他把最欣赏的七条教育理念列举出来,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直指事物的本质,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  相似文献   

5.
<正>周国平说:"凡大哲学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们致力于人性和人类精神的提升,而唯有凭借正确的教育,这个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长期的哲学人文思想熏陶,让他的教育观点深刻而独到。《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系《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的姊妹版,是他写给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集,书中提倡教师(父母)应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带入所传授的知识中,对学生(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读书偶得     
曹爱东 《生活教育》2011,(21):58-59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周国平先生写的《周国平论教育》,很是喜欢。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欣赏他简洁的文字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欣赏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从容和淡定。联系去年儿子给我推荐的《周国平论人生》一书,常常放在案头反复翻阅,看来,我  相似文献   

7.
书架     
《教育》2011,(5):61-61
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 默刚 因为阅读了周国平先生推荐阅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便想起要了解周先生的近况,于是到网上查看,无意之中发现了周国平先生的《周国平论教育》,以往更多的是从哲学的视角阅读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拜读贵刊94·3月号刊载的由周国平同志撰写的“保留学籍提前就业方法可行”一文后,对该校在办学实践中勇于探索的开拓创新精神及周国平同志注重分析总结的治学精神很受启发,深表钦佩。但对文中“保留学籍,提前就业”这一观点实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保留学籍,提前就业”弊多利少不可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9.
读书偶得     
崔鹤同 《生活教育》2011,(11):58-59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周国平先生写的《周国平论教育》,很是喜欢。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欣赏他简洁的文字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欣赏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从容和淡定。联系去年儿子给我推荐的《周国平论人生》一书,常常放在案头反复翻阅,看来,我  相似文献   

10.
正周国平,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1945年出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的文章影响过很多读者,特别是对上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那一代人。在那个年代,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古稀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三段经历成就现在的周国平周国平自己说,他这一生中,有三段经历对他影响最大。第一段是周国平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他当时并不懂什么是哲学,毛泽东说,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读了周国平的新作《宝贝,宝贝》,很感动。周国平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读他的《宝贝,宝贝》,感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思考、文学的熏陶,更是他教育孩子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提炼。  相似文献   

12.
周国平 《教育》2011,(13):61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默刚因为阅读了周国平先生推荐阅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便想起要了解周先生的近况,于是到网上查看,无意之中发现了周国平先生的《周国平论教育》,以往更多的是从哲学的视角阅读他的作品,向先生学习哲学知识和方法。没想到周先生退休之后,开始关注起了教育问题,惊喜之余,便  相似文献   

13.
哲学家周国平认为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有灵魂的作家,在灵魂缺席的时代,有史铁生是中国的幸运。本文专门讨论史铁生作品的灵魂深度,认为他的灵魂深度表现于自我省察、自我拷问、自我忏悔、追随心魂、与神对话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既充满着对人的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也从人的存在走向人的生存,贴近人的日常生活。在关注人的存在时,他认为人只有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才能使人成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同时作者以批判性的角度来关注人的世俗生活,揭示人在生存中只有放弃对意义的追寻过程,才不致于在日益商业化、世俗化时代丧失人的精神性。周国平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坚守人文精神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16.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学者周国平以写作形式,提出对人生的独立思考。他以散文笔调撰写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贯穿文学写作,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困惑,自我剖析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对于写作者来说,重要的是找到仅仅属于自己的眼光。……有了这个眼光,就可以用它组织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基于这种信念,周国平无意创造什么全新的表达方式,而是坚持用洗练平朴的散文笔法表达自身的哲学体验。他的作品有性情、灵魂、生与死、爱与孤独、真实、美、哲学与艺术、写作、天才、男人和女人,将引领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  相似文献   

17.
推动“三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应然之举。“三牛”精神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开拓创新的发展追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发展特质和光荣传统等三个方面深度耦合。将“三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青年为民服务价值观的形塑、开拓创新发展观的涵育以及艰苦奋斗历史观的培养。从思政教育课堂、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条路径切入,确保“三牛”精神的实践育人成效,助力时代新人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丰富的安静     
1月6日 晴 面对浩瀚的书海,经过长时间的寻觅,我的目光最终锁定在周国平的《安静》上。这本书是周国平的第三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作品。全书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开始,先后经历"灵魂的在场"、"精神寻找形式"等,  相似文献   

19.
正悦荐作者从袁中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谈到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最后将他"适世"的人生观与儒释道三家进行比较。文章汪洋恣肆、大气磅礴,作为哲学家的周国平在人生观、真性情的讨论中颇有一番见解。原文较长,但还是推荐大家找来读读,相信读罢你会觉得好像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上海市文来中学魏安江  相似文献   

20.
正偶尔浏览周国平先生的博客,发现他写的文章大多富有哲理。跟着他的美文,我们可以静心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读自己的心灵,的确是一种享受。《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本散文集,几乎汇集了他1984年以来发表的全部散文。里面分12辑共80篇文章,每一篇散文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每一篇散文都是他的沉思,从中可以看出,周国平对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对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和幸福,感受美好生活当下,"你幸福吗"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追问。周国平先生认为:"世人常把善终视作幸福的标志,其实经不起推敲。若从人生终结看,善不善终都是死,都无幸福可言。若从人生过程看,一个人只要痛快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